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黄金分割点”与相似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施献

    [摘? 要] “黄金分割点”与相似图形结合是中考常见的问题形式,可同时考查学生概念理解、知识应用、模型构建、问题转化能力. 挖掘问题模型、关注模型原理、深度拓展探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文章将对一道“黄金分割点”问题深入探究,并反思模型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黄金比;相似;图形;比例线段;拓展;模型

    黄金分割问题在生活生产中十分常见,实际上在中考中也会涉及,考查时常结合特殊图形,综合几何知识. 2020年徐州市中考压轴题同时涉及了黄金比与相似图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考题呈现

    考题:(2020年江苏徐州中考卷第27题)我们知道:如图1,点B把线段AC分成两部分,如果 = ,那么称点B为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 它们的比值为 .

    (1)在图1中,若AC=20 cm,则AB的长为______cm;

    (2)如图2,用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对折正方形ABCD得折痕EF,连接CE,将CB折叠到CE上,点B对应点H,得折痕CG. 试说明G是AB的黄金分割点;

    (3)如图3,小明进一步探究: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任取点E(AE>DE),连接BE,作CF⊥BE,交AB于点F,延长EF、CB交于点P. 他发现当PB与BC满足某种关系时E、F恰好分别是AD、AB的黄金分割点. 请猜想小明的发现,并说明理由.

    考题探究

    1. 问题分析

    第(1)问可将AC的长度代入比例式中,即可得到线段AB的长.

    第(2)问需要证明点G是AB的黄金分割点,由黄金分割点的概念可知,需要满足 = ,则求出BG的长度即可. 设EA和CG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根据折叠特性以及平行性质可得∠EMC=∠ECM,则△EMC为等腰三角形,可得EM=EC,由已知线段长可得EM长,在Rt△CMD中构建三角函数,可求得tan∠DMC的值,后续就可求得BG的长度,从而可证点G是AB的黄金分割点.

    第(3)问探究线段关系与黄金分割点的联系,若PB=BC则可证△BAE≌△CBF,进而可得BF=AE,另外由两线平行可证△AEF∽△BPF,结合相似性质构建方程,可得 和 的比值,从而可证点E和F分别是对应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 过程详析

    (1)由题意可得 = = ,已知AC=20 cm,则AB=? ×20 cm=10 -10 cm.

    (2)延长EA和CG,设两线的交点为M,如图4所示. 已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则DM∥BC,可推知∠EMC=∠BCG. 由折叠特性可得∠ECM=∠BCG,可推知∠EMC=∠ECM,所以EM=EC. 因为DE=10,DC=20,则EC=10 =EM,DM=EM+DE=10+10 . 在Rt△CMD中,已知CD=20,DM=10+10 ,则tan∠DMC= = = =tan∠BCG. 在Rt△BCG中,已知BC=20,tan∠BCG= ,则BG=BC·tan∠BCG=10 -10. 所以 = = ,即点G为AB的黄金分割点.

    (3)当PB=BC时,E,F恰好分别是AD,AB的黄金分割点,理由如下.

    因为CF⊥BE,则∠BCF+∠CBE=90°,又知∠CBE+∠ABE=90°,所以∠ABE=∠BCF. 结合条件可证△BAE≌△CBF(ASA),由全等性质可得AE=BF. 设AE=BF=x,则AF=a-x,因为AD∥CP,则△AEF∽△BPF,由相似性质可得 = ,即 = ,所以x2+ax-a2=0,可解得x= 或x= (舍去),即BF=AE= ,所以 = = ,即E,F恰好分别是AD,AB的黄金分割点.

    评析:上述是关于黄金分割点的几何综合题,问题采用知识探究的方式,第(1)问是基于概念的知识强化,第(2)问则是关于黄金分割点的几何模型构建,第(3)则是基于概念的拓展探究,其中涉及了三角形相似和全等证明,是对几何知识定理的深度综合.

    模型探究

    上述是初中数学常见的黄金分割点问题,其中第三问为核心之问,属于比例与黄金分割点问题,探究的本质是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构建三角形相似是问题突破的关键,也是论证黄金分割点的核心定理. 上述属于相似型黄金分割模型,本质上是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线所截获得. 下面三步进行模型探究:模型提取→模型探源→模型拓展.

