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分析
曾丹凤
[摘 要]中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支撑。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为例,通过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层层推进的五个阶段,有效地将抗疫素材融进高校思政课中,助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现“四化”和“四育合一”。从教学实践来看,成效显著、创新点突出,也积累了经验,明确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抗疫素材;高校思政课;唯物史观;案例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21-04
在2019年3月19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只有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思想相契合,才能引领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最生动、最现实、最深刻的社会大课堂,中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支撑。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为例,解析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路与路径,助力“原理”课程实现“四化”和“四育合一”。
一、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与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原理”课题组顺势而为、顺势而推,以疫情为契机,以抗疫为主题,通过由交互中心平台、交互主体、交互客体、交互行为等建构的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把抗疫素材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生活化和青年化,简称“四化”;培育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即育信仰、育自信、育情怀、育担当,化“疫”为“育”,“四育合一”。
课题组具体是以超星学习通打造的“数字马院”为媒介搭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信息交换的线上交互中心平台;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习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抗疫素材为对象客体创设教学环境和情境;通过收集和整理抗疫材料的发现式交互、观看视频的直觉式交互、自主分析与思考的反思式交互、PPT演示讲解的生成式交互以及现场致敬默哀的体验式和沉浸式交互,建构基于中国抗疫素材的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转化为疫情叙事,并从学理上探讨此次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立场、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力量,把鲜活、火热、难忘的抗疫素材深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以唯物史观的教学为例
以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为理论基础确立的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以这些原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疫情防控战“疫”的人民性(性质),把这场战“疫”称为“人民战争”,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战略),制定了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的抗疫策略,充分而生动地阐释了以上原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原理”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基本环节、重点环节、关键环节、难点环节和核心环节这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将抗疫素材融入其中。
(一)基本环节: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为了将抗疫素材有机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中,课题组制订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明确了两个教学重点和一个教学难点。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层面,一是了解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剖析后者产生的根源,理解和把握前者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二是掌握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中国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运用抗疫素材分析说明。三是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即弄清楚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也要弄清楚在中国疫情防控中,这种逻辑关系是如何体现的。运用抗疫素材进行分析阐述。四是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辩证地理解和客观评价个人在疫情防控的作用。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疫情防控的差异。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层面,一是通过观看《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视频中“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如何评价”章节,从总体上把握本章节的知识要点。二是通过横向对比,即运用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分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中国不同阶级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阐释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原理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坚持和具体运用,理解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三是基于小组的分工合作,采用以学生收集整理抗疫素材(包括活动照片、图片、卡片、视频、音频、文献等)、演示PPT为主要形式的发现式、体验式、研究式、互动式等多元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感性的方式切入理性的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鲜活的抗疫素材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体会中国疫情防控中的人民力量以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既升华抗疫素材,又感受经典原理的真理性力量。四是通过纵向对比,即坚持阶级分析法,对比和分析中西方抗疫的不同模式,把握中西方抗疫不同模式背后的制度与文化根源。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层面,一是从收集和整理抗疫素材中,直接体验和感受中国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高超的领导力动员力组织力协调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民无比磅礴的精神和力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热爱伟大的祖国以及伟大的党和人民。二是通过中国乃至全球抗疫素材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融合,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感受真理的力量,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三是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危机面前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教学重点一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用中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役”与之互释;二是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分析中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的人民力量。
教学难点主要是分析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中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坚持和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
(二)重点环节:指导学生体验中国疫情防控中的人民力量、感悟原理,体会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内涵
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让学生收集、整理中国人民“抗疫”素材,制作课件,上讲台做PPT演示,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群众)的抗疫故事;致敬逆行者、慰藉抗疫战士,到基层调研疫情防控的“人民战役”,采访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撰写调研报告和访谈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疫情防控中的人民力量,感悟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体会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内涵。
(三)关键环节:引导学生激活经典原理,升华抗疫素材
在引导方式上,一是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授课,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通过收集的抗疫素材,如照片、图片、截图、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让知识潜移默化于其中。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中国抗疫素材分析和理解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四是通过课后作业和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在引导类型上,一是以结果导向型的课程考核方式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要求他们必须把抗疫素材与课程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二是以过程导向型的课程考核方式,引导他们创新方式方法,升华抗疫素材,激活经典原理,活学活用。
(四)难点环节:多元化评价
一是对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抗疫素材进行结果性评价,看其是否理解主题。二是对学生讲述的抗疫故事和演示的PPT做出过程性评价,看其是否能把握理论内涵,反映和阐释理论知识。三是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活动做出表现性和发展性评价,看其是否能够见行见效,活学活用。
(五)核心环节:唯物史观与抗疫素材的融合
