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视野下的读写互促模式探究
俞斌 徐洁
【内容摘要】温儒敏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指出,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大量引入课文阅读篇目和名著导读分量,逐步将阅读从单纯的文本赏析转变为整部多篇导读。初中语文课要不断加大名著导读课时,优化导读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将适宜的读书方法传授给学生。就目前全国各地中考名著考查点不断增加,名著占分比不断上升以及各地对整本书阅读、理解性阅读、群文阅读的大力推广,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是大势所趋,在初中开展群文阅读以及相应的读写互促训练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从读写互促的角度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以期对初中语文教师及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名著阅读? 写作借鉴? 读写互促
群文阅读包括教师的群文教学和学生的群文阅读,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实践性较强且实施范围很广的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经过多年、多地的实践和探索,群文阅读逐渐发展为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内涵主题相似的结构化文本,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集体阅读研究,形成群体共识的群文本阅读过程。
群文阅读的提出,其实来源于一个当下全民共有的尴尬——阅读量严重不足。受互联网影响,静下心来阅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子产品进行电子阅读:看网络小说,看鸡汤美文,甚至连新闻也是模式化、吸睛类文章,不仅新闻格式荡然无存,而且文章中的文字表述和数据引用均存在大量谬误。这种快餐式、碎片化阅读,看似有阅读篇量和阅读时长,但是无法形成系统,更无法从中获得阅读本身具有的文化积淀、素养提升和知识储备功能,更无法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在这一背景下,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强调初中生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①”,并逐步增加名著阅读在中高考中的分值比重,以考促读,无论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人文素养提升的角度,推广群文阅读势在必行。阅读是过程、是方法,以读促写是目的、是结果。本文旨在从读写互促的有效性方面进行探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名篇来提高语言理解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吸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营养和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最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阅读是吸收沉淀的过程,写作是呈现表达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二者缺一不可且不可本末倒置。只有在语文学习中过程中,坚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达到读写融会贯通,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如何有效地读
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推荐必读名著12部,推荐自主阅读24部,按照目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很难部部精读,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导读”“导练”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
一是将名著导读课程化。初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全盘考虑,提前对教材所列36部名著进行阅读圈划,理清导读课程思路,尤其是要精选若干对中学生写作有借鉴价值且可复制、可操作的经典篇章、片段、人物,找准导读角度。以《西游记》为例: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小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中国小说,是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吴承恩运用极具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将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以及民间流传的大量话本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作。为读者再创了一个鬼怪神魔共生,三界五行有序,儒释道法诸家相斗相争的奇幻世界。孙悟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超凡入圣,让读者对他上天入地、随心而变、智勇无双的本领无比羡慕,可就是这样一个“大闹天宫”的猴子,却又有着凡人的诸多缺点:他脸皮薄,听不得别人叫他“弼马温”;他爱捣乱,摸过弥勒的肚皮,捋过龙王的胡须;他还偷吃,偷吃蟠桃、仙丹、人生果,偷喝御酒。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孙悟空,身上好似没有一丝的神仙气。可以说,《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书,一部寓意深刻的书,一部让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的好书……它给人以大格局、大视野、大省悟和大触动,值得每个人精读、细读、反复读。
但是,《西游记》一类的古典名著,受早期“话本”的影响,说书人为吸引观众,将书中一些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做了大量夸饰渲染,使得很多情节严重脱离真实,可以略而不读。此外,还有部分情节雷同,叙事简单,建议师生在阅读时跳读。也就是说,引导学生阅读这类古典名著,尤其是初中生,必须在导读课程中教会学生“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否则,学生很容易对这样的大部头望而却步。
