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影响及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碎片化阅读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碎片化阅读符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读者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但同时碎片化阅读也存在着易使读者形成浅阅读习惯,导致读者思维的浅薄化和不严谨等问题。如何发扬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并将它与高校学科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学术问题。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探究碎片化阅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影响,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分析,尝试运用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高校教育 影响 应用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方式,其具有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关注度碎片化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媒体的飞速发展,碎片化阅读已成为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的“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碎”,读者可以利用任何时间对信息进行浏览和获取;二是“内容碎”,不同于专业性强的学术论文或是期刊书籍,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多见为内容短小、跳跃性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在课后运用大量时间阅读名家名篇,阅读时间长,阅读内容多,且需要学生有所思考与感悟。受碎片化阅读语境影响的大学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和学习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阅读时间偏短,且阅读质量不高

    经过调查采访发现,阅读时间小于1h的占比达到43.3%,而碎片化阅读时间大于2h的占比却达到了15%,有61%的受调者表示每天花在碎片化阅读上的时间更多。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兴趣不高,但对于碎片化阅读这种投入少却能有所获的阅读方式有着很高的兴趣。有33%的受调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得到的信息只占所需信息的小部分,同时有73.34%的受调者认为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的信息并不完整。这说明在未经有效干预下的碎片化阅读仍以快餐化、浅薄化为主,对课程学习的正面作用不大。

    (二)阅读形式多样,趋向广泛化阅读

    目前大学生群体进行阅读的方式丰富多样,除传统的纸质化阅读外,还可通过社交平台、门户网站和电子书等新媒体方式进行网络阅读,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群体的阅读方式正由精细化阅读趋向广泛化阅读。但在进行课程课题深入研究时,易出现学生思维不够集中深入,思考问题过于分散跳跃,严谨性缺失的问题。

    (三)阅读功利性、目的性强

    71.67%的受调者表示在阅读过程中,只会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标题或栏目,而对于其他内容,除非是课程作业或是考试需要才会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茅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部经典,授课老师则表示许多学生仅在课程论文要求下才粗略浏览过一遍,更多学生则是通过搜索引擎复制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草草了事。体现出大学生群体阅读目的的功利化及阅读内容的局限性。

    二.碎片化阅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影响

    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及对部分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归纳出以下四点碎片化阅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学生语言词汇类和事实类知识的积累。

    碎片化阅读符合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正迎合了青年学生学习求新求快的特点。对于一些较为短小零碎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小时间加强对于这类文学基础知识的记忆,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对于增强文学素养和增加文学常识的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意义。

    (二)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文学著作

    传统的书籍大多针对性较强,一本书往往只针对一个知识面。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因编写时间较早,就存在着与现代阅读形式不符,不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特點,作品选中的作品通常只节选了教材中重点强调的片段或者是编者认为重要的片段,局限了学生文学思维的发展和阅读兴趣。但碎片化阅读的信息量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碎片化阅读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学生通过网上阅读的形式,节约了成本,而得到的信息也不仅限于著作本身,其创作环境、时代背景、背后故事也都一一呈现。学生对于著作的了解更全面,其文学感受也会更深。

    (三)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形成浅阅读习惯

    碎片化阅读信息量大,而且由于科技发达,许多信息在网上一搜便知,因为获取的过程太过于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惰性思维。面对问题不再去思考解决的办法,而是将这种思考和创新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获取,这不利于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理性化的知识体系;碎片化阅读将阅读形式由传统的线性阅读转化为网状阅读,存在着随意性、内容跳跃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这些信息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不求甚解的现象,大脑习惯了这种浅阅读方式,在需要阅读深度性强的文献论著或需要思考时却没有耐心,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易导致学生思维的浅薄化和不严谨

    传统书籍的出版大多经过严格的审查,其内容和观点一般都经过反复推敲和学术界的讨论,较为严谨。但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则是所有人都可以发布的,时常会有为了赢得关注度和话题度的随意甚至低俗内容的出现。如果经常进行此类阅读,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浅薄化,缺乏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能力,在表达时就不会在乎表达的内容是否准确、严谨,造成表达能力的低下。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策略

    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对相关任课老师的采访,笔者就碎片化阅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影响以及带来的问题已进行初步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课程,依然沿袭着精英教育理念和读经教育模式,没有很好地面向社会。将碎片化阅读的快捷、及时、信息量丰富等优点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相结合,或许能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及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一)化整为零的阅读方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赏析,培养学生阅读和感知经典的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碎片化阅读信息量丰富、内容零碎便于记忆的优势,以化整为零的阅读方式,切实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对经典的高效阅读。如利用移动图书馆、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对经典作品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取经典作品中的片段进行表演展示,或关注一些微博、微信公众号订阅内容及短视频等,深入分析、全面了解相关内容。要充分考虑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贴近多元、年轻、网络化的学生群体知识诉求,尽量让经典接地气、有趣味[1]。相较于将整个内容及知识框架一览无遗的铺陈在学生面前,以碎片化形式导入的知识更能由点及面的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及阅读兴趣。

    (二)连点成面,构建知识体系

    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信息之间往往缺乏直接明显的关联性或系统性,太过随意化,学术价值不高,从而导致了这种学习方法无法形成可靠的框架,导致最终结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閱读时,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条款式的总结,这些片段化的信息无法在学生的大脑中构建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还会使学生形成习惯去接受他人总结的思维定式,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功引导话题,对学生发言提出有价值的评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梳理知识体系及框架。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有对比性或有关联性的经典篇目整合在一起提出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接近问题的本质,一些平时难以注意到的深层面的知识点就会显现出来,学生也能发现自己思维中到底存放了哪些错误信息,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得到锻炼提高。

    (三)结合新型技术,优化阅读环境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重要的学术资源场所,参与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必须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融合互联网络科技,创新服务方式:在内容上应该整合信息资源,将它们制作为能构成准确学术知识体系的电子资源;在形式上应该增强碎片化阅读的趣味性,如结合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改变枯燥、单一的阅读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内容准确且形式多样的资源平台。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阅读能力,减少低价值的碎片化阅读,选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少数几个高质量资讯类app或公众号来获取信息,选择几个有深度的专业性公众号来拓展知识,进行时间管理;教师应掌握好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可以选择布置一些线上教学任务,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碎片化阅读内容真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四.结语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相对于抽象传统的文本纸质阅读模式,碎片化阅读所呈现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阅读、屏幕阅读,为读者呈现的则是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生动[3]。碎片化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碎片化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设计,加强过程监督,并将阅读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玲.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J].名作欣赏,2015(3).

    [2]莫云.碎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武警学院学报,2016(11).

    [3]赵树海.大学生碎片化网络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99693X

    (作者介绍:谢可,江苏大学学生,汉语言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