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林卓玲

    

    摘? ? 要:大单元教学,以“单元”为单位,克服了传统的“小框题”教学小规模、低效率等弊端,更注重的是教学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序列性。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践行者。强调基于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能动地选择学习方法,独立地管理学习行为,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顺利“软着陆”。

    关键词:思政课;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整体性原则

    根据传统的习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般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以框题为单位来开展的。教师更多的是按课时来设计教学,极少从“大单元”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和设计。钟启泉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一文中指出,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时计划,归根到底不过是聚焦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而已。从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实施大单元教学,既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又能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提升,从而达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本文且以新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为例,探讨教学如何从大处着手、谋篇布局、站高看远。

    一、提炼单元教学主题

    大单元教学,强调的是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注重单元的整體性,在教学中并不改变现有的教材编排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提炼出单元的教学主题,并以此统领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流程,深入地把握教材、组织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共有两课: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三课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课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据此,可以提炼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幸福感提升。

    主题是教学的灵魂,但是教学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其实就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外显。教师通过研读教材,结合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理出一条教学主线,提纲挈领,把教学内容前后贯穿起来。根据教材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主线可以设定为“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围绕“大时代—大社会—大情怀”三个环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开展教学。准确地定位教学主线,既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既能够理清单元的知识结构,也能够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

    二、寻找单元内在逻辑

    大单元教学,着眼于整个单元的主体骨架和主干部分。教学的开展,不再是仅仅关注一个课时的内容,而是更加注重本单元的整体逻辑,从而避免了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所导致的知识碎片化和结构无序化。

    大单元教学,就是在各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寻找并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从本单元的内容来看,第三课主要讲“经济发展”,它的落脚点是“生产”环节;第四课主要讲“成果共享”,它的落脚点是“分配”环节。众所周知,在“再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分配”。从逻辑上讲,第三课是前提、是基础,第四课是目的、是归宿。单元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本单元各知识点之间的客观联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的内在逻辑就是——生产决定分配,这也是经济学领域的客观规律。

    教材的内容是学科知识的有序组合。教学的开展,关键是要明确教材的学科逻辑。大单元教学,则是要找到本单元的内在逻辑,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科逻辑的了解,则无法把握教材的内部结构体系,无法进行恰当、有效的教学设计。而学生如果缺乏对学科逻辑的了解,就“无法对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

    三、创设单元探究情境

    教学情境是知识生成的土壤,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学生思维可触及的点为起点。只有把知识嵌入鲜活的生活情境中,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才能在体验和实践中去获取新知。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以当地经济发展为素材,分设“大时代,新风貌—大社会,新期许—大情怀,新使命”三个教学板块,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下,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生活去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现状。

    以情境为依托,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究,自然而然地会萌生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一系列学习任务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找到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

    四、设计单元学习任务

    1.阶梯任务,层层推进

    大单元的教学是任务整合的教学,大单元的学习是任务驱动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教师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任务1:自主预习,感悟新知。

    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本单元的主干知识框架,系统地把握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教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跳跃式”的大单元教学中应对自如。当然,学生的感知毕竟是浅层面的。在课堂上,教师有必要给出更完整、更系统的单元主干知识结构图,供学生参照(见下图),知识的细化则由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行补充完善。

    任务2:合作探究,分组展示。

    这一环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各学习小组就“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完成其中一项。各小组分工合作,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或实物,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将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每一小组展示完毕之后,其他小组都可以对其提出问题、做出评价或建议。作为展示的小组则需要对问题进行解答,对评价、建议进行回应和表态,以“他评”促“反思”。其他小组的合理建议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原来的学习策略及时做出修正或调整,从而提升学习的实效性。这在教育学上称之为“森林效应”,即个人的成长是在集体中通过与人交往、与人竞争而实现的。正是通过这种良性的集体交往与竞争,才造就了心智健康的个体。

    如果出现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则可以寻求外援,或求助于其他小组,或求助于教师。教学中生生、师生之间增强了交流,其作用正如杨向東教授在《“真实性评价”之辨》中所说的,“这种交流的成分,增强了任务的‘现实生活真实性”。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

    任务3:问卷调查,社会访谈。

    这一环节共有两个活动项目。活动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实际,了解父母工作收入的构成及性质,以及家庭成员参与社会保障和受益的情况。基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状况,调查问卷由教师自行设计,然后印制、发放,学生人手一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

    (1)父亲(或母亲)的工作及其收入性质?

    (2)父亲(或母亲)是否参加社会保障?(选择“是”的,请完成第3题)

    (3)父亲(或母亲)参加何种社会保障?

    (4)家庭成员有没有因为社会保障而受益的?(选择“有”的,请完成第5题)

    (5)家庭成员因哪种社会保障而受益?

    (6)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有何建议?

    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这样可以获取更为真实的数据。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问卷,并回收,教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概括、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

    活动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访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去了解一下当地政府在落实社会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这一项活动要求学习小组集体行动,访谈的提纲由教师提供参考,各小组可以自行调整或补充。要求各活动小组对访谈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撰写一份访谈报告。

    任务4:当家作主,建言献策。

    要求学生就上面活动二项目,对如何“落实社会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给当地政府提出1—2条建议。学生可以从服务态度、工作方式等方面提出有效建议。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共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唤起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积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2.多维整合,适当增补

    如果说上面的教学任务是从学生角度来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那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增补,则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大单元的教学整合,不仅要有单元的整体内容的整合,也应该有课时的内部整合。从单元的内容来看,第三课与第四课分别讲述了“经济发展”与“成果共享”,可以概括整合为“生产与分配”;从课时内部来看,第四课的两个框题分别讲述了“分配制度”与“保障体系”,可以概括整合为“效率与公平”。经过多维的整合,实现了知识的立体化。

    而通过概括和整合,就会发现教材的内容存在漏缺。比如,教材在第四课的前言部分提到“做蛋糕”和“切蛋糕”,这两个环节体现的正是“效率与公平”,并且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也设置了关于“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基础知识需要有所呈现。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不改变教材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对“效率”与“公平”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必要的补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学科结构课程专家布鲁纳认为:越有结构的知识,越接近学科本质;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迁移。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整合,为学生顺利地由教材知识向生活实践迁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组织单元实践活动

    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主张教育过程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实施大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利用相关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能力?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了知识之后,变“会做题”为“会做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一系列任务,这个过程,或披荆斩棘,或过关斩将,或步步惊心,或柳暗花明,但是精彩却无处不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知识的调用、有思维的启动、有个体的独学,有集体的协调。这样既实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高度融合,也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大单元教学,既遵循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又打破了课时的局限,把教学从“小框题”中解放出来,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构建立体式的“大知识”;既立足于课堂,也植根于生活,把教学从“小课堂”中解放出来,以更宏观的设计、更开放的活动,构建生活化的“大课堂”。教学的探索无止境,个人的实践有局限。本文所述仅属个人浅见,还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