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科研之旅

    编者按:云岭大地上,历来不乏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努力改变落后教育现状的逐梦者。在条件艰苦的贫困山乡,他们不忘初心,积极有为,开辟出一块块颇具地方特色的教育良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们燃烧青春,奋战一线,谋突破求创新,为云南教育的发展夯基固本。平凡却心存理想,微小却充满力量,保山市隆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杨洪定便是这许多逐梦者中的一员。

    杨洪定老师的“教育科研之旅”,既是一名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成长之路的思想、情感独白,也是一个基层教研员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有效开展教研工作的方法总结。通过他的这份自述,我们可以看到千万普通教师坚守从教初心,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改变山乡落后教育面貌的背影;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基层教研员立足当地教育问题,实事求是通过教育科研解围纾困,引领当地教风、学风,不断提升区域教学质量的缩影。

    1999年的那个开学季,稚嫩的我背上行囊,来到离家60多公里的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安和小学,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在神奇峻拔的阎王山下,伴着蜿蜒浩荡的澜沧江,我怀着复杂澎湃的心情,走上讲台,开始了我的第一堂课……

    坚守初心,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从选择师范学校的那天起,我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三年的学习时光,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瓦渡乡安和小学任教,面对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我学会了坚守与忍耐;面对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巨大差距,我学会了反思与行动;面对学生的顽劣与求知欲,我学会了包容与呵护。在这里,我用“走自己的路,教自己的书”勉励自己,用“不被别人同化,不被自己弱化”要求自己,坚持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改变我所遭遇并能改变的一件件小事。每一次上课,我都坚持“课前备课、课中实践、课后反思”的教学习惯,即便上音乐、体育等“副科”时也不例外。

    还记得有一次上《中国石》的公开课,备课时我没有准备解读“中国地图酷似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这句话中“雄鸡”一词。但在上课时,想到山区孩子对鸡应该比较熟悉,便临时发问:“哪位同学知道‘雄鸡是什么意思?”谁知问题提出后,教室里顿时沉寂下来。我心里一惊,是我问得不妥,还是学生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用发现新大陆的眼光在教室四处探寻,突然,一只胖乎乎的手举了起来,我连忙请他回答问题。“老师,‘雄鸡就是像熊一样的鸡!”他话一出口,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和后面听课的教师都大笑起来。这个场面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但还是硬着头皮以“不怕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耐心从鸡的简单分类讲起,配以简笔画,让学生明白雄鸡其实就是平时常见的大公鸡。还有一次,我作为观摩教师陪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去区里参加课赛,看到一位女老师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用“拼贴”的方式巧妙地贴出一个“人”字形板书,在课的最后点出了“鲁迅是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有创意,回到学校后立马将其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当我充满激情地指着板书总结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 。”我期待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人”字,然而听到的回答却是“短裤”这个匪夷所思的词。原来,我在照搬“人”字形板书时把“人”上半截设计短了,乍一看确实像“短裤”。这两件“小事”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时刻警醒我备课要严谨,不能有半点马虎……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教学“事故”中,我渐渐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慢慢摸到了课堂教学的一些门道。

    入身教研,如鱼得水初展志

    2001年8月,我被调到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教育办公室任师训员,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2002年12月,我担任瓦渡乡中心学校教导主任,恰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为自己能经历这次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推行全乡课程改革而欣喜。从昆明参加课改培训回来后,我便积极牵头瓦渡乡中心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首先组建了乡内的语文、数学和综合学科中心教研组,把教研组成员作为全乡学科教研的骨干力量加以重点培养。其次,依托各级培训,把教师“送出去”,让他们在“观摩—质疑—思辨”中,先在思想上进行“课改”。再次,把区域内的乡土专家“请进来”,先后举办了“我最满意的一篇教学设计”“‘五课成果展示”“我心目中的课题研究”“我身边的课改”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让老师们在课改活动中动起来……经过不懈努力,学校课改工作点面结合深入、有序推进,“七彩课改”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特色亮点。

    2004年,瓦渡乡中心学校根据“一村一校,集中示范”的办学方略着力收缩一师一校点,这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训提供了条件。2007年,隆阳区“以校为本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启动,为学校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把校本教研与之前开展的校本培训合起来称为“校本研训”,在“校本研训”的平台上,我和老师们大胆创想,努力实践,在教育科研上做了不少尝试。

