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复调音乐研究生课程的建设

    [摘?要]

    本文对20世纪复调音乐研究生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总体介绍,并从国内同类课程发展现状与主要历史沿革、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具体实施计划、课程的教学特色与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了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特点,以及在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173-04

    一、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价值

    “复调音乐是建立在横向思维基础上,将具有独立意义的多层次旋律线,按照对位法则加以纵向结合而构成的多声部音乐结构。[1]”20世纪复调音乐则是对传统复调的开拓与创新,20世纪的音乐是多元化的,各种音乐风格、流派标新立异,淡化共性。不同的音乐流派追求独特的风格和独创的技术原则,许多20世纪作曲家在其创作实践中大胆尝试,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技法。“20世纪已有理论家将20世纪概括为复调音乐的回归时代,这无疑是将复调确定为共同的思维基础。[2]”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是星海音乐学院“创新强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课程以20世纪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为划分依据,通过向学生逐次介绍、讲解20世纪有代表性的流派在复调方面的创新技术,使学生掌握20世纪复调音乐的相关概念及其技术原则。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复调技法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课程建设;二是研究生运用20世纪复调技法进行创作与表演艺术实践课程的建设。

    课程由导师团队共同完成,将不同音乐专业的师生分成理论创作、MIDI制作、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四个不同的实践小团队,统一在现代复调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与表演,形成独特的专业分组——联动的协同创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理论研究—创作—制作—表演—推广”等相关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链接起来。

    通过对本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建设,使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紧密結合,

    在理论教学指导创作实践的同时,让各表演专业的研究生也参与到新作品的表演实践中来,整合星海音乐学院研究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作曲、指挥、

    西洋器乐演奏、民族器乐演奏、声乐歌剧、民族声乐等多个专业的教学资源,融合多个专业研究生与导师协同创新、共同完成这项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建设。以期使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和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研究生掌握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并灵活有效地运用于其作曲创作实践和论文写作与研究中;使表演专业的同学扩大20世纪音乐的艺术视野,形成理性认识以提升其感性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其表演艺术实践与论文写作与研究。实践活动将以音乐会的方式呈现。

    二、国内同类课程发展现状与主要历史沿革

    关于20世纪复调音乐(又名现代复调音乐)课程的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属于薄弱环节,国内开设这一相关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主要有:

    中央音乐学院于苏贤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现代复调的研究工作,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作曲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在1999年之后停止授课;

    于苏贤教授于2001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现代复调教程——《20世纪复调音乐》;

    刘永平教授从1996年开始,在武汉音乐学院为作曲系研究生开设现代复调音乐课程至今;

    谢泽慧副教授从2008年开始,在星海音乐学院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研究生,开设20世纪复调音乐必修课程至今;

    刘青副教授2012—2016年间,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开设了20世纪复调音乐专题研究的课程;2017至今改由周强老师教授此课:

    中央音乐学院陈小龙副教授,于2005—2007年针对作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当代复调技术研究选修课,2019年重新开设此课至今。

    就20世纪复调音乐(又名现代复调音乐)课程目前在国内的开设现状而言,建立将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三、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20世纪复调音乐中的20世纪一词,并不是单纯的时间涵义。[3]”而“20世纪复调音乐”,更多的是指有别于传统复调、具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技法的复调音乐而言。

    20世纪复调音乐的教学内容,以20世纪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为划分依据,通过向学生逐次介绍、讲解20世纪有代表性的流派在复调方面的创新技术,实例分析20世纪德彪西、勋伯格、威伯恩、贝尔格、巴托克、欣德米特、梅西安、托斯拉夫斯基、里盖蒂、杰尼索夫、谢德林等各种流派音乐大师的作品,使学生掌握20世纪复调音乐的相关概念及其技术原则,对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将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灵活有效地运用于其作曲创作实践和论文写作与研究中;对于表演专业的同学来说,扩大了20世纪音乐的艺术视野,形成理性认识以提升其感性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其艺术实践。

    主要教学内容分以下13个部分:(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20学时)

