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王玉槐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核成绩的提升,忽视儿童的本质特征,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应利用儿童好奇的天性,以问题驱动,进行教学实践。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总结反思,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研究;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14-02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习者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在以教育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过程中,我们要分析和考虑教学对象。小学教育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同时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差别较为明显。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擅长模仿、直观具体和简单的再现,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依赖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小,年级越高这种趋势就越明显。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呢?笔者尝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希望能以此推动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一、问题驱动教学的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具有结构性的特点,而且认识的发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建构的过程,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过程,任何认识都是不断建构的产物。
科勒和米什拉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它是由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技术知识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是三者之间整合的结果。
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倾向于从自身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朴素直观的回应;倾向于从自己关注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对未知的探究和兴趣是其行为的主要指引。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学,在国内外教学改革实践中,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廣泛的应用。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问题驱动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从相关知识领域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角度提出有关的问题,以问题为核心组织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的一种学习形式;而传统教学是先教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再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
二、问题驱动教学的组织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要进行问题驱动教学,就要从兴趣开始,尤其是在低年级段。低年级的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了解相关的知识。在具体实施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课前课后参与学习的程度;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领、启迪和监控作用。具体教学组织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三个环节。
课前准备阶段,是将教学的知识点的问题收集阶段。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规律确定本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素材筛选教学资源,形成知识点问题库。问题设计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计问题,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设计问题,即问题的设计应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利用简单的问题导入教学过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融入度。教学问题和素材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档、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课中实施阶段,教师要设计教学案例和问题检测等任务,并随时监控课堂反馈。当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教师应针对共性问题重新梳理教学内容,集中解决。可结合本次教学目标,开展小组及班内的适当讨论与交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
课后评价阶段,教师应利用常规的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针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手段融合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也更加丰富,教学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在具体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演示更加生动、逼真,反馈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即时化。教师要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使教与学相辅相成,让学生的知识消化与知识建构相统一。这样,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四、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和渠道,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课前播放乐曲《知音》,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知音可遇不可求。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提出问题:“‘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是谁?他为什么要绝弦?”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伯牙痛失知音,知音不在,琴声不复。同时,他们再联系自己的经历,明白知音可遇不可求,懂得珍惜友情、珍惜遇见。
(二)自主探究,理解问题
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教师从“葬礼”着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葬礼的含义;同时,提出问题:“葬礼是为过世的人举行的告别仪式。大瀑布是景观,为什么也要举行葬礼呢?”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逐步解决问题。第一遍阅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遍阅读,对比大瀑布今昔之别,感受昔日雄伟壮观的盛况和今日奄奄一息的惨淡。第三遍阅读,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一是上游建起了水电站;二是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三是破坏森林,乱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第四遍阅读,理解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这是因为肆意破坏而使大瀑布逐渐枯竭,这个曾经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正在逐渐消失。巴西总统的行动,正是为了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一遍遍的阅读、逐层的深入,使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讨论,深化问题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对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在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明白造箭目的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其教学设计如下:
1.揭周瑜面目
(1)自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2)指名讀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3)分析人物心理,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
周瑜说:“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试探、心中暗喜、威胁、迫不及待)
(4)感受人物形象。
2.品诸葛亮智慧
(1)自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当时所说的话。
(2)指名读诸葛亮当时所说的话。
(3)分析人物心理。
诸葛亮脱口而出:“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将计就计、态度坚决、笑了笑、胸有成竹)
3.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造箭的真实目的,从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
4.总结反思,解决问题
最后,在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梳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还让学生再想一想:在本节课中,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并进行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总结反思,学生明白:要想解决某一问题,就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首先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认真思考,自主探究;其次要跟同伴讨论交流,要查阅资料,要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进步,共同提高。
问题驱动教学的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引导,以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是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蔡艺玮.论回归童年的小学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
[2] 杨其勇.小学STEM项目式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5).
[3] 谭晓静.论金钱板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模式与启示——以万州赶场小学为个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 34(05).
[4] 孙绍荣主.高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