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之大行视角

    刘宏海

    

    2020年以来,监管机构加大银行业存款管控力度,规范存款“创新”产品、互联网存款业务,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特别是2021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明确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对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健康发展、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升服务质效意义深远。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基石,在负债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面临内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特点及挑战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建议。

    推动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促进存款市场有序竞争。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理财与资管市场快速发展,银行同业及跨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商业银行对存款的竞争程度愈加激烈。实际上,相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中小型银行在网点、渠道、营销体系等方面表现较弱,且近年来监管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更加严格。为保持资金来源稳定,中小型银行采取了靠档计息等方式增加存款产品吸引力,通过互联网渠道突破揽存地域限制,造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跟随策略来确保存款稳定增长。银行业市场的存款业务发展呈现高度竞争态势,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此次监管机构出台系统性的银行负债质量管理框架,将有助于防止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非理性竞争,促进存款市场规范发展和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

    落实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监管机构通过整改存款创新业务、压降结构性存款,促使商业银行高成本存款得到有效压降和抑制,阶段性降低了存款成本。但是,部分银行可能在存款规模增长上承压,从而借助同业负债渠道缓解负债压力,在市场利率上行周期面临成本较快上升的压力。总体上,在激烈的存款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存款等负债的成本保持刚性。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银行只有注重提升负债发展质量,有效控制付息成本,才能为资产端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负债质量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负债能力,保持负债的规模和成本稳定性,为商业银行实现“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了良好环境。

    提升银行风险防控能力。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同业负债资金的依赖程度逐渐提升,增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相比存款类资金而言,批发融资更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在危机等压力情景下,资金来源稳定性相对较差,商业银行极有可能因无法按期偿付同业负债而爆发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极端表现更为复杂、管理难度更高。同时,一旦发生流动性风险冲击,由于在短期内无法筹集存款,当所有银行均选择通过发债或同业渠道筹集资金,就会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资金紧张,加剧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压力,扩大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和传染性。因此,提升银行风险防控能力也是强化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的应有之义。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主要特点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为实体经济改革发展持续注入长期稳定资金。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总负债在银行业中占比约40.18%,负债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持负债来源稳定、结构多样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负债主要包括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及其他负债。从负债来源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定期监测负债结构和规模变动情况,不断强化负债结构和规模变动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管理,负债来源稳定性较好。从负债结构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负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存款和同业负债,而存款又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十三五”期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负債、存款规模稳定增长,总负债由2016年末的92.13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末的123.91万亿元,同期存款由73.22万亿元增长至99.9亿元,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80%左右。以邮储银行为例,截至2020年末,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达97%,其中个人存款近三年占比一直维持在87%左右(见图1)。

    在大力发展存款业务的同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市场价格水平适时开展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卖出回购、发行同业存单和债券以及向央行借款等负债业务,客户结构多样化,负债业务品种丰富。截至2020年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分别为128.33%、125.5%、123.5%、127.15%、110.6%和162.41%,表明银行负债规模能够稳定支持资产运用。这意味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负债以稳定性最高的存款为主,负债品种不易出现大幅波动,为负债来源保持稳定奠定了基础。

    保持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根据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业务特征制定资产负债业务发展计划,从规模、期限和成本角度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指导,持续提高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提高负债与资产匹配的合理性。从规模匹配看,2010~2020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由83%左右降至75%以下,但整体上依然处于高位,表明稳定的存款类负债对资产增长提供了有效支撑。从期限匹配看,截至2020年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的流动性覆盖率分别为123.28%、116.3%、139.79%、158.53%、132.33%和234.61%,远高于最低监管要求100%,期限匹配管控良好。此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了表内外、本外币、境内外的广义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搭建了完善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并将重要币种纳入相关风险指标的监测,将利率风险水平和外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过度错配引发风险。

