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刘大欣 庄伟 刘海钰

    摘要:在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本文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匠精神培养入手,创新探索实践机制,探讨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和路径。以期对艺术设计类技术技能型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技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5-0049-02

    1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到工匠个体,往往具有专注、耐心、奉献、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秀品质;具体到产品和服务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质量上乘等特质。提到精工细作的产品,我们不自觉的会想到许多百年匠人们的手工制品,他们是一种技艺与历史的传承。因此,在工匠精神教育方面,学校、行业、企业都有共同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拨云见日,看清自己前行的方向,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下去。

    2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

    职业教育的产生源于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这种与区域产业的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除了教书育人还要面向行业、企业,面向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各个地区也纷纷开始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扶植政策,形成了新一轮产业竞争格局。近年来,黑龙江省内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科技、金融、时尚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现代装饰、现代建筑、现代传媒、创意设计、民俗工艺等七大产业,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时尚创意、文化制造、文化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可以预期,包含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今后较长时间内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设计设计类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其竞争力,而且可以使其在职业生涯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与内在的成就感、充实感。

    3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独具匠心、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即在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一种精神品质。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苦练设计技能的同时,更要培育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育人的视角来看,真正培养出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发挥学校、行业、企业三方的协同作用。

    3.1注重专业顶层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忠诚服务、精益求精、具有团结奋进精神的毕业生融入企业团队中工作。

    第一,产教融合,按照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学校制订专业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接现代设计装饰产业,服务黑龙江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整体设计專业群结构,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集群和特色高水平专业。

    第二,因材施教,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全面贯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针对不同生源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不同生源培养要求,制定了普高生源、单独招生生源、扩大招生生源、精英人才培养四类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主动应对学生个性化和生源多样化现象,培养具有“高素质、懂工艺、能设计、会制作”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三,重构课程,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各行业所需岗位的能力,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设工匠人才培养课程及德育基础课程,设置专业群共享基础课程及阶段性能力递进课程,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智能化课程,构建“项目导向,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第四,实践育人,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应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对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并实践“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3.2深化行校企三方合作

    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口”,谁能更深入、更扎实地做好产教融合,谁就能占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校企合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为了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阶段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尝试构建“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明确行业、学校和企业在“行校企”合作中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丰富“行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而形成“行校企”三方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一,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坚持产教融合的育人原则。以学校为主体,成立校企合作联盟、专业建设理事会、课程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章程和运行管理制度。以协同育人为目标,通过对行业、企业的技术实力与信誉、资源、需求、服务意识等要素进行调研,遴选出“行校企”协同育人动机与合作意愿强烈、合作双方资源与能力互补程度高、企业培训与人才接收能力较强的优秀企业深度合作。

    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共商集群专业建设规划。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建立符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流程、标准规范管理要求的实践教学标准,共同开发符合岗位标准的实习项目,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实习机制,共同监管实习过程、共同组织考核考评,共同开展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专利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形成“行校企”三方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合作互利共赢。

    第三,搭建合作平台,完善育人举措。学校应主动联系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设“现代设计”产教融合平台,有效整合人才、技术、文化、管理、场地和设施等资源,把产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用人条件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标准、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多种举措,进一步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发挥“行校企”合作的组织功能,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围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原则,推动联盟成员单位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提升联盟服务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要还加强、拓宽与校友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3.3后植工匠文化土壤

    工匠精神要成为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关键是其背后要有一套完整的工匠制度。高凤林的火箭发动机焊接精确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大飞机首席钳工胡双钱生活艰窘,蜗居斗室30年,却创造了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残次品的奇迹。这些人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传承的就是高尚的工匠精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工匠人才,他们有一身好本事、一手好手艺,但他们碍于学历学制、体制要求,不能走进课堂成为教师,只能是社会上的“师傅”。如果有合理的制度,打破常规将这些工匠请进课堂,让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得以分享和传承,为他们营造厚重的工匠文化土壤、宽容的工匠文化环境,那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可参照的标杆、灯塔。

    在基于“行校企”协同育人的视角下,开展“工匠人才”培养项目。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在行业大师、工匠导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各阶段中,通过开展技能大赛训练项目、第二课堂、主题沙龙等活动,选拔优秀学生给与表彰奖励,建立学生工匠纪录排行榜,评选出“卓越工匠预备人才”。激励学生从入学就培养技能标准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守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实现工匠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件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去耕耘的事业。在当代中国,需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让工匠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还要以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在学校层面,应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师生尊重和弘扬工匠精神,尊重工匠,形成工匠精神配套的工匠制度,让工匠们真正的走进课堂。在专业层面,应注重“工匠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養模式、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真抓实干。在行业、企业层面,应鼓励工匠进课堂,建立宽松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标准等工作,使工匠精神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