    双翼齐展,校本研训、课题研究创佳绩

    在工作中,我意识到:作为教研员,要上好示范课,才能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引领。为打消教师们上公开课的种种顾虑,我带头上起了公开课。当我上完精心准备的《咏华山》一课时,观摩教师纷纷给我鼓励并给予批评的意见建议,从文本的解读、学情调控、小组组织到规范书写,我虚心学习,不断总结、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我的带领下,中心教研组成员和其他教师纷纷走上讲台,公开课成为日常的“练兵”方式,一堂堂精彩的课由此诞生。2008年,周晓霞老师代表保山市参加全省美术课赛荣获一等奖,学校以该项最好成绩荣获隆阳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一等奖;2009年,陈建娟老师代表保山市参加全省科學课赛荣获一等奖……校本研训是神奇的,它可以把乡村教师锻炼的如此自信、美丽,绽放出毫不逊色于城区教师的光彩。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2004年到2009年,我和团队在“学习—模仿—创新—内化”中完成了区级重点课题《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划课题《山区学校校点收缩前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对比试验研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等课题,在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淀了中小学自身独特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获“保山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保山市社科联政府奖二等奖”1项。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先后有21篇论文获省、市、区表彰,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研究成果获区政府表彰2项、市政府表彰2项、省教育厅表彰1项……看着一所所学校有特色的发展起来,一名名教师有特点的成长起来,一批批学生有特长地培养出来,一切艰苦付出都值了。

    教育科研+,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教研素养

    2012年,我调入隆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任副主任,2016年任主任至今。在这个更高、更大的教研平台上,我以更大、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一直热爱的教育科研工作,带领教研团队以“教育科研+”的方式,多维度、高标准、严要求深度提升全区教师队伍的教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总的来说,这几年的教研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科研+互联网。用“互联网+”“教育科研+”等思维和理念,开办了“中国教研网隆阳教研分站”,开创了个人和教研团队的“工作坊”,把线上教研与线下教研结合起来,盘活教研资源,提升全区教育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以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各中心学校、区属小学和中学的教导主任为主体,建设了一支88人的专职教研员队伍。于2018年结合实际按照“顶层设计+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全区遴选”的方式组建了全区四个学段、36个学科的学术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共聘请1018名学术委员,集学科教学指导、竞赛评委、命题评估、课题评审、备考提质等多个职能于一体。这支“专职+兼职”的教育科研队伍,成为全区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

    教育科研+教学常规。贯彻落实《云南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坚持秋季学期“聚焦课堂教学展评研讨”和春季学期“紧扣教学质量备考提质”的校本研训常规,严格落实片区教研抱团、校长牵头首席、校本教研月报、教学业务检查、观课记录检查、常态课优课测评、学校教研结对互动、教师师徒结对、教师读书分享、教学常规检查等制度,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阅作业、认真组织监测、认真开展辅导“五认真”。

    教育科研+项目工作。实施“335课”创优提质项目,即抓牢“课前设计、课中实践和课后反思”,抓好“二级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要上好汇报课,一级教师要上好研讨课,高级教师要上好示范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观课和议课。通过教育科研+项目工作,让全区学校和教师进一步“动”起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校本教研质量;让全区教科研进一步“实”起来,让更多教师能备好课、上好课、说好课、观好课和议好课,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学段的学科素养;全力让全区教学质量“提”起来,聚焦教学常规和备考提质,以“抓中间,带两头”的思维,重点抓初中,带好高中和小学,并拓展延伸至幼儿园,同时做好培优辅差,“全区一盘棋”地促进全区教学质量再上新高。此外,我立足小学语文学科,本着“愿意有兴趣有能力”的原则,组建了一支37人的学法指导项目研究团队,紧扣“以学为主”,围绕“课前示法”“课中悟法”“课后授法”三个环节,设置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6个板块开展项目研修。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009年至今,我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科研课题《小学生“生态语文”素养养成的实践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基金课题《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市哲社资助一般课题《中小学价值教育实践研究》《隆阳区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等研究,主持市规划办重点课题《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学法指导的实践研究》。我和团队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完成了400余项各级科研课题研究,于2013年至今分七期立项了4603项区级教师微课题研究,其中重点课题597项,一般课题3466项,完成了3726项(其中优秀387项,良好2321项,合格1018项),选题内容涵盖“七个小”: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小反思,来自教育现实的小调查,来自教学现象的小观察,来自教育教学改进小行动,来自教学设想及其验证的小实验,来自研究教学法、研究学生等的小教育个案,来自教学资源研发与积累的小资源建设。通过課题研究,我体会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体现“我们的”,即务必是我们感兴趣的、愿意、乐意完成的,确保有动力;务必是适合我们的,能对我们的“教学、教研、教改”有帮助的,确保有活力;务必是要我们能做的,也做得出来完成得了的,确保有能力。此外,还要做到“四实四悟”,即心态要实,在学习中醒悟;方法要实,在反思中领悟;行动要实,在实践中感悟;成果要实,在研究中体悟。

