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黑雾》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王鹏

    [摘?要]

    艺术歌曲《黑雾》,是一首由男中音演唱的经典曲目,其传唱程度高,是众多声乐爱好者所喜欢演唱的歌曲。该作品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试从《黑雾》的创作背景出发,对其音乐本体进行浅析,并将笔者在演唱该作品时获得的一些心得进行阐述,为将来需要学习本作品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一些基础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黑雾》;音乐本体;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110-03

    一、《黑雾》创作背景概述

    《黑雾》是解放战争时期,由许建吾先生作词、黄友棣先生作曲的一首经典艺术歌曲。许先生于1930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工作人员养成所第一期,当时现代歌曲作品创作处于萌芽状态,若要将整个现代歌曲作品的创作推向新的一个高度,必定需要付出诸多努力,而许先生则是现代歌曲创作第一批先辈之一。由于童年时期的许先生喜欢钻研四书五经,因此也为之后作品的文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诸多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邵光有过合作,先后创作出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如《追寻》《春神》等。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局势动荡不安,许先生被当时的局势所困惑却又对祖国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希望,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创作了《黑雾》这一经典的小诗来表达自己当时困惑到豁然开朗的一种情感,直到解放战争结束,许先生回到香港,著名的作曲家黄友棣先生将《黑雾》这一作品谱曲,该作品便慢慢开始传唱,因此《黑雾》也成为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黄先生是我国现代作品优秀的创作人之一,早年在解放战争时期便一直从事抗战歌曲的创作以及教学工作,直至解放战争结束后,黄先生前往曼得艺术学院作曲系学习,而后在定居台湾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艺术歌曲,如《我要归故乡》《轻笑》《我要归故乡》等一系列经典作品,《黑雾》这一作品便是其一。[1]

    二、《黑雾》音乐本体分析

    作为一首传唱度较高的艺术歌曲,《黑雾》这一作品无论是在歌词上还是曲式结构上,都体现出了该作品在特定的时期所表达的茫然无助到对未来憧憬的情感。词作者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情感赋予在《黑雾》这一作品上,从而加强了该作品的情感表达。

    (一)歌词分析

    纵观整首作品,作者采用小诗体裁进行撰写,用即兴式短诗去表达自己刹那间所产生的情绪及感触,从而对人生的哲理及思想给予寄托。

    “东边看不见太阳……一片黑雾茫茫”,作者一开始就细致地描述自身所处的环境,“看”“找”的出现就表明了作者对突如其来的情绪表现出了茫然之态,想要通过一系列动作行为找到答案。在文中,作者用对称手法将“太阳”“月亮”寄予自身情感,“太阳”更像是对胜利曙光的期盼,而“月亮”则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横断在天地之间”作者形象地将自己在天地之间的渺小刻画出来。“黑雾茫茫”一词用在句尾,强调了所处环境给作者带来的一种无形压抑感。整段词在乐曲中,作者重复进行了一次,将压抑的气氛以及自己对未来困惑的情感状态再次进行表达。

    “这混沌的宇宙中……不在地上”,中段开始,作者通过“影子”一词,从侧面刻画自己内心所期盼的胜利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何处是影子?影子在何方?”作者对自己内心发出疑问,随后便用“不在天上,不在地上”肯定疑问的必要性,表明自己内心在寻找过程中的心情迫切。

    “我闭起我的肉眼……笑立在我的心上”,尾段是作者对自己情感状态的一种释怀和感悟,“我闭起我的肉眼,打开智慧的轩窗”整个句子作者向大家交代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而“闭”字的运用,直接将读者带入到情境之中,引发读者的联想,同时也强调了心理状态的起伏。“看见了”“找到了”与前段“看”“找”形成了首尾呼应,强调了在找寻的过程中艰辛与不易,达到贯穿全诗的作用。而后作者用“亲切”去形容“影子”,从另一方面交代了“影子”是存在的。作者在全诗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借助“影子”形象去挖掘和渗透诗中哲理。

