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及教育建议

    【摘 要】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是影响个体自我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而持续性较低水平的自我认知状态,即“内在小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安全、信任的人际互动关系,寻求更多的外部支持,学会正视自我发展的内部力量,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而降低创伤性经历对个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创伤性经历;“内在小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5-0044-03

    【作者简介】王燕,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教师,一级教师。

    一、概念界定及问题提出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是指童年时期发生的对当事人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以及创伤性的经历。一般而言,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对当事人的影响是长期且持续的,并且会导致个体在以后发生的类似事件中,不断累积负面经验,从而降低自我认知水平,严重影响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内在小孩”是关于个体内在自我状态水平的一种描述。有研究者从临床实践体验的角度来定义,认为“内在小孩”是个体背负的与过往关联的记忆与痛苦,倾向于对当下情境敏感反应的那一部分认知状态。当“内在小孩”的需要未被满足时,个体通常采取情绪化或者谴责他人的模式进行应对,并且通过这种不成熟的方式寻求关注和认可。帮助“内在小孩”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从根源上协助当事人利用内在资源抚慰、处理心理创伤,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生理发展尤为显著,而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当他们面对来自学业、情绪、人际等方面的压力时,会产生诸多矛盾冲突,出现一些关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有关,如果没有被有效地解决,将严重影响个体今后的健康成长。

    二、个案简介

    陈某,男,高一年级学生,16岁,身高接近180厘米。住校,智力正常,认知状态清晰,行为表现略有迟缓。非独生子女,有一长姐,两人年龄相差较大,父母年龄较大,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主诉个人感觉情绪状态很差,很害怕被别人欺负,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很多事情压在心里面。之前感觉自己能压抑住,但现在感觉情绪失控。

    陈某在小学阶段有被同学欺负的经历,因此表现得非常胆小、怕事,虽然身高接近180厘米,但身体比较瘦弱,表现出来的力量感不强。他喜欢一个人独处,与人互动时不会真正暴露自己的想法,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与父母的沟通比较少,很少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个案分析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等人特别强调童年期的经历对个体今后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任何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遭遇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和冲突。虽然那些童年经历可能已经被压抑,甚至被遗忘,但它仍然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当中。那些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和焦虑会伴随个体一起成长,当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矛盾冲突时,那些被压抑已久的情感会爆发出来,成为影响个体人格健全发展的障碍。依据这一理论,笔者对该个案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做简要分析。

    1.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个体发展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心理创伤是指一个人亲身经历或目睹他人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是威胁生命的压力性事件后,在心理上出现的损伤。在辅导过程中,陈某不止一次述说自己很担心被同学欺负,与人发生矛盾时不敢争吵,害怕被人打。小学阶段,陈某身材比较矮小,有时会被班级其他同学欺负,如故意将他的书本扔到地上,偶尔也会有一些肢体上的冲突,曾有过被推倒的经历。记忆清晰的一次是作业本被其他同学故意撕坏,当时班主任并没有严肃处理这件事情。这一方面让陈某感到自己被不公平对待,另一方面也让欺负他的学生更加肆无忌惮。父母当时对这一件事情的处理态度是消极的,进而造成陈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自此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陈某都选择独自承担、默默忍受,性格也因此变得胆小、软弱,内心排斥与周围同学的人际互动。这些特殊的事件和经历,在陈某的内心深处不断堆积,对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情感的忽视和躯体的虐待等。在案例中,陈某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同伴身体上的侵害,继而是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忽视。创伤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应对创伤带来的威胁和挑战。现有的研究发现,创伤者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或减少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其心理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个案中的陈某经历了一些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采取了一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导致其在高中阶段出现了很多方面的不适应,表现在人际互动方面,往往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在情感表达方面,为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往往选择自我压抑的方式,漠视自己真正的情感需求。

    2.“内在小孩”的存在让个体无法正视自己的内部力量。

    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即个体内在的自我认知状态,在今后的人生中会不时地出现,让个体不断地用已有的经验模式来应对类似的问题。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情感反应,降低个体对外在的认知判断水平。

    陈某的自我评价比较低,经常会否定自己,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无力感。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自伤行为来胁迫对方认同自己,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上。从案例中可以看到,陈某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其年龄的发展特征,对现实问题的应对方式比较幼稚,沿用了儿童时期处理问题的模式。

    四、教育建议

    根据合理情绪理论的观点,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对个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对事件进行解释是关键,因此,家长、教师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结合个案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議:

    1.建立信任和安全的互动关系。

    父母作为高中生成长中的重要依恋对象,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经历一些重要事件后,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适时与孩子保持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对一些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创伤的事件,父母要及时做出解释和反馈,引导孩子积极地看待问题,预防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充满信任感的良好师生关系,同时要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同伴关系。对于学生之间发生的危机事件,应及时、全面地了解,认真地处理,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2.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

    情感的快速发展让高中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良性的人际互动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力量。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重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父母与教师的影响逐渐降低,来自同伴群体的影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若能够主动寻求更多有效的外部支持力量,负性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就会大大降低。

    3.正视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

    积极心态是克服童年创伤的有力武器,高中生应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审视自身的优势资源,如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改变的动力、承受的勇气等。这些优势资源可以为高中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随着自我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生将逐渐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接纳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将不足转化为动力,不断发展和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告别“内在小孩”。

    【参考文献】

    [1]赵冬梅.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徐乐乐,张建英,陈俊,等.高中生童年创伤经历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9):49-52.

    [3]王红彬.童年创伤经历和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学报,2018,34(9):117-120.

    [4]刁鹏飞.童年期创伤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及绘画疗法干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5]宋瑞华,李丁,张松,等.高中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研究[J].人民军医,2013,56(10):1167-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