一是提炼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理论观点,从中挖掘与中国抗疫性质相契合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对中国抗疫素材进行收集和抽象提升,并与课程理论知识点对接起来。中国疫情防控战“疫”的性质是人民战争的人民性质。这一性质的界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尊重和认可,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充分阐释。中国疫情防控战“疫”的战略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这一战略的制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坚持。中国疫情防控战“疫”的策略是构建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这一策略的制定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三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拓展,即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继承、发展和应用,尤其是毛泽东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思想中关于人民群众的精辟论述,由点到线再到面,把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历史和现实对接起来,理解和领会人民战争和人民战役的内涵和真谛。
四是对抗疫素材进行纵向延伸,将视角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丰富和充实素材,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法思考和比较不同国家的抗疫模式,呈现中国以人为本和西方以资为本的根本区别,回应全球抗疫热点和难点。
三、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实施:五个阶段层层推进
课题组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开始、课堂之中、课程结束、课后作业这五个阶段来实施以上五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
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体、媒介,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抗疫素材,可以是活动照片、图片、视频和音频,也可以是故事、信件、文献、心得体会、心愿卡、感恩卡等。学习委员带领各学习小组成员负责收集、整理,然后分类上传到班级共享的资料库。
(二)课程开始:视听导入、明确要点
以时长约10分钟的视频版《中国抗疫画卷》和学习通示范教学的章节视频切入课程学习的理论重点和难点,明确要点,分别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课堂之中:理论与素材互释、学深悟透
各小组轮流上讲台讲述抗疫故事,做PPT演示,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抗疫素材融进理论知识中,以现实、感性的方式切入理性的内容,使中国抗疫素材与理论知识相互阐释,教师引导学生学原理、悟真理、明事理,入脑入心,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学原理,即学习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原理。具体要求学生运用中国抗疫素材中的图片和视频等,呈现中国人民群众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阐述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群众是如何用行动阐释自己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
悟原理,即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具体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抗疫素材,用具体数据、故事、文件、文献等方式呈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
明事理,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对比和分析中西方不同抗疫模式的根本差别,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政治信仰。
(四)课程结束:致敬默哀、厚植情怀
课程结束,師生起立致敬中国抗疫中的最美逆行者,向抗疫烈士默哀,慰藉抗疫烈士,教育学生热爱我们这一历经磨难而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祖国,热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热爱团结奋进、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中国人民,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
(五)课后作业和活动:身体力行、见行见效
课后要求学生一是聆听人民(群众)的心声,亲身体验和感受人民的力量。具体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深入机关、医院、工厂、社区、农村等地,调研并采访3~5名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及3~5名普通群众,撰写调研访谈报告。二是要求学生用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具体是要求学生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做好安全防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深入社区和街道,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四、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反思
基于抗疫素材建构的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抗疫素材与高校思政课,尤其是与“原理”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创新点突出,也获得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三点经验,明确了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一)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成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中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不仅亲身体验到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增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也深刻领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真谛,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事实胜于雄辩。疫情防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领导力组织力协调力执行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文化优势,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点
一是教学内容的创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案例运用毛泽东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拓展,将中国抗疫素材提炼为中国疫情防控战“疫”的性质、战略和策略,同时对素材进行纵向延伸,与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接融合。
二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案例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重难点为基础、以抗疫素材为主题,运用发现式、互动式、生成式、沉浸式和体验式等多种交互形式建构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提升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三是评价方式的创新。本案例建构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结果性、过程性、表现性和发展性的评价。
四是价值导向的创新。本案例不仅运用中国抗疫素材引导学生真学、真悟原理,厚植家国情怀,用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还运用国外抗疫素材,对比和解析中外抗疫模式的本质区别,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育合一”。
(三)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经验
一是把抗疫力量转变为育人力量。“原理”课作为思政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原理”课要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学校师生身边的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做成最鲜活的“原理”课教材、最具感召力的育人样本,源源不断地引入课堂,将抗疫力量转化为育人力量。
二是由灌输说教转向基于事实的实证教学。疫情防控具有政治属性和全球治理研究领域的特殊属性。中国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超凡成就,正是我们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优势带来的超凡作用。“原理”课教师要转变理念,及时在课堂上做好讲解,帮助学生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加深理解、形成共识。
三是把抗疫的鲜活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既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中国疫情防控,也要把中国疫情防控的实践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的价值理念。
(四)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是改进教学手段,实施学习通、微信、QQ、腾讯会议多平台同步教学。二是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三是丰富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方法,增加微视频的制作,深化交互性。四是改进评价系统,在评价方式上增加学生互评。
综上,本文以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教学为例、以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为依托、以五个阶段的实施为纽带,有力地推进了抗疫素材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实践成效显著,创新点突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明确。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EB/OL].(2020-06-07)[2020-10-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07/c_1126083364.htm.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7-158.
[4]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2015-08-11)[2020-10-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5]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08)[2020-10-10].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908/c64094-31854170.html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