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任本秀 张砾月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诗,均出自宋代诗人之手。诗人虽身处的环境不同,笔墨都侧重于描写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的儿童,呼应了单元导语中“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要求。三首诗有同有异,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容易理解诗文内容,与诗中角色形成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生活体验,理解诗中的内容;并学会对比,发现异同,关注重点,感受诗中的儿童之乐及作者的用笔之妙,做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文,能准确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童年之美、童心之可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识诗人之智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其实宋代的诗也是一枚绚丽的瑰宝。你能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宋代诗人有哪些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资料:杨万里、苏轼、范成大、陆游等)他们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位宋代诗人(出示三位诗人简介),一起回望近千年以前他们在诗中描绘的生活。

    点评:这三首诗均出自宋代诗人之手,在语文教材编排中不太常见。从统编语文教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让学生知晓宋代诗人的地位,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好的语文观和历史观。

    二、读中求义,初享诗句之美

    1.自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确、声音读响亮,至少读两遍。

    2.点名读。请学生分别读读这三首诗,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教师相机指导及点评,关注难读字“耘”“供”“陂”“衔”“铮”“磬”“玻璃”等)。

    3.学习字词。出示难解字词:这些字的音和义你们是怎么掌握的?(回顾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看注释、借插图,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关注部首、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学习。相机讲解易错生字“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加深理解。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合作读。与同桌同学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读。要求:都要开口,认真聆听,及时纠错。

    5.学生范读。同桌同学推荐个别读或双人合作读。要求:融入理解,尝试语调变化。(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6.全班齐读。要求:做到字正腔圆,语调有变化,整齐流畅。

    点评:从学情出发,把读的过程与整合新知、运用方法结合起来。从水滴溅起到清泉涌动、又到小溪相会、再到汇入河流,体现出朗读层次和目标梯度。

    三、诗中觅景,凸显风物之异

    1.默读古诗。根据诗中的内容猜猜三位诗人那时身在何处?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乡村

    3.启发想象。(借诗人之眼,看乡村生活之美)我们曾学过“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三位诗人都在乡村,但他们描绘的画面却不一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具体说说你借诗人之眼,看到了那个地方有些什么?(学生充分交流或进行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出相应的引导,解决难理解的字词,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出三首诗描写的内容。《四时田园杂兴》:白天在田间除草,晚上在家里搓麻成线,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小孩子们还不知道怎么去耕种和织布,但也靠近桑树的树荫学习如何种瓜。难点是理解“各当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除了“耘田”和“绩麻”,还有哪些农活需要人去做?关注:劳作之美。《稚子弄冰》: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再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他一边敲着一边跑着,一阵阵玉磬般的声音穿过树林,忽然听到冰块落地、像玻璃一般碎裂在地上的声音。难点是理解“敲成玉磬”,通过寻找诗中提到的乐器,再用填空选择的方式来理解:冰块敲击声近听像______,远听像______,碎的像______;关注:诗句里有声也有色,找出诗中关于颜色的词语,增强画面感。《村晚》:草长满了池塘边,水也涨到了池岸,山尖咬住落日,夕阳倒映在水波上。牧童准备回家了,他横坐在牛背上,拿出短笛不顾曲调地随口吹奏起来。难点是理解“满”“衔”和“浸”,用这三个词的好处是什么?引入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和杜甫“四更山吐月”来加深印象。关注:夕阳晚照的情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老少劳作、声色俱全、夕阳晚照)

    点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文本的特色为落脚点,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整合、运用、联想、表达,将诗句的字面内容呈现出来,并尝试一定的艺术化处理,让诗文转化成可看可觸的画卷,让人人眼中有诗、心中有画,诗相同而画相异,为其后的理解和感知做好铺垫。

    4.回答问题。(以读者之心,想乡村生活之乐)(1)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想去哪位诗人所在的地方?为什么?(2)你会在那里做些什么呢?

