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术基础教学之路
黄光良
【摘要】生态批评作为当今文学、艺术等专业学科教学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爱护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态化”的视角观察自然和身边事物,从而发现美和建立起对待自然的方式。将生态批评引入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它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态审美实践激发起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彰显出生态批评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立足于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学科,逐渐构建起了“生态化”的绘画基础主体内容,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体现了美术学院基础教学对传统绘画精神传承和当代生态审美观念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批评;美术基础教学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面对当下艺术的审美和美术教学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中,高校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绘画技能,还要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和学科传承的责任,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米克尔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学生态学”概念,他主张从文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关联的研究。多年来,在诸多系列术语的演进中,“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应运而生。现在来看,“生态批评”概念是西方文论的一次绿色转向,为文学和艺术实践批评提供了新视角,推动了文学及艺术实践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拓宽了艺术实践与社会、历史的边界,开辟了新领域,注入了新动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些年对于“生态批评”的定义,言辞多样,样式众多,良莠不齐。
生态批评是通过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为研究路径,唤起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状况的关注,并纳入对生态学的有关知识,研究人的生存状态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研究思路。如今,很多国内高校将“生态批评”的思想理论引入高校教学,特别是引入高校美术教学。美术与美术教育,与“生态批评”有许多共同点,如关注“自然”、关注“人与和谐”等,把“生态批评”的思想引入美术教学中,实际上就是将“生态化”的概念融入绘画教学中。它是“生态化”美术表达的呈现,这种模式强调了“生态化”主体及其环境的共处和协调关系。它既有人与自然的平视性,也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向性。美术课堂“生态化”的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构成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生态课堂的主体,“生态化”课堂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发展受生态课堂授课目标的影响,并通过恰当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学者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它是一种带有文化批评特征的批评方式。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引入“生态批评”的概念,这势必使得美术教学重点从“重技法”转变为“重文化”。如此一来,在《石膏像素描》课程中,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如何描绘石膏本身,也不仅仅是考虑它的空间、色调、比例,而且还要去了解它(石膏)是谁?它是谁创作的?它的艺术语言属于哪一种?它代表了什么样的文化符号?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去画石膏,我们会去主动地了解它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遥远年代艺术家们的艺术特色,感受到艺术创作的崇高和博大。可以说,生态化的引入,能使学生进行文化的思考,探索艺术的相关知识,重新思考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作用與价值。
生态批评属于一种带有“文化分析”的思想体系。因此,生态批评教学可以从“生态化”视角重新解读传统美学经典,从中引导阐释生态美学意义,并重新建立自我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样审美关系。同时,运用绘画手段通过观察物象去发现生态之美、感受生态文化,探索人在世界中的价值,思考艺术与批评的关系。
“生态批评”的课程理念,提倡引导学生主动从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绘画主题和表现方式。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生态批评”的教学理念,有两个核心:其一是学会发现。发现是有过程的,要从关注到观察,再从观察到发现,让学生们学会关注身边、关注当下、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物象的观察是本专业学科的前提要求,但在考前培训和传统的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被过多地引导到观察物象的空间、色彩、造型上,这是由于应试培训的急功性,使得美术教育的本质、目的被忽略和回避,一个只关心画,而不关心为什么而画的教育,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发现美的能力。其二是敢于实践。绘画是一门实践型的专业学科,只有动手去尝试,反复地去实践,才能得到经验和好的绘画效果,“生态化”的实践,是鼓励学生去面对自然,面对实体写生,而不是以往的面对照片。面对实体不仅仅是靠眼睛去观察,还要用鼻子、耳朵、手去感受对象,去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物象认知”。
美术课堂“生态化”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从主客体、教与受教的关系发展成为平等、相互依托的共同体。这种师生关系的微妙转变,改变了学生在初中、高中时期由教师在讲堂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记录和学习的单一授课模式。“生态化”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师和学生在美术的教与学中和在绘画的实践中处于一种相互影响、互相关注的一种学术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虽然在绘画领域中更具实践经验,对绘画理论知识的理性理解更为深刻,但在艺术的个性表达、绘画观察的独特理解、绘画表达的特殊处理等方面,则是和学生一样,站在艺术表现的同一层面,去观察、理解、体会、实践。
综上所述,美术课堂的“生态化”具有艺术、自然和人文的三种生态特性。通过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人与环境之间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化体系。生态化课堂架构起各个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它们既互相关联,又各司其职并起着重要作用,构建美术基础教学课堂的生态性理念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体系。
因此,高校美术基础教学应该明确基础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建设。绘画基础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基础结构模块,分别是:造型基础、思维基础、审美基础。造型基础课程模块中,除了对造型形体的认识和刻画,还需加入对对象内涵及生态性知识点的讲授。如石膏像的历史和审美特征、色彩小稿中对身边生活物件的描绘、人物写生中对对象特征的感受的塑造等。思维基础课程模块中,特别是创作性小稿,适合加入以生态化为题材的作业练习,使学生们在绘画创作之初便带有文化视角、自然视角、美术史视角的思维去寻找创作素材。审美基础课程模块中,通过美术史、艺术欣赏,传承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硕果。这些教学思想的转化对“生态化”理论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它既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需要,也是对人类命运的重要关切。
