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悼念柯棣华挽词》的修复和技术创意

    赵莉

    

    

    

    内容摘要:《毛泽东悼念柯棣华挽词》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在延安题写、现藏于印度索拉普尔市柯棣華故居博物馆的一件珍贵的近代革命文献。受战乱、保存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此件挽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存在折痕、水渍、污渍、烟熏、皱褶、残缺、变色和字迹残缺等病害。作者在遵循中国传统纸张修复的基本要求和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修复实践,按照纸张修复工艺,对挽词现存的各类病害进行了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探讨了中国传统纸张修复技术在该馆藏文物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有利于挽词保存的适宜环境条件。

    关键词:柯棣华;近代书画修复;技术创新;修旧如旧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1-0128-05

    Abstract: Mao Zedongs Calligraphic Work Mourning Dr. Dwarkanath S. Kotnis, written by Mao Zedong in 1942 in Yanan, is now kept in the house-museum of Dr. Dwarkanath S. Kotnis in Solapur, India. From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wars and conditions of preservation, the work has sustained serious damageand shows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deterioration such as folds, water stains, soot, wrinkles, discoloration, loss of paper and damage to some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restor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aper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preserving cultural relics, and by combining the technologies for relic restoration and paper restoration, the authorhas restored this relic to a greatly improved condition.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per restoration technology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museum collections and suggests cert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favorab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is relic.

    Keywords: Dwarkanath S. Kotnis; restoration of moder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echnical creativity; the principle of restoring to original condition

    1 引 言

    印度柯棣华大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 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12月9日不幸病逝。毛泽东主席于12月29日亲笔为他题写挽联:“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的。”这件珍贵的作品,一直保存在柯棣华大夫的家乡索拉普尔市柯棣华故居博物馆。2016年12月,作者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邀请赴印度索拉普尔市承担实地修复任务,亲眼所见主席亲笔题写的原作,为之震撼。主席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俊俏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是一件显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珍贵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

    2 挽词保存现状

    《毛泽东悼念柯棣华挽词》原作宽82厘米,高172厘米。原裱尺寸:天头63厘米,边宽73厘米,地头46厘米。

    由于战乱、保环存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挽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026-2010《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1]可确定挽词病害主要有折痕(图1)、污渍(图2)、残缺(图3)等。

    根据纸张病害的类型和特点,我们对纸张病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折痕是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痕迹;水渍是纸张受水浸润而留下的痕迹;污渍是纸张受污染而形成的斑迹;烟熏是纸张受烟雾熏染产生的痕迹;皱褶是纸张受各种因素作用在纸张表面形成的凹凸皱纹;残缺是由于使用或保管不当等原因,导致纸张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变色是因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原因导致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纸张颜色发生改变;字迹残缺则是字迹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性。

    3 修复技术指标及原则

    3.1 技术指标

    (1)要求修复后的纸质文物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白度有所提高的同时不违背原则,纸张强度和柔软度增加,整体平整无皱缩等。

    (2)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真实保留原有文物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

    (3)修复过程具有可逆性,不妨碍以后的修复保护工作,减缓文物的老化速度,体现文物历史真实性,同時也具有陈列展览、鉴赏和研究之用。

    3.2 修复原则

    (1)以传统工艺技术和材料为主原则。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延长其寿命。

    (2)渐进可控原则。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使保护性损伤降低至最低水平。

    (3)可逆性原则。黏合剂和加固剂等的选用,要具有安全性和可逆性。

    4 修复技术及工艺

    4.1 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并依据经国内外验证并认可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结合保存现状的调查和评估以及确立的保护修复工作目标,技术路线设计如图4所示。

    4.2 修复工艺

    (1)除尘

    用软毛刷轻轻拂去画心表面的灰尘,用马蹄刀把画面上肉眼直观的脏东西,将尘点、虫屎等污垢剔除,并且挑刮掉破口边缘上的脏污黑口。

    (2)清洗去除污渍

    “书画付装,先须审视气色。如色暗气沉,或烟蒸尘积,须浣淋令净。然浣淋伤水,亦妨神彩,如稍明净,仍之为妙。”[2]

    用40—50℃的纯净水反复冲洗数次,使污渍等溶解到水中,再用常温纯净水冲去已溶解的污渍,最后用宣纸吸干画心上的水分。

    (3)脱酸

    用40—50℃的纯净水反复冲洗,冲洗后用PH试纸测试,反复多次,直到达到中性。

    (4)揭画心

    “书画性命,全关于揭。绢尚可为,纸有易揭者,有纸质薄,糊厚难揭者,糊有白芨者犹难。恃在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渐耐烦,致力于毫芒微渺间,有临渊覆冰之危。一得奏功,便胜淝水之捷”[3]。

    揭裱时,先在画心空白处找出易揭之处,根据背纸的情况,顺着一个方向循序渐进,能揭则揭,不能揭则搓,不能搓则捻,对于画心的断裂、破损处,要顺茬揭,不可逆口运作。既要做到揭得干干净净,又不能使画心受到丝毫损伤,这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对于画心脆化处,为免使原画失去神采,接裱时要留下命纸。

    (5)修补

    残缺处选用相同质地、帘纹、包浆、色泽的补纸,用毛笔抹上稀浆,把补纸润湿后补在缺处,轻轻抹压按实,多余的部分用刀沿着破口边缘轻轻地制出0.1—0.2厘米的坡度,再次按实,不会再出现折印,从而修补好残破处。