    (二)曲式分析

    《黑雾》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艺术歌曲,严谨的整体结构在句法和段落上有所体现。从调性上来看,通过同主音大小调转调方式,使该作品音乐色彩特性发生变化。从乐段划分,该作品可分为A、B两段,A段为d小调,整体分为三句,前奏共为7小节。从乐句划分,亦可分为a、a1、b三句。纵观A段整体,a1乐句部分是a乐句部分的变化重复,在节奏型对比上无太多差异,为正常的变化重复。而b乐句部分从和旋走向上来看,从最初的d小调主和弦开始最终落在属和旋上,从而使A乐段发展成开放性的乐段结构。作品中两小节间奏的过渡使B段的出现更加契合,B段前四小节的调性延续A段的d小调,在调性上起到直接过渡的作用,而B段部分D大调的出现让B段部分的调性色彩与A段部分的的调性色彩形成了直接的对比。[2]

    从节奏及旋律上分析,该作品从开始时的伴奏部分采取柱式和弦,同时运用低八度演奏和重音记号突出沉重的音响效果,为该作品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第3至第5小节运用高八度的重复制造一种回声效果,从而表达出一种怀着沉重的心情又能看到希望的感觉。第8小节至第10小节也采用了三连音节奏强调急促的状态,纵观A段第1至23小节基本以柱式和弦为主要伴奏手法去突出音响效果,第24小节伴奏以三连音为主,加强作品的流动性。B段部分承接A段部分转调后,在音区、节奏、旋律线上都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伴奏类型也跟着作出改变,由柱式和旋转变成琶音,达到作品戏剧化效果。该作品在和声配置上多以常用的Ⅰ、Ⅳ、Ⅴ级功能和声,而在曲式上却运用“通谱体”的结构强调作品的戏剧性对比。[3]

    (三)情感分析

    情感作为音乐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黑雾》这一作品从歌词的表达上就足以体现出来。该作品与众多声乐作品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接且果断,词作者在创作这一作品时,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去描述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憂,紧接着又对未来的憧憬及向往进行表达。

    作者开篇点题,以寻找“影子”为主去表达自己寻找过程的艰辛以及茫然,直至最后作者的释怀。作者的情感波动较大,茫然至释怀的这一情感过程,作者通过用简短的诗篇将其淋漓尽致刻画出来。在作品的前段部分,作者用到“太阳”“月亮”“黑雾”等词,从侧面强调当时的情感状态是压抑、困惑、茫然的,找不到方向,看不到终点,将迷茫之心直接反馈给读者。再到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心里活动的一系列思考,最终释然开朗,情感的表达与前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演唱处理

    《黑雾》是一首传唱度较高的中国艺术作品,适合男中音演唱,在演唱该作品的时候我们除了对该作品做基本诠释以外,我们应当对整首作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只有在气息处理及情感处理方面表达得当不矫柔造作,才能对作品的表达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达到好的处理效果。

    (一)气息处理

    该作品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要求较高,而在歌唱表演中,气息的控制决定完成该作品的程度,只有拥有一个正确的气息控制方法那么在演唱的时候会事半功倍。《黑雾》这一作品有较多的八分休止符,在处理休止符的时候,应当正确控制气息在休止符之前将气息停住,不拖泥带水。词作者在尾部开头使用“闭”字,曲作者为了直接能够将听众的思绪带入到作者特定的情境当中,在开头使用“mp”中弱记号提醒演唱者注意将歌曲的整体力度放下来。“看见了”“找到了”与前段部分“看不见”“找不到”为首尾呼应关系,演唱者应充分感受两者之间的气息处理方式,从而达到更加细腻的处理。在尾句部分,曲作者用两个全音符结尾,全音符之间的换气就要求演唱者在气息的控制上要拿捏有度,在演唱“心上”时,应当保持住气息的流动方向并快速换气,避免换气不及时从而导致作品的整体演绎效果。