    1.绪论

    2.多调式半音体系复调结构

    3.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结构

    4.全音阶复调结构

    5.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

    6.?20世纪复调节奏创新概述

    7.节奏主题与节奏复调形式

    8.非小节体系复调结构

    9.复节拍复调结构

    10.?节奏序列复调结构

    11.?微复调结构

    12.?复风格复调结构

    13.?20世纪赋格的演进与变异

    四、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以及具体实施计划

    (一)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课程分为20世纪复调技法理论教学与研究与运用20世纪复调技法进行创作与表演艺术实践两个部分。每周课时量为3节(其中理论课2节,实践课1节)。课程由导师团队共同完成,将不同音乐专业的师生分成理论创作、MIDI制作、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四个不同的团队,统一在现代复调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与表演实践活动。

    1.理论课教学形式是分章节讲解20世纪复调技术理论与写作原则,在聆听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乐谱、文献的分析与研究,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下对20世纪复调音乐作品,以及我国近30年来的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复调音乐的论文、论著等,仔细研读、分析乐谱。

    2.实践课教学形式分为创作作品展示、讲评创作作品、期末音乐会三个环节,在创作作品展示环节可用MIDI制作或乐器演奏的方式呈现,理论老师、创作实践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每周新作品展示和期末音乐会的排练演出,由所有参与课程建设课题的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完成。

    3.对教学实践的分析与研究: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观察实践课程改革的成效,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继续用于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指导。

    4.统计分析:对该课程教学实践的调查数据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具体实施计划:

    项目为期两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制定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计划,完善专业分组与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大对校内电子音乐制作实验室、校内外艺术实践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扩大校外艺术实践基地的范围。

    (3)组织教师教学研讨,深化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组织编辑辅助教材《20世纪复调音乐谱例集》。

    (4)指导并组织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课程专题作品展示活动10场。

    (5)启动20世纪复调音乐资料库建设。

    第二阶段:

    (1)完成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并实施。

    (2)形成以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为特色的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按计划开展教学实践。

    (3)指导并组织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课程专题作品展示活动10场。

    (4)进一步加强20世纪复调音乐资料库建设。

    (5)完成辅助教材《20世纪复调音乐谱例集》的编辑工作,并推进出版。

    (6)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与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

    第三階段:

    (1)深化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2)推进教学研究。在该项目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3)继续推进和完善校内校外艺术实践基地、20世纪复调音乐资料库建设。

    (4)指导学生运用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创作新作品、排练并组织10场作品展示活动、1场室内乐音乐会,并进一步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并在广州大学城内其他高校巡演,并进一步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争取更多单位作为实践基地,通过合作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

    (5)完成辅助教材《20世纪复调音乐谱例集》的出版工作。

    (6)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与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

    (7)完成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现代复调作品集》一本,星海音乐学院教材科内部发行。

    (8)进行评价和经验总结。

    五、20世纪复调音乐课程的教学特色与教学效果

    (一)教学特色

    1.采用导师团队制,将不同音乐专业的师生分成四个不同的实践小团队,统一在现代复调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与表演,形成独特的专业分组-联动的协同创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理论研究—创作—制作—表演—

    推广”等相关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链接起来,可使各专业之间形成相互支撑、

    联动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使得音乐各专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一个互动互助、相辅相成的专业结构链,提升了音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课程导师组成员既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专门人才,又有电子音乐制作专业的精英,更有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的演奏家、歌唱家,形成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研究生导师为主、青年教师为辅的专业素质一流的教学科研人才梯队。导师团队分为四个:

    理论创作组:由谢泽慧、罗紫艺、李天然三位老师组成,负责研究生理论课与创作实践课程。课程主要负责人谢泽慧,是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复调专业硕士,在复调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出版复调专著一部,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作曲学生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创作大奖;本项目组第二成员我院作曲系教师罗紫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我院作曲系复调与曲式教研室主任,2019年两部交响乐作品入选获国家文旅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另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省级教改课题;李天然老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迄今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多篇。

