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寺庙道观叙事研究
吴彩虹 文晓华
【摘 要】“三言”“二拍”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和凌濛初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拟从佛寺道观中故事分类以及叙事艺术研究着手,分析佛寺道观在故事中所呈现的世俗化功能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三言”“二拍”;寺庙道观;叙事艺术;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204-02
“三言”“二拍”在宋元話本的说话艺术上有所继承发展,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拟从佛寺道观中故事分类以及叙事艺术着手,分析佛寺道观在故事中所呈现的世俗化功能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期望能加深对“三言”“二拍”这部作品的理解与研究,深化对明代社会风俗人情及精神风貌的了解。
一、“三言”“二拍”故事分类
寺庙道观在书中出现次数极多,作者选取寺庙道观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或者是作为引发故事的开端,其叙述都别具特色,故事类型也各异。笔者认为,“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游赏风景类。由于寺庙道观大多建在风景秀丽、依山环水之地,历来是众多文人香客的游览之地,慕名而来欣赏风景的游人不在少数。在这些寺庙道观中他们或是想欣赏风景,或是借寺庙道观这个地点敷衍出一段故事。如《喻世明言》卷九中裴度就是在香山寺游玩无意中拾到一条宝带,归还失主,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际遇。《喻世明言》卷四则是男主人公阮三在永福寺游玩见到烧香的女士,从而引发了一场风流韵事。
(二)读书避难场所。寺庙道观环境雅致清新,历来受到读书人青睐。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中载:“话说临安有一个举人姓郑,就在本处庆福寺读书。寺中有个西北房,叫做净云房。寺僧广明,做人俊爽风流,好与官员士子每往来。亦且衣钵充轫,家道从容,所以士人每喜与他交游。”①由此可见,在此处读书不仅可以饱览自然山色,而且还可以交友,一举数得。寺庙道观历来也是做善事的地方,所以,书中也有部分避难救济的故事是发生在这里的,如《醒世恒言》卷二十五和卷四十所载故事。
(三)公共场所活动类。在“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还经常作为公共场所出现,百姓在此处烧香拜佛、祈祷还愿、卜卦求签,等等。除此之外,设宴请客、元宵看灯,甚至是商贩售卖都在此处,是一个公开且热闹的场所。在这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庄严肃穆的清静之地也承载着世俗化的烟火气息。如《醒世恒言》卷三十中的求签,《喻世明言》卷二十一中的聚会。
(四)杀人越货类。寺庙道观也是杀人越货的发生地。《醒世恒言》卷二十一中,元礼一行在宝华禅寺借宿,寺里和尚见财起杀心,下毒将众人害死。寺庙道观本是修养身心、敬神礼佛的庄严神圣之地,寺里僧人本该慈悲心肠。可是“三言”“二拍”中一反常态,在这里,和尚喝酒吃肉,奸淫掳掠,杀人取财,无恶不作。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警世通言》第十一卷中郑氏在庵中歇息的一段心理描写:“我来错了!原来是僧人,闻得南边和尚们最不学好,躲了强盗,又撞了和尚,却不晦气。”②
(五)纵欲偷情类。“三言”“二拍”中的寺庙道观不再仅仅是烧香礼佛的清静之地,男女之事在这里也不再闭口不谈,他们不仅在寺庙里行通奸苟合之事,更有甚者取人性命。《醒世恒言》卷十五中就讲述了监生郝大卿,生性风流,伴做假尼姑与非空庵中静真、空照及小童淫乱,最终致死的故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则讲述了妇女杜氏在归家途中进入太平禅寺避雨,与智圆、慧观师徒惹出的一段偷情事件,最终因此命丧寺中。僧不像僧,寺不像寺,原本清心寡欲的僧人和寺庙道观不再高尚纯洁,而是充满污秽,作者在作品中直面这些勾当,用犀利的语言将这些肮脏不堪的事进行揭露。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普遍现象。《尼姑谭》中论及明清江浙一带尼姑的娼妓化提到了“尼庵精舍成了柳巷花街,在所多有。尼而兼妓的‘花禅,到明清已经职业化了。”③
二、“三言”“二拍”的叙事艺术
“三言”“二拍”中多俗语谚语的使用。部分俗语谚语是从旧话本中流传下来的,有些则是作者在进行文本创作时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而故意添加的。俗语谚语是世俗文化的载体,以通俗易懂的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折射出市井百态。这些俗语谚语极具概括性,或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浓缩,或是大智慧大透彻的体现。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中道:“自古贤妻夫祸少,应知子孝父心宽。”④这句话在文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效果,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一卷中的主人公赵聪与媳妇殷氏对待双亲不给饭食,加以虐待,至使母亲饿死,父亲被儿子亲手砍死。这般孽缘都是因为妻不贤,子不孝所引发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中:“有钱神也怕,到得无钱鬼亦欺。”⑤正是对陈秀才富贵时挥霍钱财,目空一切,穷困时受尽奚落,凄惨度日的真实写照。
“三言”“二拍”中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鲜活灵动。这与作者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分不开。心理描写不仅使人物的形象丰富立体,还推动了情节的紧凑发展。在《白玉娘忍苦成夫》中元将张万户掳来众多男女做仆人,将他们随意配对,程万里和白玉娘结成夫妻。白玉良心知丈夫想逃,想暗自成全,但程万里担心是张万户的计谋,心中思索道:“她是妇人家,怎样有此丈夫见识,道着我的心事?况且寻常人家,夫妇分别,还要多少留恋不舍。今成亲三日,恩爱方才起头,岂有反劝我还乡之理?只怕还是张万户叫她来试我,我今日偏要当面说破,困住了她的念头,不来提防,好办走路。”⑥这一番精彩的内心挣扎将程万里细心、谨慎、多疑的性格表露无遗,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白玉娘的胆识过人、蕙质兰心。
