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景与新关系: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广播
丁慕涵 江健
【摘要】站在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的重要时间点上,回望中国广播的发展,场景的迭代和更新作用于传受关系,使得广播受众群体拓宽,并在特殊场景中维持其独有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广播的场景和传受关系两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广播新生态。广播发展方向呈现移动化、订制化、智能化的特点,场景发展与强调平等对话的传受关系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广播坚实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广播 ? 场景 ?传受关系
【中图分类号】G222 ? ? 【文献标识码】A
在电子媒介的浪潮中,因为车载广播、公共广播等形式的广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广播依然活跃,并借助新技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视听媒介革新加速,广播视频和移动音频场景的实现主要依靠互联网和车联网,台网融合是大势所趋,伴随传统广播方向、渠道、技术等多层面的升级改造,以及各类音频App不断推陈出新,广播的传播场景呈现出移动化、订制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技术的助力不仅促进了广播场景的升级,也使得广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传统广播时代传者占主导地位的“我说你听”模式,到媒体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听众地位的不断提升,再到媒体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今天,受众所扮演的角色日趋全面和多元,传受双方进行实时互动交流的愿景不但得以实现,二者的关系也从传受的二元对立逐渐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通与融合状态。
一、新场景:移动互联时代的广播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摆脱了单一场景的束缚,在技术加持下广播的移动化、订制化以及智能化将受众释放到更多样化的空间中。
(一)移动化:作为伴随性媒体的广播
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中谈到:“话语的质感甚至比建筑物的质感还丰富。”①相较于其他媒介,通过话语形式呈现内容的广播有且仅有声音,激发受众填补听觉外全部的感知系统,脑中释放出更大的联想空间。“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只有言语能力能与之匹敌,在这一点上它超过了电话和电报。它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始延伸和谐合拍,与我们树栖祖先的大众媒介即口语和谐合拍。”②以最古老的言语作为介质,广播具有可移动接收的天然优势。
广播作为一种实时收听的伴随性媒体,能够摆脱空间的桎梏,满足受众移动中获得的信息需求。这种优势既是广播的独特特征,也是广播延续至今的砝码,在特定场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车载广播凭借解放双眼获取信息的优势,占据着广播应用巨大的市场份额,“堵车经济”兴盛。车载广播面对的是司乘人员这样的特定群体以及驾驶的特定场景,因此广播内容具有其特定属性。一是广播内容的贴合度,车载广播的信息是流动性的,应当与司机驾驶的信息需求高度贴合,实时播送、更新路况信息。二是迎合受众的关注度,也是伴随性媒体维持用户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车载广播中节目类型最多的是交通信息和音乐,除了这两种之外的一些节目,甚至中间的广告、插播信息等,应该与司机关注点挂钩,比如汽油价格、汽车配件价格、汽车性能分析等。三是内容趣味性强。车载广播不仅提供信息服务,也应该拓宽节目的维度,增加内容的娱乐性,一定程度上让司机的神经保持在一个较活跃较兴奋的状态。
行车场景下,车联网与车载广播的深度结合是广播移动化发展的未来方向。车联网的概念可以参照物联网,“是指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设备通过无线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人们将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提供综合服务”。③201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客户端与百度CarLife合作,乘客通过手机、司机通过语音识别均能够点播海量广播音频节目,收获更便利也更愉悦的乘驾体验。
(二)订制化:作为服务性媒体的广播
广播订制化的背后,是场景订制化在起决定作用。广播在诞生之初具有鲜明的部落化特征,麦克卢汉生动形象地将其形容为部落鼓。广播的背后包含特定的文化背景,如普通话推广前,地方广播的乡音在通过地缘关系构成的群体间广泛传播,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群体凝聚力。这是广播出现以前工业文明和印刷时代难以企及的,其当时广播已经初步具备了服务意识,以专门服务地方群体为目的。部落化的特征为广播的分众化订制打下基础。从广播的传播场景来看,广播逐渐打破地域隔阂,在社会属性划分的不同公共空间内扮演传递特定信息的角色,初具订制化特征。园区广播将设施开放情况告知整个园区的游人,机场广播及时发布办理乘机手续的通知,音乐广播专门为喜爱音樂的群体打造,校园广播肩负传递信息甚至德育教育的重任。
电视传播时代,声像合一的技术吸引了大量受众,除了公共广播,广播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日趋边缘。互联网发展后,广播再度起势,最先在以声优为主的亚文化圈中兴起,以“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得到”为代表的音频内容类App应运而生,多渠道收听内容实现广播订制化的特点愈发显著。订制化内容突破了传统广播按时收听的时间限制,充分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付费音频是近年来广播订制化的突出表现。当下,群体性焦虑激发了国民的学习动机,自媒体兴起带动全民内容输出,技术条件和移动支付习惯双管齐下为知识付费助力。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392亿元。④付费音频的显著优势主要在于准入门槛和制作成本低,私密性强,制作场景限制少,能够在同一空间叠加平行的内容获取场景,陪伴感强,比图文更利于版权保护。
