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导读课实录

    龙海波

    【推荐者语】

    “整本书阅读”6课型设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6个课型,包括“导读课”、教师“批读示范课”、学生“批读成果分享交流课”、教师“专题研读示范课”、学生“专题成果分享交流课”和“测评总结课”。这里介绍“导读课”和“批读课”的教学设计(见本期26页“教学设计”栏)和教学实录(“课例精选”栏)。

    导读课包含四个要素: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作为学术类著作应该如何读,以及阅读规划。尤其是“为什么读”,老师将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提出来,引起学生关注,然后与《乡土中国》相关章节进行联系,学生会猛然发现,原来当今的很多现象居然能在《乡土中国》找到理论论述,能够得到学术解释,所以,就会产生一种阅读欲望。同时,老师的导读,也大致告知了《乡土中国》主要的观点和论述方向,学生在自读中,会消除陌生化,从而会消除自读中的排斥心态;让学生能走近文本,再走近文本。

    批读课,就是用仅有的一个课时,对学生自读提供一次批读示范。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选取《乡土中国》各个章节共同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比如,围绕“厘清概念内涵”“梳理逻辑思路”和“学习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给学生做指导,学生在自读各个章节中,都必然会遇到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当然,各个章节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学生在自读中,教师需要课后指导和个别答疑,从而为学生完成自读提供更多的帮助。

    批读示范课以后,给学生留四到五周的时间,学生自读,还需要老师跟进敦促检查和指导。当学生自读完成后,就可以进入第3课型:学生批读成果交流分享。

    有关整本书阅读6课型的设计与实录会陆续在《中学语文》上刊出。敬请关注。

    ——重庆市育才学校 熊少华

    课型:演示课

    地点:安徽淮北一中

    时间:2020年10月

    师:同学们好,老师与大家相遇,咱们由陌生人變成了有缘人。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著作《乡土中国》的研究来讲,老师在大家的“差序格局”里向你们各自的中心靠近了一步。大家以前听说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等等吗?

    生:知道费孝通先生是《乡土中国》的作者,“差序格局”没听过。

    师:看来大家普遍对这些还比较陌生,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书去寻找答案。

    首先请大家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重庆出版社,下同)21页、24页,查找勾画关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有关信息。

    生: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师:谁来说说《乡土中国》是怎样的一本书?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提醒一下大家,可以从成书时间、研究领域、内容容量、形式、受众、学术地位等方面抓找信息。

    生:①(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成书时间);②乡村社会学(研究领域);③十四篇文章(容量);④小册子(形式);⑤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所用教材(受众);⑥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学术地位)。

    师:刚才大家都了解到这是一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学术著作,最开始面向的是大学生,研究环境是当时的中国,那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们又只是高中生,为什么要现在去阅读和学习此书呢?

    生:因为这本书是重要的学术著作。

    师:不仅如此,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今天中国社会里很多习以为常甚至麻木无感的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来探究其深层原因。比如大家请看下面的这些图片。

    (PPT展示种菜图片和新闻)

    师:大家小区或家里有这些图片中的种菜场景么?

    生1:我家在天台上用泡沫箱种菜。

    生2:我家邻居不仅种菜,还用缸子种藕,还送给我家吃!

    师:你有个“中国好邻居”。

    (生笑)

    师: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生1:我们是个农耕民族。

    生2:自己种菜吃着放心。

    生3:我们有种菜的DNA。(众生笑)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们可以看看书里能不能找到答案,请大家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32页找出相关回答。

    生:“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师:刚才书中提到我们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我们一起看看几千年前的祖先们,他们对泥土是什么看法。

    (播放“重耳乞食得土”视频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PPT)

    师:视频中贵族将泥土视为社稷江山,百姓一直也靠土地为生。所以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以土为生、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让我们难以与土地分离,所以现在进城后的中国人,依然喜欢用种菜来和土地发生亲密接触。也因此我们离家在外或一到重要传统节日,就想回老家故土。

    师:提到老家,想起生活中大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籍贯!大家常会看到或者填写这些表吧,户口本、学生证、学籍卡等等,有没有发现,这些表上除了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时间等内容外,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息,是什么啊?