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是“三言”“二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作者运用误会巧合来加深故事的冲突性,一波三折,给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苏州文若虚穷困时,人曾相他有巨万之富。后随朋友出海,一番奇遇果然印证。过程颇具戏剧性,一无所有的他先是用朋友凑的一两银子买了一筐橘子,获得百倍利钱,后又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偶然拾到一个巨型龟壳带回卖给波斯人,竟获利五万两。从家道富裕到落魄不堪,再到富甲一方,身价万两。这中间的起起伏伏,各种机遇与偶然,看似不可能都成了可能。这离奇的致富之路与故事开头瞽目先生为他看相所说的“此卦非凡,有百十分财气,不是小可”又正好印证。这精巧的布局,颇具戏剧化的故事冲突,使得作品高潮迭起,环环相扣。
“三言”“二拍”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极具因果报应意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讲述果报,行善事必将结善果,做恶事必将遭恶报,这报应或是应验在短时间内,又或是几十年,甚至是下一辈子,不仅及自身也延及子孙后代。这种思想与作者本人所受到的佛家思想影响有关,也与明代当时重视轮回宿命的风气有关。《警世通言》卷五讲述的两个故事都与报应有关。金员外见妻子单氏时常与福善庵施舍财货,怀恨在心,欲将拌了砒霜的大饼送与庵中和尚以毒害其性命,阴差阳错竟毒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夫妻二人也因此丧命。另一个故事则是无锡县吕大在行商中途拾到包裹,物归原主,并因此找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两个故事将善恶有报的思想表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惩恶扬善的主题进行升华。
三、世俗化功能及文化内涵
寺庙道观本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庄严场所,而在“三言”“二拍”中的寺庙道观由传统的庄严场所,变成了袒露众生万象,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僧尼道士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无恶不作。寺庙道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烧香礼佛、避难暂住、读书游览,甚至是烧杀劫掠、奸淫诱骗等接连上演。寺庙的庄严神圣不再,僧人的清心寡欲不再。当一个本该崇高肃穆的圣洁之地承载不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倾向的一种折射,同时也是明代末期社会思潮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明末是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代,程朱理学在此时一度受到质疑抨击,王阳明、李贽等人的学说突起并被过度解读。激进者们鼓吹释放人的本性,好货好色以满足个人欲望。同时也肯定男女间热烈的感情,极力讴歌俗世生活的享乐纵情,追求自由解放。客观上来说这是几千年来人们逐渐摆脱封建礼教压迫,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新思潮,是值得鼓励的。可是,这种新的思潮走向了极端,太过注重个人享受至使纵欲主义大行其道,贪财好货的思想弥漫着整个社会。在如此社会风气下,寺庙道观自然也不能幸免,这里的人们披着宗教的外衣,戴着虚假的面具,做尽败坏礼教、有伤风化之事。整个社会冲破了道德的束缚,欲望如潮水般充斥于世人。“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正是当时社会穷奢极欲、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体现。
“三言”是冯梦龙在整理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二拍”则基于凌濛初个人的艺术创作,一定程度上来说纵然有前代话本的遗迹,然而总体气味和风貌与晚明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思潮是紧密联系的。⑦小说中的寺庙道观遍布各地,从南到北,从都市到荒野,都有其踪迹,本文以寺庙道观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所作为研究的入手点,是因为所涵盖的生活范围广,人物众多,涉及各个阶层的生活,是晚明社会的缩影,期望通过对作品的研究从而加深对晚明时代风气以及社会背景的了解与深化。
注釋:
①④⑤柠檬初.初刻拍案惊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②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③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⑥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⑦闵永军.“三言二拍”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J].文山学院学报,2013(4).
参考文献:
[1]龚鹏程.晚明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刘瑞丽.“三言”叙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姜存良.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闫艳敏.“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J].文学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