(三)智能化:作为体验型媒体的广播
广播智能化发展的动因一方面来源于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源自受众的切实需求。广播智能化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互动性参与和沉浸式体验两方面,信息播报、智能音频交流、立体声环绕等领域都有所涉及。
1.互动性参与
广播的智能化体现在其与互联网及互联网衍生的相关技术结合上。实现多种收听场景自由转换的前提,是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终端取代了传统的广播接收设备。在这个背景下,智能音频成为广播发展的突破口和核心竞争力。传统广播连线模式的互动不断弱化,唇形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为音频互动提供了更多可能。
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开发的微软“小冰”就是人工智能与广播的结合范例,充分挖掘了它的情感演绎能力与互动性。早在2017年,第五代微软“小冰”就已经与湖南电台893汽车音乐广播、河北综合广播《今日十万+》节目、FM98.2北京青年广播等达成合作,在2020年已进化到更为先进的第八代。在气象预报、体育赛事预测等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内容上,微软“小冰”凭借智能化的分析能力,能够实时监测数据,为受众播报最新动态。在娱乐类节目中,微软“小冰”能讲段子,也能烘托气氛,筛选受众关注热点,与受众直接对话。这种基于大数据支撑的互动更具有针对性,微软“小冰”也能在与听众的交互中灵活改变节目内容,迎合受众兴趣,加上微软“小冰”先进的情感计算框架和高级交互感官,将带给受众更满意的收听体验。除此之外,微软“小冰”还在“喜马拉雅FM”上发布了专辑,《智能深井冰》里面包含“你的故事我的歌”“尬笑冰段子”等栏目。截至2020年9月,单一音频播放量最高达67.1万次,专辑总播放量达355.8万次。数据证明,“人工智能+广播”的尝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为广播嵌入互联网乃至物联网开了一个好头,数字技术广播更加适应当前时代的互动需求。
2.沉浸式体验
声音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构成,很大程度影响受众收听广播的体验,沉浸式体验是场景感知的科技化成果。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称,只有语音文本,即言语,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心,因为它确保了再现运动,“无论其重要性为何,所有引入西方戏剧的图像、音乐甚至动作形式,在最佳情形下也只能用来阐释、陪伴、服务和装饰文本、语词组织及一开始就被言说的逻各斯”。⑤书写文字不再服从逻辑和意识,与“语词再现时间”的线性关系脱轨,而语音才能更进一步结合其他要素,还原在场感,遵循不可逆转的线性秩序。
广播一路走到今天,音响从最初的单声道、平面声场、以录音带或唱片为主的存储介质,发展到今天的多声道、多维声场、多媒体存储,立体环绕音效营造出了更为强烈的空间感。特别是伴随环境音、甚至一些拟音的加入,声音的丰富性让广播内容的真实性更强,更接近对生活的真实感知,为受众搭建一种在场感,最大程度做到场景的再现,给受众创造沉浸式体验。近两年,在体育赛事上,沉浸式音频正在被广泛应用。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体育频道NBC Sports就通过调整混响等手段,为直播电视公司DirecTV的4K视频订户提供比赛现场杜比全景声的沉浸式音频,优质音频显著提升了电视转播赛事的效果。
二、新关系:适应新传播场景的传受关系
所谓传受关系,即建立在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随着广播技术的更迭、传播场景的升级改造,广播传受关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广播逐渐转向“一起生产内容,一起分享信息”的对话交流模式。
早期的广播电台作为报纸和通讯社的“有声版”而存在,通过扬声器传递声音的传播方式帮助广播获得更广阔的传播范围。其对受众文化水平的要求较低,覆盖的受众群体更广,因此从战争时期的无线电台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线广播,广播始终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上传下达、动员群众、传递各项政策主张的宣传工具。
在这个时期,传受双向的互动也因为技术原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是受众在这个阶段更多地作为一个模糊的群体而存在,个体性并不突出,广播节目难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听众来信和热线电话不能保证听众的反馈都能被接收,传受双方交流的时间出现延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新媒体时代,网络广播迅速发展,广播传播场景的升级改造推动新的传受关系的形成,移动化、订制化、智能化的场景关系也在传受关系中得到呼应。技术赋能使受众地位崛起,传受界限日益模糊,传受关系出现多向互动。所谓多向互动,指不仅传受双方可以实现多渠道全平台的实时交互,听众与听众之间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便捷的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听众的热情得到激发,参与意识强烈。对于受众来说,广播不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是一个表达平台、一个社交媒介。
移动化传播场景不仅为多元传播主体进行实时互动提供了可能,而且使广播更加方便地融入到受众的碎片化时间中,满足受众“随时随地随听”的需求。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互聯网普及率67.0%,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⑥可见,移动端口已经成为当下最普遍的网络接触渠道。而广播作为一种伴随性应用,开始嵌入到受众的移动化生活场景中,除了手机终端以外,汽车、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都成为了常见的收听载体,时刻发挥声音介质的伴随性功能,在满足受众移动化碎片化信息需求的同时,也通过强大的功能设置给受众实时反馈的渠道,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源,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便捷的渠道发声,变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
