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探析

    覃泰树 张瑞

    摘? ? 要: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以当前社会热点与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成效为导向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探索。它既是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开展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要坚持整体性、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大原则。在问题的设置、引入与回应上,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培育其独立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使其在参与互动性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0-0023-03

    一、实施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

    教材体系主要解决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体系解决的是怎么教才能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价值、知识、品德、理想和信念的问题。自“05方案”颁布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师资队伍、教材编写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内容繁多的教材转化为教学话语體系,并融通授课对象的各专业学科背景、学生成人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以易于学生接收和产生共鸣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依然是该课程的难点。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前后一贯的连续教育教学过程”[1],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思想心理状况灵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实践活动,科学合理地从课本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入脑、入心、入行”,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实现由知识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转化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指示,并明确提出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均指向当代大学生,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水平”[2]。达到以上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融政治认同、价值引领、思想启发、知识传播为一体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当深挖该学科内在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知识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价值定位为根本,密切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学理支持政理、知识输送价值、故事激发情感”为手段[3],引导和教育学生辨是非和明真理,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蕴含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对真理和社会倡导的价值引领追求,从而使学生达到真信、真知和真行的协同统一。

    (三)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4],这也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的实践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实现人以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育人的根本和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对人的价值充分尊重,重视人作为社会生产劳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和全部力量。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倡导的是人的个性和全方位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导入上必须注重每一个人天资禀赋的高低、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每一个人所处境遇差异、身体和心理素质差异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育人模式,才能最终使不同的人的特点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二、实施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5]坚持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性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质属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整体性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学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目标、任务等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一项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其各个环节和要素无时无刻不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蕴含着整体性的特征”[6]。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在问题的设置、引入、回应上,必须坚持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材体系为根本,灵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社会热点、主流思想、价值理念、学生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整体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兼顾“马原”“毛概”“纲要”“思修”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架构、目标、任务的融合性和整体性。因此,整体性原则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必然选择和本质要求。

    (二)互动性原则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和矛盾的学说可得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互动性的实践活动。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精神、思想交流的互动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引导、价值导向、思想启发和知识传递的互动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自觉地培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它体现并指示着人的发展的方向性和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7]。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结合课程体系和教育对象等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有计划、有意识、有目标、有任务的核心价值引领,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中的思想碰撞、心和心交流、情感交流,完成信、懂、情、行转化以及和转化后的价值提升。因此,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本质上必须坚持互动性原则,才能通过互动有效地完成政治认同、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思想洗礼、情感体验、价值实现,在互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和民族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8]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主要表现为它通过分析现实提出的、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认识的各种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联系现实的问题来回应,就会产生大的成效,同时理论也能更好地得到实际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的阐明,更加有力地提升理论价值本身的说服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结合教学体系内容相符合的现实问题和学生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和分享,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密切结合起来,既能保证课程理论的导向性、方向性、基础性、学理性以及故事性,又能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力地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和实践导向提升价值的目的。

    三、实施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以教师为主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导向性的思政课堂,更缺乏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说服力。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入和回应来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因此,问题的设置是开展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環节。这一阶段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密切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在问题的设置上必须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时代性与完整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故事性与生活性的统一,着眼于新时代重大的创新理论问题点,着眼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理论、思想、心理困惑点,着眼于大学生重点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并结合教材的核心观点、基本观点,寻找以上各“点”的契合点,创新性地设置出“问题”,不断推动教师从重“讲”向重“导”转变,使学生由重“听”到重“学”和重“思”转变,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立足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热情,不断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才能实质性地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参与率不高、师生思想沟通不畅、教学效果难以实现的问题,由此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真信、真懂、真用的理性认识,真正打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以教材为遵循,突出问题的针对性

    教材是内在逻辑严谨和客观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授课内容的主要载体和教学的根本依据,具有示范和指导引领的作用。“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教学的目标任务、吃透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努力实现学理性与政治性、科学性与故事性的有机统一。”[9]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探索,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的教学效果问题和解决教学针对性、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在问题的导入上,要注重以课本教材为指导,坚持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内在统一,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结合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研究专长、教学方法等因素和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心理状况、思想特征、知识结构、接收能力等有效整合转化成更具创造性、灵活性、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同时,要兼顾所导入的问题具有的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启发性,使问题的导入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疑惑、困难以及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达到培养人的思想启发目的,让学生在不断启发中得出结论,提高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际联系

    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验证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0]因此,在该教学模式下问题的回应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不同的思想、思维、观点和价值等在参与“问题导入式”的教学过程中发生更多的激烈碰撞,达到“精神碰撞”和“心灵共鸣”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在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上的比较优势,从而使他们在理论和情感上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11],才能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感性认识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和民族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不断深化对我国国情、社会现实、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刘卫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3]苏玉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研究[J].学术论坛,2018,(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17.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6]罗成富,黄晓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整体性原则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8]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5.

    [9]熊晓琳.多维并举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7,(8).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11]徐国民.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入式专题化研究型教学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责任编辑? 包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