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
闫改霞 孟燕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2例脑卒中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治療前两组FMA、WHOQOL-100评分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性偏瘫;中医针灸;常规西医治疗;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2..02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多数患者出现认知功能、语言功能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运动障碍性偏瘫是由大脑半球皮层的运动中枢受损而导致的一种偏瘫,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需对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常规西医治疗以改善脑神经、修复脑组织等药物治疗为主,以康复训练为辅,但临床效果欠佳,且见效较为缓慢[1]。近年来,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实践发现,针灸治疗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探讨了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现具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2例脑卒中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6~73岁,平均54.89±10.23岁)与研究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36~74岁,平均54.74±10.18岁)。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②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者;③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④四肢瘫痪者;⑤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⑤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予以常规脑组织、脑神经营养及抗凝治疗,并予以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头针选取百会、印堂、太阳、风池和人中等穴,体针选取合谷、阳陵泉、曲池、手三里和足三里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法行针灸治疗,30 min/d,两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肢体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价,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肢体功能恢复越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100(WHOQOL-10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结果纳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若(P<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FMA评分均有所升高,但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WHOQOL-100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WHOQOL-100评分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WHOQOL-100评分均有所升高,但研究组WHOQOL-100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中风”,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造成我国中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多数脑卒中患者即使得以幸存,也遗留不同程度的语言、意识和运动等功能障碍,其中运动障碍性偏瘫最为常见,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低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因此,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多由于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神经受损所导致,因此,目前西医治疗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以修复脑细胞和神经的药物治疗为主,并辅以康复训练,但临床效果欠佳,近年来,中医治疗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体现出一定优势。
中医认为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是由于气血逆乱、脉络瘀阻所致,故治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中常见方法之一,以针刺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至全身,具有通脉化瘀、疏通经络和调理气血等功效[2]。本研究中将头针和体针结合,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四肢乃诸阳之本,两者结合可起到调和阴阳、舒筋通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针刺百会、印堂、太阳、风池和人中等头部穴位可有效改善头部血液供应,促进受损细胞和脑组织再生,针刺合谷、阳陵泉、曲池、手三里和足三里等穴位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本研究选取了62例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方式,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FMA、WHOQOL-100评分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分析原因:对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施以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刺激脑细胞再生,并可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患肢功能改善,患肢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后,运动功能得到一定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子忠.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06):194+196.
[2] 付鹏举.探讨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性偏瘫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