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研究
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基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答现状,文章聚焦深度学习进而探讨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提问;主动
小学语文课不仅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推广,如今的语文课堂已从传统的满堂灌逐步进入到以学生以主体的探究式课堂,而提问这一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但如何进行恰当有效的提问则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却普遍存在着提问流于形式的现象,如问题设计缺乏深度,没有深入思考的必要性,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或者提问次数过多,使学生疲于应付各种问题等。此外,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课堂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因而实行深度教学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深度学习下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一、 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较新的学习理念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如黎家厚等人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准确的理解基础知识之后,以批判性的思维进行进一步学习,并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与浅层的学习相比,深度学习不仅是指学生要准确、熟练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主动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与整合自身的知识框架。所以,可以看出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本身,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更高,情感的卷入程度也更深。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实行深度学习对改进教师提问的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深度学习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注重提问的方向和深度,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到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而不只是通过提问检验基本知识的背诵程度。另一方面,深度学习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提问提供方法层面的指导,根据知识的整体框架、逻辑顺序进行提问内容和方式的设计,有效避免所提的问题过于杂而乱,或者问题的数量过多等问题,从而帮助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二、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深入每一个教师的内心。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提问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亦是如此,他们也经常无法真正实现提问的最终目标,很难做到同时兼顾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等。提问的过程并不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提问如若不恰当,不仅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甚至会削弱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质量出现下滑,阻碍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一)课堂提问的质量较低、频次过高
提问是促进学生主动性思考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时候教師在课堂上的提问陷入了为了问而问的形式主义,所提的问题欠缺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性,不能很好地发掘学生的思维的深度,或者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数聚焦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此外,很多教师往往陷入了提问上的误区,总感觉设置更多的问题可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频率过高的提问则易使学生出现畏惧的心理,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思考和探究每一个问题,大多是时候只是随便附和别人的观点,导致提问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理想教学效果,甚至降低了学生课堂中的情感卷入程度。
(二)课堂提问的对象无法兼顾大多数学生
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与其他学科区别性较大,如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可能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答案并不唯一。因此,这些问题对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此外,教师在选择提问的对象时,往往习惯性地倾向于选择那些课堂上表现活跃或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常常忽略了那些不善表达、沉默内向的学生,导致课堂提问不能很好地兼顾大多数的学生,这也违背了公平教学的初衷,限制了课堂提问的作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教师在提问中尽量要兼顾到大多数的学生,尤其要多关注到一些语文成绩不佳的学生,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师生互动中理答欠佳
有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理答行为表现欠佳,常常是应用了一些程序化的方式。如只是用“对”“不对”“很好”“不太好”等简单的词语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而并没有进一步更加详细的表述。这样的理答过于概括和笼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点,也不能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回答是否得到老师的赞许和满意,或者学生也无法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个地方表现较好,以致课堂互动的效果并不明显。或者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则急于指出其明显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批评和指责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较好的方面,这样可能会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受到挫伤,以后可能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一定的回避行为。
三、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积极实施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
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及时地学习和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从认识上改变以往只是单纯教授学生知识的浅层教学方式,认识到深度教学才能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发展。而语文学科包罗万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有广泛而扎实的知识积累,所以语文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深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所学的内容在难度上一味地进行拔高,而是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不断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之后,利用一些巧妙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进而挖掘文本背后所隐藏的知识和价值。
(二)紧扣疑惑点,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而语文学科因其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教师在设置语文课堂的问题时,应紧扣学生可能存在疑惑的方面,多以开放式的问题进行设问,锻炼学生批判、质疑、创新等高阶思维的发展,而避免用封闭式的问题限制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用心研究教学内容,发现课文之中存在的疑惑点,或者看似矛盾之处,巧设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度的思考。此外,创造力是高阶思维的核心所在,而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较强,在很多问题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发学生的想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而不只拘泥于特定的回答。
(三)巧设应用型问题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深度学习更加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而不只是简单的识记与背诵。成绩的好坏只是暂时的,但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走得更长久、更坦然。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可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强化和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本中的文本、练习等,找到适合进行迁移训练的应用型题目,如可以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方法,或者一些优美句子的仿写等。此外,课本中不少的文章在最后的部分都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因而可以很好地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动员学生对这些留白之处进行填补,激活学生与作者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情感也得以在此处触发,这样更好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主动运用已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因而,提问的对象不应只拘泥于若干个回答问题活跃的学生,而应该兼顾到全班所有的学生。那如何可以更好地做到使全体学生都能踊跃参与问题的回答呢?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民主、和谐,不因成绩的高低而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有所区别,平常多关注那些表现不太出众的学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其次,可以多通過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当然语文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通过与他人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可以开阔思维和眼界,也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五)个性理答,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理答是提问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有效地理答可以使提问的作用发挥到最佳,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更多成功回答问题时的喜悦之情,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可以增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行为。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一般会事先预估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那么在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时要针对学生个性和学习上的差异,给出个性化的理答,而不只是简单笼统地进行点评。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尝试多角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更加完美的答案,而对于在语文学习中表现稍逊色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回答以及表现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向学生多传递积极的信念和力量,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温暖和信心。
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教师要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不断实践和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地加强自身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使语文课堂更充满内涵和活力,带领学生在广袤的语文知识海洋中欢快地畅游。
参考文献:
[1]李美娇.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杨帆.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张建中.关注学科特点?培养核心素养: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凸显学科特色[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60-62.
[4]刘坤.问题引领?激活思维: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J].小学生,2020(9):43.
作者简介:吕虎山,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四房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