    1. 模型提取

    基于上述问题图像进行模型提取,如图5所示,该模型中△AEF∽△BPF,其中 = ,模型中的两条平行线段不参与比例构建,而AB和EP为相交关系,交点为F,可视为是三角形“反A”型相似的黄金分割模型.

    2. 模型探源

    将点E沿着EA方向移动至图6所示位置,再过点F作AE的平行线,与EP的交点设为点D,并将各线段分别延长,可得图6所示模型,故考题模型的原型为“平行线分线段”. 图中点F在AB线段上的位置不变,故其中的黄金分割关系固定,显然点D为线段EP的黄金分割点.

    3. 模型拓展

    基于“平行線分线段”可构建三角形“A”型相似的黄金分割模型,将AB平移至点E,并对图形进行截取,如图7所示. 图中△ADF的底边DF与△APB的底边PB相平行,显然△ADF∽△APB,由相似性质可得 = ,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定义可知,线段比值为 ,即点D和E分别是所在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同时在该模型中平行线段本身没有参与比例构建.

    拓展探究

    “黄金分割点”是基于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关系所构建的,实际上探索直线对图形的分割关系可构建“黄金分割线”,而在“黄金分割线”的两个端点中必然有一个为所在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下面结合考题进行拓展探究.

    问题:如图8所示,我们已了解点C将线段AB分为两部分,若 = ,则称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校数学小组进行知识拓展探究,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由黄金分割点拓展到“黄金分割线”,类似地对“黄金分割线”进行了定义:直线l将面积为S的图形分割为两部分,设两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若 = ,则称直线l为该图形的黄金分割线.

    如图9所示,在△ABC中,已知∠A=36°,AB=AC,∠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点D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2)证明:直线CD是△ABC的黄金分割线.

    解析:首先需要理解题干关于“黄金分割线”的定义,然后参考解析“黄金分割点”的思路进行探究. 显然“黄金分割点”关注的是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而“黄金分割线”的关注点为图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而结合面积公式可将其转化为线段乘积问题,进而完成证明.

    (1)因为∠A=36°,AB=AC,则∠B=∠ACB=72°. 由于CD平分∠ACB,则∠ACD=∠DCB=36°,可推知∠BDC=∠B=72°,∠ACD=∠A=36°,所以BC=DC=AD. 可证△BCD∽△BAC,由相似性质可得 = ,所以 = ,可证点D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2)可将△ABC视为是以AB为底,点C为顶点的三角形,设AB边上的高为h,则有S =? AD·h,S =? DB·h,S =? AB·h,则 = , = . 由于点D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则 = ,所以 = ,由定义可证直线CD是△ABC的黄金分割线.

    评析:上述是关于“黄金分割线”的新定义考题,其构建方式参考了“黄金分割点”,由三角形相似比例拓展到三角形面积比例. 构建面积模型,利用相似比例转化面积问题是解析的关键. 虽然考题的定义新颖,但其知识引导性极强,对于拓展思维有着一定的帮助.

    解后反思

    上述对黄金分割与图形相似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探索考题模型,还原了模型的知识背景,同时基于模型进一步探究了“黄金分割线”,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一定的帮助,下面基于教学实践深入思考.

    1. 关注概念的模型构建

    “黄金分割点”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概念,与生活实际有着很强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中的模型,结合模型理解知识本质. 以上述“黄金分割点”问题为例,实际上是关于线段长的特殊比例关系,与图形相似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学中应立足几何相似开展问题探究,关注模型的特征、性质,探索问题转化的基本策略.

    2. 注重模型的拓展變式

    “黄金分割点”模型考题十分常见,问题常以教材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结合几何图形综合构建,问题涉及相似性质、平行线性质、全等特性等几何知识,故问题的拓展性强. 教学中要关注模型的知识关联,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拓展,结合考题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如上述基于“黄金分割点”的相似模型和关联概念进行深层拓展,探索了“黄金分割点”的“A型”相似模型以及“黄金分割线”.

    3. 重视数学的思维发展

    知识探究是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重视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二是数学思想的渗透. 由于模型探究过程相对比较烦琐,需要经历问题引导、模型提取、本质探索、知识拓展等多个环节,探索过程的思维活动极为丰富,若不能合理引导,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 而数学思想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极为关键,利用探究方式可取得良好的解题效果. 因此,探究教学中需合理设置数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