广播的订制化发展方向能够凸显当前广播“以受众为本、以用户为本”的发展理念。新媒体时代的广播为了能够满足受众专业化圈层化的需求,频道愈加多元,垂直化内容建设成为主流。一方面,传统广播在新媒体时代不断进行专业化改革,对受众和市场进行细分,既能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保证优质内容的输出,又能够帮助增强受众的黏性,适应当下年轻群体基于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关系建立起的圈子化网络。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拥有国内受众最多的广播电视台,旗下设有中国之声、音乐之声、老年之声等广播频率,各个频率有自己的宗旨和定位,通过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电台逐渐兴起,在手机等移动端建立起自己的广播平台,打造专攻不同领域的垂直性内容,变受众为用户,从内容、渠道、场景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满足受众的需求。
另外,广播的智能化转型使得广播拥有了精准定位用户画像的能力,受众不再作为一个模糊的群体而出现,在媒体的选择和接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上都有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个体性特征被日益重视起来。以“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为代表的音频App利用大数据算法对受众的喜好需求进行智能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进行精准推送,受众已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拥有专属于自己的广播节目。这些新型智能技术也为多方互动提供了物质层面的支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张佰明在《以界面传播理念重新界定传受关系》中指出,“互动界面的出现在媒介内容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正是新型界面的出现为新型传受关系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以界面为核心的新的传播形态得以确立”,⑦可见,新型互动方式与交互工具帮助塑造了新的传受关系。
总的来说,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用户间的传受关系在新型传播场景和多元传播渠道的推动下得到重构,不再是简单的反馈和互动,而是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状态。这种新型传受关系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垄断,也越来越适应当下年轻化多元化的听众群体,适应他们表达诉求和观点的意愿,也适应当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
三、结语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⑧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供选择的媒体平台愈加多元,满足内容需求的方式也千變万化,而广播仍然以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独特的优势活跃在公众的面前,并通过传播场景的升级改造和传受关系的发展变化逐渐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甚至催生了独特的“堵车经济”和“睡眠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而广播传播场景的升级与传受关系的改变也密不可分,场景的升级助力传受关系的变迁,而传受关系转变的需要也是传播场景不断进化的动力,传受关系的变化也能够体现传播场景转化的价值。移动互联传播场景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多元主体可以实时双向或多向互动;订制化发展以垂直专业的内容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真正发挥广播“为听众服务”的功能;智能化转型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互动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当前智能音频的研发也致力于为受众提供真实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最终,广播的传播场景与传受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相互作用并不断发生迁移,场景的移动化、订制化、智能化转型,传受的共动互融,共同推动广播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生机。
注释
①②⑧〔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70页、第369页、第3页。
③刘小洋、伍民友:《车联网: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2012年第4期。
④艾媒网:《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0/69029.html.
⑤〔法国〕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书写与差异》,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3~424页。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75.htm.
⑦张佰明:《以界面传播理念重新界定传受关系》,《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