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研究
章林芝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是數学核心素养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这对于已经习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学思维的概念以及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之后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供小学数学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优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要将这项教学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为小学生逐渐具备完善的数学核心素养、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心与教学目标,构建起科学有效、有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课堂.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数学思维是人们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必备要素.也就是说,当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即使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如果缺少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同样无法科学合理、灵活高效地运用数学知识,导致知识无法顺利地转化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个人综合素养均受到不利影响.而且数学思维与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以加减法为例,从表面上看,其只是一种简单的运算,但这个运算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主要依靠数学思维.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完善提供可靠保障.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期间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而且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接受能力较差,更加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小学生今后掌握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通常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数形结合法.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接触数学知识的初始阶段,小学数学教材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数学知识都非常简单、易懂,这虽然有助于小学生逐渐接受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学生思维深度的开发却存在一定的限制.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图形来展示、阐述和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的思维深度,还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使小学生拥有更加灵活的头脑.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植树问题”时,就比较适合采用数字和形状相组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说一说什么是“单向植树”和“双向植树”,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当学生们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再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如果将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视为一个“间隙”,再将这一“间隙”与植树任务关联在一起,并且给学生们示范一下如何绘制出植树间距示意图,使学生非常直观、明了地看到在一定的距离内,可以平均种植几棵树.通过这种数形结合法,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及其使用方法,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情境教学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收录的课本知识大多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创设各种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小学生结合各种生活场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以此来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将“去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场景引用到数学课堂上,让小学生使用教学专用的“钞票”和“硬币”去体验真实的消费购物和现金交易过程.教师先对班级一角进行简单改造,用几张课桌当货架,在上面摆放好“货物”,并且在每一种“货物”上标好零售价,方便学生选购.然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配好哪些学生扮演消费者,哪些学生扮演收银员.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在购物体验中领会和理解人民币的使用方法,在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其获得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另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各个小组之间开展一次“认识人民币大比拼”,例如,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手里的教学专用“钞票”凑齐18.96元,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学生们为了赢得比赛,开始主动思考和相互讨论“元、角、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组合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最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小学生会掌握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知识的零散性.当小学生对各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时,就会出现概念混淆、逻辑混乱、厘不清解题思路等一系列问题,非常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完善.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讲解新的教学内容时,要有意地将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一点一滴地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完善,为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提供先决条件.例如,在讲解“圆柱体和奇异体”这项新知识以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简单地复习一遍以前学习过的“脉轮”一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接下来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效的提升,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当中建立起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今后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创造有利条件.除了上述教学措施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层次等因素,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有效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让小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升.
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知识的传授、学习掌握与正确应用都离不开抽象性思维,尤其到了高年级以后,会陆续涉及图形运动、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等数学知识,这些知识更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同步开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是,从小学生的年龄层次上看,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正式形成,在思考问题和认知新鲜事物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讲解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引導作用,激发出学生的个人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保障.例如,在正式讲解“加法交换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还有4根香蕉,他一共有几个水果?妈妈先买了4斤牛肉,又买了3斤猪肉,妈妈一共买了几斤肉?爸爸先看了3页《西游记》,又看了4页《水浒传》,爸爸一共看了几页书?这些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及爸爸、妈妈相关,所以很快便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之后,教师再结合这几个问题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在黑板上写出“3+4=4+3”的算式.这时,教师再让学生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说一说“3”和“4”这两个加数的位置相互交换后,结果是否会发生改变.于是,学生们有的大胆举手发言,有的在本子上列出“3+4=4+3=7”这一算式,结论都是当两个加数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和不变.此时,教师再顺势导入“加法交换律”这一概念的讲解,学生们便非常迅速地理解了这一数学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散思维不仅是数学思维能力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创新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这一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对此,教师可以将“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载体,让学生意识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途径,之后再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解决方式,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达到同步培养小学生优化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总长度的20%,如果按照这一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要多少天?这道题本身至少有三种解法,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好好想一想,这道题可能存在几种解法,看谁想得既全面又正确.此后,教师可视实际教学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答案.学生们通过一番研究,分别提出“120÷(120×20%÷5)-5=20(天)”“1÷(20%÷5)-5=20(天)”和“5÷20%-5=20(天)”这三种解法.教师先对学生们的解题思路给予赞赏和认同,之后再让学生们从这三种解法当中选出一个最佳方式.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角度,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六、结语
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为其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建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68.
[2]任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3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