    MIDI制作指导组:由两位电子音乐作曲方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James?Harkins博士(美)是世界实时电子音乐程序软件顶尖专家之一,他与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殷苗苗副教授一起,共同承担学生MIDI制作的指导工作。

    器乐演奏指导组:由谢及、Benoit?Stasiaczyk(法)、席伟泷、陈蔚旻、韩雪、戴华丽等老师组成,他们将负责器乐表演实践课程。谢及是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院长、教授,电子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Benoit?Stasiaczyk(法)是一名优秀的爵士乐演奏家,精通多门乐器,曾获得多个作曲与演奏奖项,他将担任本项目现代器乐演奏指导组负责人。其他优秀的器乐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将担任我们表演实践课的指导组负责人,席伟泷教授系我院教授、管弦系原系主任,管乐学科带头人,他将担任管弦乐表演指导组的负责人;陈蔚旻副教授将担任民乐表演指导组的负责人;韩雪老师将担任电子双排键表演指导。此外,戴华丽等教师将担任乐队排练工作。

    声乐演唱指导组: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音乐协会会员、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主任席静副教授担任组长,席静老师有着丰富的声乐舞台表演和教学经验,培养多名学生在全国专业性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

    2.独特的理论指导艺术实践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星海音乐学院已建立和完善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已建立配备设备先进的全套电子音乐制作与录音设备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排练厅,可用于研究生新作品的创作、MIDI制作与乐队排练;国际沙龙厅可用作新作品音乐的演出和排练场地;此外,还努力发展校外实践基地,与歌舞团、乐团、剧院、文化馆、艺术馆等行业相关团体、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可使学校和学生都能以更加直接地方式面对社会,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需求,从而使行业和教育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关系,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为学生提供创作、实践的机会和场地,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形成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对接,形成人才与就业市场的接轨。

    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现代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料库建立,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构建丰富的现代复调音乐实践教学资料库,其中包括中外现代经典音乐作品乐谱、音像音响资料、有关20世纪复调音乐的理论书籍以及论文资料,学生自己创作的新音乐资料,等等。大量艺术实践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学习研究中外经典现代音乐的创作与表演技法,并上升到理论认识高度,从而指导艺术实践。

    3.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条例及规章制度,以加强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每学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计划,建立了一系列教学工作制度和管理条例:如《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实践教学笔记填写规范》《教材选用原则及教材目录》《艺术实践教学相关规定》《实践教学设备与乐器管理维护实施细则》《实践教学考试大纲》等,通过系列制度和管理條例的有效实施,来保障、规范和监督实践教学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通过有章可循使实践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预期的教学效果

    1.建立起以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为特色的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专业知识转化为商品与社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增强了研究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更有利于人才与就业市场的接轨。

    2.指导研究生完成400首以上不同体裁形式的新作品创作;每周实践课进行作品公开展示与讲评,并举办大型音乐会至少一场;学生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为繁荣广州尤其是大学校园的音乐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进一步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争取更多单位作为实践基地。

    3.完成关于该项目的学术论文至少两篇,并发表于省级以上学术期刊。

    4.出版该项目辅助教材《20世纪复调音乐谱例集》一部,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5.建立和完善教学用20世纪复调音乐电子资料库,为学生提供音响乐谱书籍等资料,有利于理论指导实践。

    结?语

    音乐专业的艺术学科特性,决定了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当今艺术多元化的大环境下,20世纪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研究生课程采用导师团队教学,研究生按专业分组、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建立以发展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创新型协同实践教学平台,使音乐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有利于提高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完善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使音乐人才的培养具备更强的专业延伸度和专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的客观需求。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4]”,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强调的是创新,就是要在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让不同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分工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突破了各个音乐门类之间的限制,促进了各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发展,拓宽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另一方面让研究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创作与表演实践,并将创作的音乐作品以作品小型展示会和音乐会等形式向社会推广,也有利于研究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增强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拓展更多高层次的艺术实践与就业的机会。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其他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同样也有着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