    (二)情感处理

    作品前半部分多次出现三连音,在演唱三连音“看不见”“找不到”的时候,需将情感注入当中,表达出寻找某种东西心情急切的状态。词作者不仅在词的创作上表达出了这种无助、茫然的情感,曲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是通过三连音的表达描述出了同样的情感状态。在作品的第一段作者用“f”(强)为整首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在演唱时应当与第二段的“ff”(很强)进行对比,这不仅是作曲者在情感上的层层递进更是对情感抒发的重要手段。如果说第一段的“f”是奠定情感基调,那么第二段的“ff”则是更加强调了作者在面对迷茫无助时的压抑气氛。在演唱时,就要将作者所表达的压抑、茫然等状态更加细腻的表达出来。[4]

    除强弱记号外,曲作者在谱面中也大量使用了重音记号,演唱时也应当注意重音记号的位置,音乐中的每一个专业术语符号都是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初学者在演唱时,很容易忽略这些记号,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之前做好细致的基本准备工作。曲作者在本首作品中将重音记号放置句尾,对整句词的表达有了更好的诠释。被“黑雾”所笼罩的压抑、悲凉也通过重音记号诠释出来。在演唱有重音记号的乐句时应当将音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为强调作者在此时要表达的无助情感。

    在作品的尾段部分,词作者将作品前段部分对自己内心的茫然、无助进行了解答。在演唱这部分时,应当把控整段音乐的情感走向,从最初的茫然、无助到最后的释怀、对未来充满希望,是词作者内心最真实的独白,所以在演唱时应着重考虑情感的体现。

    (三)演唱体会

    作为一名上台演唱的表演者,在演唱中我们不仅要尊重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风格背景,且还要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语言上,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对比是较为明显的,中国语言皆为单音节字结构则较为方整,而外国语言则为多音节字结构多为不方整型。如若想要将中国作品更加完美地诠释,最主要则是要找到作品中的自主词组,而非将歌词一字字拆分开来,只有正确地将词组划分,那么在演唱时才能更加严谨地体现出语句连贯性。从整体结构来看,我们在了解一个全新的作品时,应当对作品做整体分析,在众多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几乎都讲究起承转合,《黑雾》这一作品也不例外。如若演唱者在表演当中,完全使用一种方式去表达,整体的表演效果则达不到创作者的最初目的。该作品在曲式结构上有明显对比,那么意味着该作品的情感是向听众表达的主要方式,将创作者迷茫的状态表达出来,能够给听众带来想象空间。作品转折点突显在第二段“看见了、找到了”,在演唱第二段时应着重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面,这样才能达到“起承转合”的效果。在舞台演唱形象上,该作品多次涉及到“东边”“西边”等方位性词组,在表演中演唱者也要确立方位的准确性,体现出表演的严谨性。[5]

    在表演该作品时,演唱者的肢体形象表达应为内紧外松,如若身体肌肉较为紧张,会直接影响到嗓子肌肉的松紧程度。演唱时,声音则需要有弹性地表达出去,声音一旦出去就不要往回缩,勿让肌肉紧张从而影响到音乐整体的连贯性。在对舞台的把控上,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动作都应当与音乐相符合,不做太多与音乐无关的动作。在动作力度的体现上也需表达到位,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动作连贯性与音乐连贯性应当相契合,肢体动作与音乐动作也应当匹配,切勿为了追求舞台的戏剧效果从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效果。其实演唱就是带着旋律去朗诵,在演唱作品初期,我们应当对整个作品进行朗诵,不盲目根据节奏进行演唱,尽量做到所有的辅音不破坏元音的连贯性,将元音始终保持在一条线上,这样在声音的表达上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方向。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时,应当要时刻清楚并非自己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演唱者与钢琴伴奏的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应当相互交织,从而达到演唱者情绪与钢琴伴奏情绪形成相统一的效果。[6]

    结?语

    《黑雾》作为一首篇幅较短的艺术歌曲,但在演唱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词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向大家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茫然、无助到最后的豁然开朗对自己的释怀。所以在演唱初期,我们应当把最基础的谱面知识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该作品,该作品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有着很大变化,如何将这首作品更好地演绎并把观众带入到情景当中,也需要深入地去了解歌曲本质上的东西。笔者从音乐本体出发,浅析了该作品的歌词、情感以及曲式结构,并希望通过自己对该作品的了解给更多将来想要演唱该作品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一些幫助。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