生态写作

    【摘要】论文从作文教学内容的选定、作文教学材料的挑选、作文教学过程的组织三个方面论证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种尊重学生生命样态的写作方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教师提高作文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生态写作;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6-0127-02

    【本文著录格式】刘硕敏.生态写作——新教师提高作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J].课外语文,2021,20(16):127-128.

    专家和新手的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教师领域也是如此。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对教师而言,教学过程又以上课为中心环节,那么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性则是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最为突出的一个区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而且是一名初出茅庐的语文老师,我想结合一节具体的作文课谈谈自己在提高作文课堂有效性上的一些想法。

    一、选定作文教学内容

    一节作文课,该如何选定教学内容?这里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为例。作文课本就枯燥,如果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灌输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更加沉闷无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尽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自然成为我们上课的一个关注点。但是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蔡明老师的八个字点醒了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他说:“作文课作文课,你要上作文课就必须有学生的作文啊,但是作文哪里来呢?凭空捏造?拿别人的作文?这样都不好,我们生态语文就是要坚持‘以学定教。”所谓的“以学定教”其实论其根本,究其本质,就是要了解学情,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等等。只有了解了学情,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只有这样的作文课堂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真正能找到学生作文薄弱点的生态课堂。据此,我先让上课的孩子们写了篇这个单元要求的作文——《快乐一家人》。

    两天后,我拿到了这个班级45个学生的作文。第一遍,我先把这45篇作文一一看过去,了解这个班写作的大致情况。然后,我再思考重新回到我上课的内容上来——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文章的结构实在是一个大问题,它包括文章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配合,包括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等。从大的方面来说,常见的文章的结构又可以分为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递进式。这么多个点,这么多个内容,我不可能在短短的45分钟里面都一一讲清楚,这也就决定了我必须在这么多内容上有所取舍。那么如何取舍?回到根本,还是从学生的作文里面去找答案。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这45个学生的作文上。这次,当我再次打开学生作文时,我心中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发现学生在作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我得出了这个班级学生在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上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一,在挑选、安排文章各部分材料时,常常脱离主题,文章的主线并不明确。第二,写作过程中对文章材料的安排经常把握不住文章的重点,主次不分。第三,文章开头和结尾处常常会出现单纯重复啰唆的现象,不知道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明确了这三点学生作文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后,我的这节作文课的目标和内容也就此决定——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主线、如何主次分明、如何首尾呼应。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遵循的原则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态作文标准。只有这样的生态、自然、真实的课堂才是我们一节作文课真正需要的,也只有经过这样的生态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得到作文的拔高。

    二、挑选作文教学材料

    一名新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福勒和布朗就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老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思考的问题总是如何能够很好地控制学生,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向和思考模式进行课堂活动;而关注情境阶段的老师则是把注意力开始投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在此阶段的老师关心的是如何讲好每一堂课的内容;而当一个老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时,这表明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或许我还不够成熟,但是我立志能够让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好些,更优秀些。遥想自己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想的是自己的样子如何,自己能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自己能不能完成一节课应有的教学任务,心里面战战兢兢。现在,时间的风帆已经在教育的长河里行驶了两年,我突然觉得,很多东西似乎都变了。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在我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面教会学生咀嚼文字,品味语句,欣赏文章。让我转变的东西有很多,“借鉴经验”——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看了很多很多老师的作文课,并且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很多老师在上作文课时,为了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效果,经常会带着一份学生从未见过的但是自己已经特别熟悉的材料去上课。以前听过一个教师的作文课,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写作中做到有详有略。她使用的作文材料叫《劳动的滋味真好》,写的是一个孩子做饭的经过。在讲述完“有详有略”的内容之后,她让学生自己动笔去写,明确要求:把这个做饭的经过写得更加详细、生动,做到详略得当。或许,在这个老师看来,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并且觉得学生一定能够把这个做饭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写得更加详细。但是事与愿违——几个展示写作成果的孩子都说不出个一二来。我想,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师所挑选的这个材料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学生对这个“做饭”根本没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这个材料根本就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说不出来、写不出来自然也就情有可原。而这样的作文课堂是你预先就看得见失败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没有学生的生命体验、没有学生的生活感受,课堂是生搬硬套的,一点真实性和生态性都不讲。记得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的写作是《有感而发》、第二单元的写作是《说真话,抒真情》,我想,这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而做出的写作要求,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话说”,才能在“有话说”的基础上“说好话”。明确这点后,我从这45篇习作中挑选出了这节作文课的两篇作为上课材料。围绕作文的主线、主次和开头结尾,一篇是在这三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作文,另一篇则是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范文。同样地,作文教学材料的选择也需要生态的方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三、组织作文教学过程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所谓的“写实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这些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生活和实践”的重要性,即中学生写作文要立足于生活,并对其加以适当的改造,增加其意义。针对这节课,这两篇一好一差的作文,我把它们印在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上课的时候,作为老师,我先引导学生发现范文在文章结构上存在的优势,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上课的三个目标,然后再让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自己发现另外一篇作文在文章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最后自己动手去改,让学生在动手修改、实践中真正有所收获。尤其要提到的一点,每个学生的修改都是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进而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再加工,它使文章获得了无限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生态作文的方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体会作文教学感悟

    上完课的刹那,心里面有很多感触。45分钟的作文课,我准备了整整一个多月。或许过去一年对作文的思考也没有这短短的一个月多。辛苦很多,汗水很多,但是收获更多。课后组织开展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肯定:“刘老师上课结构清晰,能够抓住围绕主线、主次分明、首尾呼应三个方面,通过一篇成功的学生作文和一篇不成熟的学生作文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清晰明白地认识到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当堂的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堂实效性强。”肯定让人高兴,但是更让我高兴的是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成长,原本身处迷雾之中的人好像是看到了一丝指引自己前进的曙光。我想,这束光就是——生态写作。跟随着这束光,我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英]蔡尔兹.做适合人的教育[M].王荣亭,译.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硕敏,女,1987年生,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