    生:籍贯。

    师:大家知道籍贯是什么吗?该怎么填这一项呢?请大家来说一下。

    生1: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生2:父母的老家。

    生3:户口所在地。

    师:同学们基本都认为籍贯与地域相关。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

    (PPT展示公安部文件对籍贯的定义)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师:大家看这个定义中籍贯与什么信息最相关?

    生:祖父。

    师:这就奇怪了,刚才同学们认为籍贯和地域信息相关,但從定义来看却与祖父,也就是血缘信息关联性更大。

    生:为什么籍贯与血缘的关系比地缘的关系更大啊?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136页,看看书里说关于籍贯取自何处?

    生:“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师:《乡土中国》这段内容回答了籍贯取自我们的血缘关系,只不过与公安部的文件有点差别,一个是父亲,一个为祖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生:年代不同。

    师:为何籍贯取自血缘而非地缘呢?大家看看《(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135页,能不能找到相关信息。

    生:“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师:这段内容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由此可见血缘对于自古以来的中国社会是多么重要,这段文字中特别提到“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来源于哪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是我们出生前就已经决定好的既成事实,这在书本上有涉及吗?

    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134页写了的,“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师:刚才我们一直提到血缘,说起血缘,自然想到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大家逢年过节,以前是串门聚在一起吃饭,现在增加了一个什么新项目啊?

    生:微信群抢红包。

    师:大家微信群叫什么名字啊?

    生1:“某氏一家亲”

    生2:“相亲相爱一家人”

    师:大家从微信群的名字就能感受到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重人情、讲关系的社会,而在这方面,西方社会又是怎样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美国人拍摄的短视频,看看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和家人的关系。

    (展示PPT视频)

    师:东西方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大家可以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62页中找到答案。

    (让学生快速阅读并勾画内容。)

    生:“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这里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师:在这样一个乡土性浓郁,重血缘讲关系的古老国度中,每家每户背后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家族,而中国传统的家族社会,人们靠什么来管理和发展家族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电视剧《白鹿原》中的一个片段视频。

    (展示PPT视频)

    师: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全族上下聚集祠堂,由谁在行家法处罚教育家族成员啊?

    生:族长。

    师:族长有权处罚族人,大事和族人一起商议,同时还负责教化族人。这就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长老统治。

    师:请同学们齐读PPT上的内容。

    生:“①教化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的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②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

    师:综上看来,从重耳乞食得土到今天中国人把种菜发展到月球,从籍贯到微信家族云上聚会抢红包,从长老统治到法治中国,虽然时代发展,但在乡土中国社会中,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生长在骨子里的根一直传承着,而且还将继续延续到未来,所以《乡土中国》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读懂过去,关照现在,甚至可以助力我们探索未来。

    其实,我们当今还有很多现象,都值得大家去《乡土中国》里找到理论依据,比如: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重男轻女,而现在已经淡化多了?你可以在《乡土中国·家族》里找到答案,因为中国社会是农耕社会,土地就是一个家族传承的纽带,女儿出嫁了,自然是“父死子继”,中国人为什么一说起“土”会想到“土气”,一说到“土气”就想到愚笨,乡下人真的愚笨吗?为什么越是僻远的乡村,越能体现出一种淳朴,而越是大都市的人,却多了一份市侩?为什么人们常常对同一个事情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护短,对别人的孩子总是指摘?为什么到今天,遇到什么事,总是想到找人帮忙,而西方社会讲究法理和契约?中国人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叶落归根?为什么重关系和交情?为什么中国人讲长幼有序?等等。同学们大致都能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

    到了今天,我们从“熟悉”走向了“陌生”,由“稳定”走向了“流动”,那是基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已经松散,人们都奔波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开始陌生起来;“长老统治”已经让位于法治社会和契约社会。但现代社会永远也脱离不了传统社会的血脉。

    (PPT展示:帮我们读懂过去,观照现在,探索未来)

    师:大家了解到学习《乡土中国》的重要意义后,那如何才能更好地读懂它呢?请大家快速阅读13~15页,找出阅读相关建议。

    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师:同学们可以在课后仔细看看各种阅读方法的要义,并尝试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另外老师还要给大家一个阅读计划参考。

    (PPT展示略)

    师:这堂课,我们了解到《乡土中国》作为一本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可以通过它认识到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更能探寻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先生向所有清华新生推介阅读此书时所说,它能让我们对自己脚下这片热土有更加深厚的感知。

    [作者通联:重庆市巴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