从总体上看,将生态批评引入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是把生态原则融入为审美原则的过程,它明确了“生态批评”下的美术教学中“生态性”“文学性”“艺术性”相融合的思想理论要素,它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态审美实践激发起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也彰显生态批评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基础课程内容及课程改革在“生态批评”思想理念下,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改革的举措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引入“生态批评”思想理论,体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术创新。生态教育理念立足于全面性思考教育问题,着重强调教育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相互联系,这明确了教师在基础训练中需融入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多学科、多专题、新媒介的专业知识与绘画创新思维贯穿于教学中。美术学院基础教学近年增设《平面形式语言》《線性素描》等课程,从美术发展史、绘画材料史、绘画美学等诸多方面来启发学生从“生态化”的角度切入到对生活的关注。以《平面形式语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依托视觉平衡理论基础,以引导学生探究自身个性化语言的形式表达为教学目的,通过对传统经典绘画作品分析,以及结合身边生活事物进行主动组织归纳的过程,在现代艺术形式论以及“生态化”原则的共同思想指导下,使学生以身边生活人物、自然场景为题材,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启发学生从“自然”中提取绘画的形式语言。在课程中教授学生形式归纳方法,培养学生“生态批评”的思考的能力与独立的艺术判断力,学会“直觉判断”,明确“审美意象”,进而强化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常态化促进。除此之外,《线性素描》也是近些年基础教学设立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从美术基础——“素描”本体的角度出发,以专题性的课程形式设置去探索线性素描表现形式,研究线性素描特有的绘画形式、艺术美感,课程本身起到了探索“线”艺术的规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关注美术经典,切入对绘画表现、绘画理论的研究,提倡艺术语言表达的多样化,提倡关注艺术思维的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基础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重点在于课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实现课程间的动态交互。交互过程中体现了特色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不同学科间的资源相互整合,打造特色的教学实践平台和实践创新教育基地。在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科研建设中,形成了“讲座、画展、研讨”相结合的多元立体交流平台,使其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内涵上更为丰富,从根本上体现了美术学院基础教学对传统绘画精神传承和当代发展的思考。
其次,从教学手段的单一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教学推广,授课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美术教学可以有序、高效的运行。“生态化”教学是以生态教学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树立生态观为目标,由教师根据个人实践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规律,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框架,在此基础上,课程方案的制定,内容的反复认证,使得我校美术基础教学的课程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在课程中明确规定了以户外、户内写生为课程主要形式,其中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课程中设置户外田野采风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入自然、体验自然、描绘自然。使学生在自然的“大生态”中敢于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二是在课程大纲中增设了《美术鉴赏》《绘画创作基础》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加入了生态学、美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得单一课程融入了多学科、多专业的审美知识。以普通本科一年级教学推广到“2+2”联合办学模式为例,该办学模式是近些年学校新增的办学项目,项目的学生均为初进学校的学生,他们绘画基础较差、美术知识较浅,美术学院一年级教学课程建设体系的确立,增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明确主次,立足于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学科,构建绘画基础主体内容,形成美术学院的特色学科建设理念。在确定主体课程的同时,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方式、阶段性方案和总体方案,使基础学科课程大纲、学术讲座、绘画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教学手段可以共享。
美术教育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是否能承担起社会中产、学、研互为一体的服务需求等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美术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科知识理论和技术水平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学科知识理论内容应体现美术专业的规律性和普适性,而不仅仅适用于某种风格类型的专业导向。为了确保美术教育课程的完整性和整体性,避免学生过早或过度追求艺术创作的风格化和个性化,造成美术知识结构的欠缺,因此,把“生态化”的批评观念引入美术教学,能够使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的整体,使得一个课程要素影响另一个课程要素,一个课程要素带动另一个课程要素,既有并联的因素,又有递进的关联。使其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方面比以往更具备明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进一步促进了与新时代文化教育语境的良性互动,也使得课程上升到人文价值与知识方法论的层面。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把生态批评引入美术教育领域体现了生态学与美术教育学的有机结合,这使得美术教育中的生态批评既要保持生态学的思想本色,又要有选择地将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学科特点应用于美术教育学研究中,在这种跨学科视野下的生态批评理论是批评方法的一种新模式,就美术教育研究和艺术创作而言,这种跨学科意味着要克服片面的学科视域,使美术专业跨越传统的学科划分,在借鉴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以“生态化”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不仅对美术教育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更对美术专业教学方法的丰富和教学观念的转型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注释:
*本论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地方院校美术专业基础教学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JGA2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益志.“生态化”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3]金传英,王兆坤.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探悉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