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读小学数学教材方式的研究
钟旻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此理念已得到大家的共识。课程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反映课程改革的理念。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在教学中,几乎每天都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会产生新的困惑。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教师们将如何熟悉它?领悟它?把握它?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研读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新教材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想:“创新研读小学数学教材方式的研究”的提出对真正贯彻新课标理念,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初步摸索出创新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式的研读模式:以整体纵向把握教材为前提,以横向结构分析理解教材为基础,以多元化方式创新式研读为方法进行模式研读。在准确把握数学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性研读新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及课标的变化,拓展性研读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变化,创新性研读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出现的研究点,衔接性研读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衔接点,创新式研读小学数学教材。
一、以整体纵向把握教材结构为前提
以整体纵向把握教材结构为前提,全面掌握数学教材为依据,整体纵向去阅读、研究、探索学段教材的内容结构,研读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衔接点。理清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各板块的内容水平的连接和展开,根据各年级教材的不同目标层次知识的排列以回声、螺旋上升、逐级提升为重点,形成垂直发展的知识体系。
如,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研读中,从数的发展历程来看,数的产生先是自然数(整数),然后分数,最后小数。教材在编排时就遵循这样的顺序,符合“数”的发展。因此教材将小数认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学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十进制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米、分米、厘米;元、角、分)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第二次学习安排四年级下册,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扩展,从“量”抽象成“数”进行认识,最终使学生完善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称为“小数的意义”。
教师只有纵向把握各板块的内容水平连接和展开,找出本单元教材与全套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找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依据是什么,它能提供什么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找出知识点的前后延伸或将教材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按内容板块进行分类,掌握各年级相关内容与不同层次教学要求的联系,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才能呈现垂直和水平连接的网络结构。教师只有建立整套书相关单元板块的相关体系结构,才能增强研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师反思力。
二、以横向对比分析理解教材变化为基础
教师要横向对比研读、揣摩和理解新旧教材相同知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过程中,补充性研读新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及课标的变化,拓展性研读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变化。重视对教材细节的研究,是创新研读教材的关键。
传统的计算教学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往往忽略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老教材是把“计算题”与“应用题”分开编排,简单地满足于学生会算、算得快,不考虑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法则和运算律选择合理的运算策略。而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進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所以人教版修订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9页“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教学,教材创设了借书的生活情境,在提出问题列出算式“35-2”后,借助计数器呈现计算的过程,旨在让学生能在直观操作演示中,初步感知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算理。借助计数器直观模型,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最新成果。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材知识的最佳生长点,弄清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有目的、有层次地灵动设计教学活动。
三、以多元化方式创新研读为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发现式研读、质疑式研读、创造式研读等多种研读方式。创新性研读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出现的研究点,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1.发现式研读。其重在于对教材进行初步阅读时,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并衡量这些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发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设计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的概念的形成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的基础上。因此,历来教科书都将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准备课中。在新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了“分类与整理”单元,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体现了分类的重要作用: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编排,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
2.质疑式研读。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从而为教学提供灵感。
如,人教版教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比较不同时期教材内容对运算法则的归纳与提炼方式。不同时期教材对相同内容的编排处理,体现不同时期的课程理念,对教学行为必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上面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出,大纲版教材重视对结论的总结呈现,清晰、完整地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运算法则。课标实验教材则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学习几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例题后,让学生各写一道“除数是一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请同桌做一做,然后讨论两道除法算式的异同,没有明确概括出运算法则。这种编排方式,如果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意图,是很难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法则”教学的。正是这种原因,造成很多学生纵然理解了算理,明白了算法,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概括与提炼,从而影响运算能力的提高。课标修订教材不像大纲版教材那样直接呈现,也没有像课标实验教材那样遮遮掩掩。同样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它是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自主分步骤归纳出表述清晰的完整法则。如此呈现,一是告诉我们不可忽视“运算法则”的教学;二是“运算法则”教学应该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经历自主归纳与概括的过程,而不是硬塞给学生的。
3.创造式研读。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读时,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借助发散思维来对相关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创造与创新。尽管教材的编排是科学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学内容来,而是要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来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所选择的教材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如,在“方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新教材更突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为此不惜篇幅在五年级上册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此外,关于解方程,现行教材用的是等式的性质。发生如此变化的意图何在?新教材考虑得更远一些,即考虑跟初中的代数接轨,更加突出和重视让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比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高明了许多。
教师通过以多元化方式创新研读为方法,有目的地研究数学教材,不仅增强了教材研究的针对性,而且深化了教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要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对教材的理解,充分体会和认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只有养成良好的教材研读习惯,才能深化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做到研读教材、活用教材,不脱离教材的本体,又能有自己合理的创新和发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深入得当,有利于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