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的难易转化
王明泉
摘? ? 要:《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即法治教育专册教材,被公认为既难教又难学,难在立意很高,理论很深,内容很多,而任课教师队伍又很杂。当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包括:通俗理解教材立意,对照教材标题取舍教学内容,选择运用案例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和朗读法等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关键词: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之难;难易转化策略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它一经面世,广大师生就认为难教难学。施教一轮后,经与其他各册教材和以前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比较,这种体会就更加深刻。那么,这难又难在何处?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得易教易学?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一、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之难
(一)立意高难把握
法治教育专册教材是以宪法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宪法精神为主线而编写的。鉴于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它规定的都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决定了法治教育专册必然具有相当高的立意,不是其他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可比的。正如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编写组所说的:“本册教材以宪法知识为载体,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为主旨,重点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1]要把握这么高的立意有相当难度。
(二)理论深难理解
教学从来离不开知识的载体,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培育同样如此。为此,教材选取了许多宪法条文和内容以及其他关于宪法的知识作为支撑。总体看,当中许多的理论观点其难度远高于初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为例,该目正文一开始就提出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基本原则,随后几个自然段,第一段阐明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段阐明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和形式,第三段指出我国“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有保障措施,还提到了我国国家武装力量的性质和任务,最后一段讲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立法目的和对我们的要求。可以体会到,这里的每一个要点本身就是相当宏大的理论主题,短短的三四行文字哪能交代明白,让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谈何容易。
(三)内容多难取舍
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主题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内容涵盖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法治精神等,覆盖范围非常广泛,而其中每一点内涵又十分丰富。
仍以第一课第一框为例,其中的第一目内容前文已有陈述,第二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文第一段提出了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相当于是总起,第二段讲了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第三段讲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基本要求及在我国的表现,第四、五、六段分别讲了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要求,以保障人权。这两目的内容构成第一框,主题就是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框标题到目标题再到正文内容,逻辑关系看似十分严密,行文也十分精练。乍一看教学过程中哪些内容都不能够舍去,但若全要学生掌握,一节课又怎能做到。
(四)队伍杂难胜任
这么高的立意,这么多而深的理论知识教学,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才能胜任。但现实恰恰不是这样。多年来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各地不利于本学科教学的中考中招政策的冲击,导致初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在不少地方,法治教育专册教学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兼任,还有则是因年龄偏大或其他原因而从其他学科转任的,真正具有政治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相当低。
虽有很高的立意,有先进的理念,有高深的理论,但教师不能理解把握,无法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就会使法治教育专册教学陷入“讲对都难,别说教得好不好了”的境地。
二、难易转化之策略
搞好法治教育专册教学,最根本的当然是要通过改善教师结构来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培训和学习钻研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这需要持久的努力。眼下要化难为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一)通俗理解教材立意
课程方案设定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时间为一学期。老师们在学期初备课时要设计一学期的教学总目标,以明确学期教学的总方向,而这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立意的把握。但显然,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这样的表达过于高位、过于抽象,许多教师理解它有难度,需要呈现其更为具体的内涵,使之更为通俗容易把握。
通俗表达教材立意,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所谓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就是要通过法治教育专册的学习增进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知道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义,初步形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意识等;所谓增强国家意识,就是要通过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宪法权威的意识,知道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知道宪法确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初步了解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基本职权。这样表述,教师在理解時就不会发生多少困难了。
准确把握教材立意也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广度,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适切的教学方法,这在后表。
(二)对照标题取舍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并不是全部。目前,“用教材教”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也早被否定,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是教学的常规。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如此之多的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内容,我们就要学会大胆地取舍,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处理教材,一般的依据是课标和学情,但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却是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依据的,而“法治教育专册、国家安全观教育、国情教育的新发展等内容,都是原来的课程标准没有涵盖的”[2],并且在教材编写中还吸收了许多党和国家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成果。这就给一线教师有依据地处理教材带来不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