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认知规律,解构低年级古诗词教学

    许娟娟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的认知阶段,他们善于借助直观性方式来吸收和感知文本内容,也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与呈现。低年级中的小学古诗虽然在言语形式上与现代文有所区别,但由于其内容相对简单、意境相对鲜明,教师就可以顺应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形象化思维有关的演读、吟唱、绘画、创编以及延展等板块融入教学环节中。以《夜宿山寺》一诗为例,探析五步学习学习法在课堂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74-02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的认知阶段,他们善于借助直观性方式来吸收和感知文本内容,也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与呈现。低年级中的小学古诗虽然在言语形式上与现代文有所区别,但由于其内容相对简单、意境相对鲜明,教师就可以顺应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将与形象化思维有关的演读、吟唱、绘画、创编以及延展等板块融入教学环节中。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中《夜宿山寺》这首诗为例,谈谈五步学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角色体验,在表演中朗读

    喜欢角色表演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对于现实课堂中机械学习的角色并不以为然,常常会在课堂学习进程中思维脱壳,出现精力不集中、思维不连贯等问题。为此,教师就应该把握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阅读浅薄的特点,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身体语言的表演上,借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比如教学《夜宿山寺》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依托故事的意思设置相应的动作进行研究表演展现。比如朗读第一句时,可以踮脚昂头,由下至上用手势来展现“危楼”之高;朗读第二句,就可以做出用手摘星星的动作,面带微笑突出“可”字的动作轻松;朗读第三句时,就可以用轻声的方式来读,并将食指放在嘴唇边做出“嘘”的动作,借助动作将“不能高声说话”的意思展现出来;在朗读最后一句话时,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指向天空,展现唯恐惊吓天上人的意思,或运用实践的方法来自主性设置动作,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表演。

    这种读读演演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古诗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可谓一举两得。

    二、把握节奏,在吟唱中体悟

    纵观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在朗读环节的指导中,并没有能够从当下诗词节奏与韵律之美出发,即便有所涉及也没有能够运用传统吟诵的手法进行朗读。

    笔者在教学《夜宿山寺》时,先让学生赏析童声合声,并在跟唱的过程中感受古诗内在的独特韵味以及蕴藏在文本语言中的情感。随后,教师出示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的《新学堂歌》,学生在感知欢快旋律的同时对这首古诗进行吟唱练习。这种吟唱不仅仅有效地划分了这首诗的节奏,同时也将古典诗词运用平仄之声进行吟唱的方法融入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从语言字音的角度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性触摸。学生一边吟唱一边感知、一边吟唱一边积累,在口诵心传的过程中将经典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还原内化,在绘画中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顺应孩子的认知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将诗歌原本简炼而精准的文字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通过诗配画的形式,将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和意境表达出来。

    比如教学《夜宿山寺》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诗歌大意形成了初步性理解之后进行美术画的创作,几笔之下就勾勒出高耸的山峰、矗立的高楼和满天的星斗……诗歌的画面和意境立马显现,随后教师就让学生再根据自己设置的诗配画进行两个层面的语言实践:第一,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置?从诗歌理解的层面进行解释;第二,借助自己设置的诗配画来描述诗歌的大体意思,展现诗歌的画面。

    这一板块中,教师将诗歌的画面和意境呈现,巧妙地与美术绘画进行统整,使得诗配画成为学生理解诗歌成果展现的载体,更是学生解构诗歌内在意境的有效推手,仍旧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牢牢把握在内在过程中。

    四、发散链接,在创编中想象

    诗歌的教学在学生基本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就没有必要将诗歌中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落在实处,而需要在关注诗歌单一事物和一系列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多向诗歌学习大胆而夸张的手法,感受诗歌语言内在的别样之美,并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在自主性想象的过程中进行创编改写。

    比如在教学古诗最后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你看到了山顶之上这座高高的楼房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站在这座高楼之上,你还可以做什么呢?由于有先前作者创作的范例,孩子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纷纷表達了自己的想象画面:这座楼房很高,已经直接插入云霄;这座楼房在云雾之间若隐若现,非常壮观;我站在这座高楼之上还可以拥抱皎洁的月亮,我可以将月亮播撒出来的柔美月色收集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思考:“天上人”你认为是哪些?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孩子迅速激活了自己原始储备中的神话故事,他们纷纷想到了可以在高楼上欣赏嫦娥曼妙的舞蹈,可以与月亮上的玉兔来一场赛跑,与吴刚对坐品尝美酒……

    这样的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原本的内容之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意识,我们对于古诗词内容的感知,就可以尝试运用古体诗歌的方式对诗歌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创编。

    五、丰富延展,在补充中升华

    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大量有价值的文本资源充盈到课堂之中,教材中的课文从编排的角度来看,都是选择的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这些文本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和类群性,教师要在解读这些文本价值和揣摩编者编选这些文本用意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拓展相关的类群文本,以形成了彼此印证和相互补充之势。

    比如教学《夜宿山寺》时,教师将可以从这首古诗描写的内容和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相同类型文本的收集与拓展。比如教师先为学生拓展了寇准的《咏华山》,都是描写山势之高,都采用了夸张和大胆想象的手法,在对比与联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诗歌语言的节奏之美和形式之美,同时对于诗歌表达中夸张和想象等艺术化表达手法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拓展了李白《赠汪伦》和《望庐山瀑布》中“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等描写水的名句,并出示“白发三千丈”的语句,这三句话与教材中教学的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但在写作手法上却呈现出一脉相承之处。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再次感知拓展的三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在言语表达风格上的特点。

    语文课堂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课堂,彰显学科气息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的应然追求。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既要在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将教学聚力在理解诗意、感知诗境上,更需要凸显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放大直观性思维规律,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