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活动有价值吗

    俞炜

    在开展“中国娃”主题活动时,A老师通过一段视频向大班孩子介绍了中国的四大发明。或许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中时时离不开纸,孩子对其中的造纸术特别感兴趣,觉得纸的制造过程很神奇。为了回应孩子的兴趣,A老师上网搜索相关资源,发现网上可以买到DIY造纸材料包,其中包含脱水纸浆、搅拌器、网布及网框、勺子等主要操作材料以及颜料、干花、亮片、金粉等装饰材料,还附有操作说明书。基本的操作步骤是:在脱水纸浆中加入适量的水,通过搅拌使之完全化开,用勺子舀起化开的纸浆,通过网布过滤,同时使纸浆均匀地留在网布上,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干花、亮片等进行装饰,再在其上薄薄地铺一层纸浆以固定这些装饰物,最后晾干取下。A老师认为这一材料挺适合大班孩子的,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了解纸浆造纸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需求。于是,A老师网购了这种材料包,将其投放到科学区。活动前,A老师对材料做了简要介绍,让孩子對活动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把材料包自带的图文并茂的说明书给孩子。材料投放之后,孩子们很感兴趣。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开展了各自的探索。比如,做一张纸要用多少脱水纸浆?一定量的脱水纸浆要兑多少水合适?为什么要把纸浆搅到没有颗粒?怎么将纸浆均匀地铺在网布上?纸浆要干到什么程度才能完整地将纸取下?等等。最后,孩子们都成功地做出了纸。

    一次研讨中,A老师介绍了这个活动案例,有教师对此提出了意见。比如,B老师提出,这套材料玩法单一,活动流程固定,孩子只需借助现有的材料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几乎不太可能失败,所以没什么挑战性可言,可以说,活动主要涉及操作层面,并没有多少探究的成分,所以对孩子发展的价值不大。

    对此,A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活动对孩子是有挑战的,孩子在活动中也是有探究的。A老师谈到,她在设计活动时虽然采用了现成的材料包,但特意不直接告诉孩子操作步骤和细节。比如,材料包的说明书上原本有详细的图文说明:一次用多少脱水纸浆,脱水纸浆和水的配比怎样合适,等等,但她没有直接把这些告诉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能自己探索发现。而孩子在探索中确实有不同的思考和自己的解决办法。有的孩子一下子往水里加了不少脱水纸浆,发现太多了很难化开,就再加水;有的孩子则是把脱水纸浆少量多次地往水里加。后来,有孩子注意到了说明书上写的“100克脱水纸浆兑8~10升水”的提示,就去问A老师这说的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由此还引发了对如何取适量的水以及如何根据脱水纸浆的用量知道要取多少水与之匹配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有不少教师支持A老师的观点,他们提出,利用材料包造纸的操作过程对我们成人来说很简单,但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把纸浆铺均匀、怎么控制纸的厚薄,都具有探索的空间;通过搅拌让纸浆完全化开,等待纸浆完全干了才能将纸从网布上揭下,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性,这是在培养学习品质;利用干花等材料对纸进行个性化装饰,这是在培养审美与创造能力;就算孩子只是按说明书的图示操作,也能培养读图能力。

    但也有不少教师支持B老师的观点,他们认为,尽管孩子在活动中有探索的机会,但整个操作过于封闭,内容、步骤、材料都是固定的,无法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是否考虑先让孩子猜想纸究竟是怎样做成的,思考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造纸并进行尝试,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不断调整材料、修正自己的想法,从而建构新经验?这样的活动才能给孩子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无论最终成功与否,这对孩子来说都是宝贵的经历。

    对此,A老师认为,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大班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孩子缺乏一定的经验基础,也许根本无从着手。假如利用现成的材料包,每个孩子只要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在体验到满足感的同时树立自信。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DIY材料包,虽然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但孩子们对这样的活动都挺感兴趣的,难道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就没有价值吗?大家都在说的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呢?

    您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江苏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俞 炜 提供)

    投稿要求:请自选角度,对以上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字数以2000字以内为佳,题目自拟。请将稿件以word文档方式通过E-mail发送至本栏目专用邮箱dtzwyejy@126.com,并在稿件中注明您的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这样的活动有价值吗”,以便编辑及时处理。

    热忱欢迎提供话题

    截稿时间:2020年10月25日

    联系电话:0571-8805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