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背景下幼师专业语文审美教育策略初探
金广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细嚼慢咽式的“深阅读”日益边缘化,大众阅读正迅速走向快餐化、碎片化,“浅阅读”之风席卷而至,传统的阅读生态也随之改变,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一、幼师校园中的“浅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阅读风尚的转换,“浅阅读”早已悄然渗入校园。在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中,“浅阅读”的影响随处可见。
在阅读途径上,电子阅读盛行,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的比例达67.4%,通过收听有声读物、观看短视频等方式进行阅读的比例是10.1%,而读纸质书的比例只有21.8%。在阅读动机上,兴趣阅读、消遣性阅读占比很高,有52%的学生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部分章节、段落,31.9%的学生阅读作品就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在阅读方法及习惯上,快餐式阅读广受欢迎,有55.5%的学生基本都是浏览性快读,有37.9%的同学阅读时仅停留于“阅读”(不批注、不写读后感、不摘抄、不背记)。在阅读对象上,文学经典被冷落,针对“平时最喜欢阅读的内容”这一问题,回答是网络小说、畅销书的占59%,而经典名著只占16.7%。此外,阅读过四大名著原文的学生只占19.2%,从未读过的则为51.8%。
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幼师学校自身的原因。比如,相较于高中生,幼师生在入学时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的问题,加之学习压力小、空闲时间多、电子设备多等情况,这些都是“浅阅读”风靡校园的“背后推手”。而伴随着“浅阅读”的日益盛行,幼师语文教学,尤其是审美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亟待每一位语文教师去思考、探索。
二、“浅阅读”与语文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切实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借此提髙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里的审美能力具体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从审美鉴赏流程来看,审美感受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而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则是对审美感受的延续和提升。
“浅阅读”基本上相当于审美感受阶段,这个阶段的审美主要是感知审美,侧重于审美直觉,可以视之为“浅审美”。因为“浅阅读”具有形象化、浅显化的特点,在审美的早期阶段,它更容易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使之产生审美共鸣,所以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浅阅读”追求的主要是阅读快感,虽然快感是美感实现的前提,但快感不是美感,美感的获得不能仅仅停留于感觉的愉悦,它必须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从审美流程来看,就是要把审美从感知阶段推进到鉴赏和创造阶段,把“浅审美”升级为“深审美”。从阅读过程来看,则是由感性阅读阶段升级到理性主导阶段,让读者深入作品,去“品鉴其中之妙,领悟其中之理”,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三、审美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们的审美教育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再以几十年前的老观念、老方法去教育当下的孩子,碰壁是必然的,所以调整审美教学策略势在必行。但在制订语文审美教学计划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基本态度:首先,“浅阅读”的流行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单纯地否定或者漠视它都是不科学的;其次,从阅读过程来看,“浅阅读”与“深阅读”其实分属于阅读的不同阶段,各有其优缺点,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基于这两点认识,结合幼师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这一专业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扬长避短,合理利用“浅阅读”
“浅阅读”的优点是直观形象、轻松快捷,若将其合理运用在审美教育之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什么课文、哪些教学环节、何种教学情境下使用“浅阅读”则需要教师去准确把握、合理设计。比如,教师在讲解《乌江自刎》时,若以歌曲《霸王别姬》导入教学内容,较好地营造激昂悲壮的故事氛围,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思考、评析“西楚霸王”这个千百年来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形象。再如,《长恨歌》历史背景复杂,很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背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先上网查找与《长恨歌》有关的资料,快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詩歌主人公的有关事迹,理清“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为随后的课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因势利导,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浅阅读”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必须使之继续深化。在语文审美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蕴意十分深厚,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如果只看表面,诗歌只是描绘了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的一幅衰败凋敝的自然景象,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弄懂朱雀桥、乌衣巷、王谢这些典故内涵,联想六朝时此地的繁华景象,再对比诗文描写的破败之景,一种历史沧桑感就会油然而生,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又会发现,作者其实是在以古喻今,意在警醒当世。如此层层深入,学生便能走进诗歌的深处。又如,学习《宝玉挨打》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观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相关情节片段,学生觉得演员表演得很好。等学习完课文之后,再让他们重看电视剧,结果学生给演员们挑出了一堆的毛病——贾母演得“激动过度”,王夫人“太平淡”,贾政“太呆板”,等等。大家此时才真正感受到了《红楼梦》文字的魅力,进而会以更大的热情去阅读原著。
(三)立足经典,大力加强“深阅读”教育
相较于“浅阅读”,“深阅读”更注重阅读的回味与升华,能够长久地涵养人们的性情和心智,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因此,阅读的主流仍然是也只应是“深阅读”,而文学经典毫无疑问是“深阅读”最合适的阅读对象和审美对象。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与它广博厚重、复杂多义的内涵有关,理解感悟这些内涵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研读其直接载体——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环境,让他们平心静气地去诵读、品味作品的文字。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免将经典解读简单化、表面化。比如,《荷塘月色》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都是多媒体课件很难展示的。教师与其花费大力气去制作炫目的课件,不如引导学生去用心品味作品的文字内涵、领悟月下荷塘的情境氛围,这样更能让他们感知文章的魅力,进而理解作品的真谛。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开展“深阅读”,除了课文内容,各种阅读拓展同样必不可少。拓展内容可以是课内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知识拓展,也可以是学生课外自主进行的兴趣阅读拓展,如参加读书活动、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突出特色,推进职业审美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相应的职业审美教育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幼师课程来说,幼儿文学是与幼师生未来就业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语文课程,也是幼师职业审美教育的主要抓手。幼儿文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易懂难学”,学生刚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幼儿文学作品简单极了,但他们渐渐就会发现,容易的只是文章的表面,要想真正走进作品,走入精彩的幼儿世界却是极难的,似乎总是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堵在面前。
怎么突破这道屏障?首先,就要多读幼儿文学作品,多看多听各种幼儿视频、音频作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作品阅读,慢慢熟悉、欣赏幼儿文学世界。其次,要学会品味幼儿情趣,懂得幼儿心理。一部幼儿文学作品是否成功,一个极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是看它是否富有幼儿情趣。猪八戒这一形象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正是因为其从相貌到言行都暗合了孩子们的心理,并且典型地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读者只有感悟到了幼儿情趣,才可以说真正读懂了幼儿文学作品,才能发现幼儿文学之美和幼儿世界之美。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浅阅读背景下的幼师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KGHYB-1384)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