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赵梓如
“我在现场”,指的是读者阅读作者文字时产生的如置身现场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多角度的,可以是对笔下人物的共鸣、作者情感的共鸣;也可以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斟字酌句的共鸣。这种共鸣可以引导读者理解本文、体悟情感;可以帮助读者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还可以唤醒读者的生命意识,丰富读者的生命世界。这种共鸣是读者融入自己的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去品味、探究、发现文章语言符号的密码,是作者和读者在这“忘我”境界中达到的一种“同化”。
“我在现场”的阅读姿态需要建构课堂范式。
一、 “如果我在这”,先入情境
以苏教版五年级课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
师:继续把自己当做过草地中的一员,谁能告诉我,你们现在是什么境遇?
生:我从“饥饿而昏倒在地”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没有东西吃,已经饿得不行了。真的是太饿了太冷了!
师:是啊,再去看看你们所处的环境吧!谁知道“殿后”将面临些什么?
生:我们走在最后,没有东西吃,很多人因饥饿失去了生命。
师:不仅仅如此,殿后部队的任务是阻止敌方追击和突袭,为前面的部队争取撤退的时间的。这是一项极其危险而又艰巨的任务,如果殿后部队没有东西吃,意味着什么?把自己当做彭德怀,说说他的心声吧!
这篇文章讲述着彭德怀在艰苦的过草地中忍痛割爱杀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的故事,全文没有一处直接描写彭德怀的心理活动,但却真实感人,流淌着真切的革命情谊。如若想要真切感受到彭德怀丰富的内心世界,体悟这一人物形象的话,就必须先置身当时红军过草地的环境之中。由于时间的跨度与环境的差异,学生与文本始终有距离,难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了解当时过草地的艰难,体会到处境的紧迫与严峻,才能体会到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更爱祖国”的革命情义。
因此,教会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是“我在现场”的先决条件,也只有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感知主人公的境遇与内心世界,理解文本的言意形式。
二、 “如果我是他”,体悟心境
以苏教版五年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
师: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悲痛的谈迁决定重新编写《国榷》,如果你是他的亲朋好友,你赞成他这样做吗?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支撑你的观点,把它们画下来,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词语概括。
学生阅读批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赞成或不赞成的理由,并板书。
师:让我们穿越到谈迁生活的那个年代,相聚在谈迁的家里,讨论到底要不要重写《国榷》。我请几位不赞成写的同学扮演谈迁的亲朋好友,其他同学就是谈迁。现在,请你们用刚才找到的理由说服对方。
生:我是他的妻子。孩子他爹,你看看,我们家里本来就很穷,原先你写书的时候就已经要揭不开锅了,现在你还要写,到底有什么用啊?又不能当饭吃。孩子你也不管,有这功夫,教教儿子学习也是好的呀!
生:孩子他娘,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希望你要支持我呀。家里穷,我就再省着点用,不去买书了,我可以去抄,我相信儿子看到我这样,也会理解我的!
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制造一种矛盾现场,创造一种穿越场景,可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心境。穿越现场中,学生徜徉于文本,找寻支撑自己观点的语言材料并浓缩、提炼,锻炼了搜集、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随后在场景穿越中劝说与回应,学生开始对文本语言进行输出,结合自己的穿越身份以及总结出的理由,认真组织自己的劝说与回应,锻炼了整合、运用信息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 “如果我来写”,还原语境
(一) 还原作者的言语
以苏教版四年级《一路花香》为例:
师: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道理,挑水工却说了一大段话。如果你来写这篇寓言,你会怎么写?我请一位同学读挑水工的话,一位同学来当破水罐。其他同学思考,如果你来写这篇寓言,你觉得哪种写法好?
生:我会按作者这样写,因为这样才能展现出挑水工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破水罐明白自己的价值。如果直接写道理的话,破水罐的感受就不会这么深了。
教师请学生理解寓意,随即话锋一转,以“如果我来写”比较直抒道理与循循启发的区别,让学生用想象心理补白的方式创设寓言现场,以自己的言语经验碰撞作者的言语经验,最终还原作者的语言,探寻言语奥妙。
(二) 创生自我的言语
上文提到,“言意家园”的回归,是从文本的语言走到学生自己的语言。其出发点是言,即文本的言语规律,总结点也是言,即学生的言语表现。因为,还原作者的言语最终是为了形成学生自我的言语经验,创生学生自己的言语。如:学习了《黄果树瀑布》作者精妙恰当的比喻,你也来听听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也用比喻的形式写一写它给你留下的印象。写一句很棒,写两句、三句就是班上的大作家!
“我在现场”可以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阅读方式,也可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