    教育科研+工作室研修。2018年9月以来,我主持保山市杨洪定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牵头组建了腾冲教育梦、昌宁古茶乡、龙陵新希望、施甸善洲情、智源大阅读和隆阳花千树6个教育科研小分队,以“遇见生态,与语文美丽相约”为研修主题,聚焦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和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提升开展研修,紧扣“主题调研年”“专题竞赛年”和“课题物化年”,通过聘进来讲、跑出去学、坐下来读、沉下身研、扶上道赛、走上台论、拿出手教、晒到场评,着力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动、自主对话中抱团开展小学“生态语文”的探索和实践:一是确立生态教学目标,让教学指向“亮”起来;二是建立生态教学过程,让语言文字“活”起来;三是培养生态教学情感,让教学对话“暖”起来;四是注重生态教学评价,让课堂绩效“实”起来。工作室连续两年被保山市教育体育局考核为优秀,在主持工作室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选树标杆、明确方向、教给方法、激发动力、抱团研修是工作室培育的关键,确保让每位成员都行动起来准确定位,让每项研修活动都有仪式感,让每份努力都有所收获!

    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倡导教师要做到“353”,即课前要弄清3个问题:①为什么教(是为了监测?还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②教什么(全面教育、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感);③怎么教(少教多学、以学为主、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课后要做5项反思:①我要学生学什么;②我怎么知道学生是否学到了;③如果学生学得不好,我该如何改进;④如果学生学会了,我该如何提升;⑤同一节课,下次我将如何改进。每一堂课,要多问3个问题:①课前我知道了什么;②课中我想知道什么;③课后我学到了什么。引发的思考是:学生为什么来上你的课?有何价值?上课不是重复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引导学会并学到更多……

    教育科研+教学成果。教学成果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显著标志,为此,我带领团队大力提倡通过写一写、读一读、改一改、评一评和刊一刊,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并积极参评主管教研部门组织的论文竞赛和教学成果评选。2013年以来,我们要求全区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及其他的有关参评成果,查重相似度不得超过30%,坚持个人承诺、学校推荐和学科匿名评审的程序确保原创。全区共涌现国家级优秀案例1个,省教学成果4项,省课改典型案例9个、省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奖2个,“保山市科技进步奖”12项和市区社科政府奖18项。

    回顾22年的从教路,我不负时光,时光亦不负我。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是他们激励了我、鼓舞了我,让我从一名山区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区级教研员并拥有更广阔的成长平台;我要感谢自己的坚持,多少次面临改行的诱惑和无奈抉择,是我所爱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事业让我毅然选择坚守;我要感恩我的多岗历练,18年不同岗位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3年的机关行政工作,让我从稚嫩走向成熟,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我还要感恩我的领导,是他们给予我参加省级教学骨干教师培训、滇西边境山区中学教改出国留学项目到新加坡进行访学等诸多机会,一次次为迷茫中的我“雪中送炭”,坚定了我前行的方向……

    展望未来,我和我的教育科研团队将一如既往,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沐浴着新教研的春风,不忘教育科研初心,牢记质量提升使命,不断基于新形势完善新工作,立足新目标争创新业绩,围绕“教学指导、管理、研究和服务”的职能职责,践行“教研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朝向明亮,抱团前行,争当一名合格的教育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