    5.强化感知。以诗人的角度去看,以你们的角度去想、去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安宁和乐的景象,又仿佛踏入了那片美丽的乐土!诗人们又何尝不为之沉醉呢?(配乐起,教师引导朗读)诗人范成大享受这田园中辛勤劳作的场景,于是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学生齐读《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杨万里喜爱这年幼的孩子弄冰玩耍的天真,不禁写出《稚子弄冰》(学生齐读《稚子弄冰》);诗人雷震羡慕那夕阳中的牧童信口吹笛的无拘无束,为我们留下《村晚》这首诗(齐读《村晚》)。

    点评:寻画外之音、画外之景,让诗的画面更加丰富,让学生步步靠近画面,直至身临其境,宛在诗中行走。诗并非只是诗,诗也是生活,而生活经验的累积恰恰是语言理解的重要基础。教学至此,回归诗文,在情绪的推进中,学生对诗的认识更上了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诗中探趣——诗即是故事,品孩童之乐

    1.思考问题。认真读读这三首诗,仔细观察,除了景物之美,三首诗都用大量的笔墨写到了什么?(小孩)对他们的描述,诗人用了全诗的一半甚至更多的篇幅,这说明他们才是全诗的重点。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也运用了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让我们读起来有很深的印象。

    2.关注词语。三首诗中表示小孩的词语是哪三个?请圈出来(童孙、稚子、牧童)。同样是小孩,他们的称呼却不同,其实在古诗中也是有讲究的(出示资料:古诗中对于不同年龄的孩童的称呼不同,如:黄口、童龀等)。所以,我们从诗人对小孩的称呼中,也可以读出他们的年龄和所处环境的不同。

    点评:紧扣单元导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特点,抓住把重要部分写具体这一要素来审视诗文,学习写法。古诗的格式大同小异,古诗的内容才是灵魂所在。不论古今,写作上的巧思都能令文章有效增色。

    3.理解诗句。你觉得诗中哪一个小孩最吸引你?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把相应的诗句再读一读。

    出示重点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感知童趣。此时此刻你最想化身为哪个小孩?用第一人称来说说诗中的你。(以“乐”为关键字眼,评价“小孩”并板书)

    5.讲述故事。(乐作旁观之人,重述精彩)你能把其中一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你会怎么讲?(根据学生讲述情况点评:他的家人或朋友会被这个故事吸引吗?怎么讲才能更吸引人呢?)

    点评:从读者的角度看诗,诗是诗;从作者的角度看诗,诗是作品;从诗中角色的角度看诗,诗是生活。本环节的设计,通过不同角色的转换、体验、联想,让诗境跃然于胸,诗情水到渠成。

    6.随文练笔。(紧扣单元导语,引导写作)你的故事讲得如此精彩,如果能够写下来,一定也能吸引到无数的读者。请选择一首最喜欢的诗,把它写成一篇小短文。根据板书强调: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7.交流互动。来读读你写的故事(选取个别学生交流,相机点评)。想看更多故事,就到你们的故事集里寻找吧!(现场收回作业卡,用书夹加上提前准备好的封面,装成一本独一无二的《童趣集》)

    点评:由说入写,由浅入深,由诗入文,在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课后练习,落实了单元要素的指导。现场故事集的制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更好地检测了课堂学习效果,促进了课后的交流。

    二、及人见己——诗即是镜子,惜童心之美

    1.交流。今天,从三首诗中我们收获良多。千古以来,写到儿童的诗还有许多许多。你還知道其他的诗句吗?(学生充分表达)

    2.分享。你的童年是否也有过相似的难忘经历?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讲出来和我们分享。

    点评:不论古今,不论诗里诗外,童年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已有的知识被新的主题调用,兴许会有新的发现;生活中的经历再次浮现,也许会碰撞出美好的作品。童心在学生之中,在生活之中,诗以童趣为明灯,为珍贵而美好的童心引路。

    3.推荐。冰心奶奶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这句话选自冰心的散文《海恋》,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它,也许可以从中找到更多的共鸣。无论是冰心还是远在宋代的诗人,都深感流年似水,童心可贵。珍惜童年的美好,勿忘诗中的时光,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古诗三首》(幻灯片按顺序出示诗文再快速隐去,引导尝试共同背诵)。

    点评:以单元导语作为本堂课的结语,更好地肩负起了本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应当肩负的使命,充分实现文章与单元内容的关联整合;结合导语挖掘资源推荐阅读,也更好地为教材服务,突出单元主题的地位。回归诗文,回味往事,童年中的无限精彩,随着古诗三首翩然打开。

    综合评述:本课的教学设计,任老师充分根据诗词内容及单元要素来设计教学过程,将“诗是画卷、诗是故事、诗是镜子”作为古诗解读的三个重要维度,把“诗中觅景、诗中探趣、及人见己”作为古诗学习的三种有效途径,为学生建构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学习过程,较好地挖掘了文本特点,辉映了单元人文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和新旧知识的整合,使知识点与方法形成合力,实现“诗”与“文”的转换及“人”与“诗”的融通,最终通过不同的维度和途径,在不同的古诗中寻找到相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