二是强化学生的名著阅读主体意识。36部名著,即便是用三年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阅读,想要完全读完也是很难完成的,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老师在进行课程化导读时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将名著中的所谓“考点清单”列举了事,这样的“名著导读”不仅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提升文學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以《格列佛游记》和《海底两万里》两部名著为例,学生在小学时,大多已经接触过这两本名著的少儿版或者绘本,对相关情节有初步了解。此时在进行阅读课程时,教师可采用班级阅读分享会或者阅读笔记、心得展示会的形式进行导读,让学生充分展示阅读过程和成果,在阅读—展示—交流—分享—思维碰撞—教师评价的全过程中,提升阅读积极性,巩固加深阅读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格列佛游记》这类名著,不能单纯地着眼于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教师需要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广维和深度阅读,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然后再开展导读。建议在初读时,要着眼于小说诙谐幽默的语言,赏读小说离奇曲折的情节,体会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反讽,读出“热闹”即可;再读时,就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把握作者讽刺批判的对象,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要读出“门道”来。最好要着重学习小说架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试着引导学生去创作一些属于自己的小故事。为后期读写互促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如何漂亮地写
读是方法、过程,写是目的、结果。部编本初中语文推荐的36本名著囊括了古今中外、多形式、多题材的经典传世作品,总体来说是符合初中生阅读水平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圈划积累、批注摘抄,日积月累地坚持阅读,必定会对写作大有裨益。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写作点的选择和借鉴上多花力气。
一是找准名著中的写作借鉴点。每一部经典名著大到故事架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小到修辞使用、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有大量可借鉴的写作点,学生在选择写作借鉴点时不可求全责备,也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而是要在每部名著中选择一两个最具代表性且可以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的点进行揣摩分析、加工利用。如:读《朝花夕拾》,可以学习抓住特点去写人以及抓住细节描写人物;读《红星照耀中国》,可以尝试去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会场面描写;读《昆虫记》,可以学习写出事物的特征,学习运用生动传神、诙谐幽默的语言;读《傅雷家书》,学写书信;读《平凡的世界》可以尝试学写文章开头。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开篇便运用了史家笔法,特意点出“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这样一个比较具体的时间,端庄凝重,拉开了这部史诗般作品的大幕。接下来,运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了惊蛰前陕北雨雪天一个平常的日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样一个雨雪交加、春寒料峭的环境,衬托了下文主人公衣着之单薄、处境之艰难。段末的“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意蕴丰富,象征了当时的时代环境。这样优秀而且厚重的开头,实在是师生学习写作的良好范本。当然,这些只是建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借鉴点。
二是从仿写向创作进阶。模仿是学习的起点,初中生想通过借鉴名著的创作手法在写作上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学生从模仿开始,先揣摩体会名家的写作妙处,找准一个小的切入口,从遣词造句开始模仿。比如:《水浒传》中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的那个“紧”字,将沧州的那场如刀似鞭、追逼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的雪,写到了极致,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风狂雪紧的冰冷天地中,替他着急,为他担忧。风雪中的林冲没有一句言语,动作平舒,既没有在禁军中当强棒教头时的威风八面,也没有后来手刃陆虞候时的怒发冲冠,他像一个雪人一样在风雪中静默着。正是这种平静,让读者心中隐隐不安;正是这种平静,让漫天的飞雪簌簌有声,增添了无尽的紧张气氛。可见这一个字的妙处!一字尚且如此,更何况一段、一章、一部的好处!再如:老舍的经典名著《骆驼祥子》。小说以祥子为中心,通过他在买车问题上的“奋斗、挣扎、幻灭”三起三落为主线,立体地展现了市民社會各阶层的生活画面,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旧北平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严谨独特的艺术结构,祥子、虎妞、曹先生、小福子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京味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全面显示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文章的人物刻画、语言特色、文章结构等等。
结语
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地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必须同时高度重视群文阅读视野下的读写互促,合理设置名著导读课程、优化名著导读校本教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名著之美,在写作中运用名著之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互促。
【注释】
① 温儒敏. 读书是要养成良性的生活式.
② 张海侠. 中考课外名著阅读复习策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Z2):154-155.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薄弱初中经典名著读写互促研究》(GS[2020]GHB0496)。】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