    保持负债成本稳定合理

    商业银行经营要求负债成本稳定合理,保证净息差在一定水平以支持盈利能力和风险覆盖能力,保持经营的可持续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引导存款业务合理定价,存款成本处于同业较低水平。存款付息率平均值由2015年的1.95%下降至2020年的1.68%(见表1)。同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结合市场形势优化负债结构,积极推动负债成本保持稳定。如2020年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人民银行投放流动性推动市场利率走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采取发行同业存单、金融债以及拆借资金等方式灵活融入低成本同业资金,把握市场红利。值得一提的是,邮储银行虽然存款占比较高,同业负债占比变化较小,但始终坚持存款高质量发展策略,按照“调结构、稳利率、控成本”的发展思路,持续压降长期高成本存款,优化存款增长结构,有效控制付息成本。2020年,邮储银行存款付息率为1.59%,较其余五大行平均低11.2个基点。总之,合理的负债成本使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没有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业务的动力,经营可持续性良好。

    银行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

    负债监管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存款管控措施,如整顿活期存款靠档计息、规范互联网存款、禁止地方法人银行通过网络平台吸收异地存款等,政策重心是规范存款的定价行为,加强利率监管。随着监管制度的完善和行业规范管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商业银行负债经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存款竞争形势较为严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以及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在流动性风险监管等要求下,商业银行对一般性存款特别是中长期资金的争夺日益激烈。2020年以来,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整改存款创新产品,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为保证存款增长稳定,银行需要使用定期存款对存款创新产品进行承接。同时,揽储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往往会借助价格手段吸收存款,进一步推高了存款市场的“定期化”程度。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活期存款新增占比为24.3%,较2018年下降5.67个百分点。

    负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随着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规模增长对盈利提升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2012~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复合增长率约为16%,但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只有7%左右。在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长期依赖资产规模增长和高利差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将面临巨大考验。如果银行的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而银行又想保持以前的利差,那只有抬高贷款利率,这与降低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的政策要求不符,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存款期限结构、加大高价存款管控,保持存款利率处于合理水平,以应对利差收窄压力。

    持续提升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的建议

    当前,存款业务市场环境发生诸多新变化,互联网金融与理财产品分流效应加剧、存款创新产品和结构性存款监管趋严等形势,加剧了商业银行对低成本存款的竞争,对负债高质量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贯彻资产负债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揽储户、争规模、提份额,商业银行往往通过价格手段、营销策略、同业负债等方式实现负债规模的快速增长,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不仅忽视了资本成本、风险,还造成负债端成本上升,冲击盈利水平和资本留存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日趋严格,股东对银行的价值创造要求不断提高,以牺牲负债成本来实现“规模情结”的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发展方向应围绕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充分学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树立节约资本、注重价值、兼顾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轻资产型业务发展,实现业务发展从規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强调成本与收入、风险与收益、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统筹平衡,走价值创造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夯实核心存款管理。从监管趋势来看,银行业未来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低成本稳定资金的竞争,核心存款占比越大,成本效益就越高。因此,商业银行应持续深化巩固存款业务。一是借助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应加快金融科技技术在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提升客户体验,增强获客、活客和留客的能力。二是构建存款业务场景,积极探索存款增长点。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地域、客户等级和客户结构等差异,不断挖掘其实际需求,并将银行服务植入相应的需求场景,例如支付结算、代发工资等业务,在帮助客户办理业务的同时可达到吸收存款的目的。三是增强流量存款的营销理念。商业银行要抓住客户整个供应链条,不应局限于单一客户存量,凭借链条上不同业务产生的存款流量,相应增加沉淀资金。四是大力发展活期存款,避免过度依赖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商业银行应大力推进财富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代销类业务快速增长,在客户资产增值的同时,带动活期存款占比提升。

    发挥主动负债的补充作用。主动负债是商业银行负债来源的有效补充,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运用主动负债工具可以优化银行负债期限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但是,商业银行也要意识到依赖资金市场作为流动性补充的长效机制是不可取的。如果商业银行高度依赖资金市场,一旦需要紧急的流动性补充,就会导致从市场融资的成本高企或难以及时融到资金的情形,爆发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保持主动负债渠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而不能盲目地依赖同业负债发展资产业务。具体来看,一是商业银行应努力在货币市场中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从而可以在压力情境下迅速地融入所需资金。同时,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应积极将同业交易对手从以银行同业为主,向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同业交易对手拓展,提升同业客户的多样性,避免单一融资通道突然中断,引发风险事件。二是商业银行应合理配置同业负债资金的价格、期限和节奏,平滑负债到期规模,防止同业负债在某一时点大规模到期而造成流动性压力。三是商业银行应积极向央行争取并维持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对手的资质,以此拓宽获取资金的渠道。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