    (6)托画心

    “画经小托,业已功成。沉疴既脱,元气复完。得资华扁之灵,不但复还旧观,而风华气韵,益当翩翩遒上矣。”[3]

    染好与画心颜色相近的托纸。在画心上浆时要注意浆水不能过多,以防水分从背面渗到画心正面,使画面上的颜色粘在案台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上托纸时动作要快,用力要轻,排刷时要衬垫高丽纸。

    (7)隐补

    托好的画心晾干后,将画心处小的破洞和裂缝处,用与画心厚度、光度、色度相似的薄的宣纸修补,因小破洞和断裂处不便作刮口处理,用于原画心相同的补料补画心,再用厚浆黏合,干后补处硬度大,舒卷时容易断裂,用稍薄的补料修补破洞和裂缝处,既能减少补处的厚度,又能起到补处不显的效果,还能加固画心,使画心书卷柔顺平整,不宜折裂,利于收藏。

    (8)贴折条

    在托好的画心后贴折条加固。用渲染后的宣纸裁成宽约0.3厘米左右的纸条,用毛笔点沾稀浆顺画心的折裂处将折条粘实,有多少折裂处则粘多少条折条,否则重新装裱的书画虽经覆背砑装,依然会折痕累累、断纹如故。并且要注意折条纸的纹路(经纬线)在贴时与文物保持一致。

    (9)上胶矾

    是为全色打基础的一道工序。经托补及贴折条后的画心,在背面刷由黄明胶与明矾配兑的淡胶矾水。上胶矾水的目的是为了全色时色度均匀,着色不漏不浮。上完胶矾水后再把画抬空,垫高丽纸排刷两遍,排刷时要把画心刷平整,目的是为了让胶矾水完全吸透在画心上。

    (10)全色

    1)“干笔”与”“湿笔”相结合

    “全色时所用的颜色,一定要与画心上的色质一样,否则,补笔与原画色调不一,很容易显示出补全的痕迹。全色宜选在明亮位置,不要在曝光下进行”[2]。“干笔”与“湿笔”并无一固定概念,是指控制笔尖上所含的颜色的水分,是我在多年的装裱修复工作中总结的经验。纸与绢质地不同,所吸收水分的性能也不尽一样,在纸本画上全色,水分可多一些,而在全绢本画时,笔上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这就是 “干”与“湿”的区别。全完一笔,不要马上在原处接第二笔,这样容易使水分都堆在一起,要等水分吸渗完,再接第二笔,这样可看清颜色是否准确。我觉得笔法大致可分为涂、抹、点。尤其是在破洞处周围颜色花花斑斑的不均匀处,点完后效果和周围非常相似。补色湿时深,干时浅,经过三四遍添补调整,接口顺好色泽,一个破洞就无影无踪,看不出来了。

    2)“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全补颜色,不能死盯着一处全补,刻意追求所补之色是否和周围完全一致,这样有时虽然某处全得很好,但总体上却未照顾到,因为画心全好后,是要看整张画的气息的,所以要有全局观,这就是“局部”与“整体”之分。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破洞、残缺看成是一个一个的“点”,而整个画心是“面”,把“点”与“点”相连,“点”与“面”相结合,这样全补的画面才能做到完整、统一。

    全补破洞处,一定要用快刀把周围的黑口刮一下,这样才能避免全色时出现黑口,而很多破洞周围都有许多裂纹,把这些裂纹用笔尖仔细添上颜色,这样就可以使所全的颜色和周围相衔接,烘染破洞处周围的颜色。

    字迹残缺处,按原作的笔路特点和风格填补。要根据原作的特征、风格、着色的特点,细心斟酌,反复揣摩,掌握要领,才能落笔。

    (11)镶活、覆背、贴墙

    参照原裱的形制、色泽、质地染配镶料。按照当时的款式进行装裱,原装裱形式为全绫装裱。现装裱品式改为镜片,色泽选用和画心协调一致的米色绢,采用挖镶技术,挖好圈档(尺寸:天头15.5厘米,地头12.5厘米,边宽8厘米),备好镶料。

    将事先托好的两层宣纸托裱于画心背面,垫高丽纸排实,不可漏排,否则裱件下墙后易出现中空重皮现象,晾至半干时贴到墙上自然阴干。覆背过程中出现的皱褶,将画幅揭起,顺着褶皱方向,将褶皱刷开。极个别细小的褶皱,用手指肚逆褶皱方向轻轻拍打几下将褶皱拍开。

    5 重点与难点

    因工作条件限制,修复工作只能在宾馆房间里完成,墙面有壁纸,无法贴画,只能贴在宾馆卫生间的玻璃上。借酒店的厨房制作修复用的糨糊。没有专业装裱的画案,只能临时用一块木工板代替,房间里也不具备搭建木工板的地方,所以只能将木工板放在床上供装裱使用。房间内两个桌子高低不平,利用卷发器将其垫平。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不适宜于书画的保存。当保存书画文物的环境温度过高时,纸张中的水分会迅速蒸发,使纸张干燥、脆弱,并伴以皱缩、翘曲、开裂。当地因条件限制无法控制恒温恒湿,房间内温度较高且十分干燥,只好将所有可以盛水的容器全部接满水,确保房间的湿度。书画不能直射阳光,不能拉开窗帘,不能开空调,不能开门。为确保文物整个修复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不让作品受损,克服高温、干燥的环境,每天大汗淋漓地工作,并且从不要求服务生进门打扫卫生,而是自己动手。在不具备任何修复操作的條件下,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考验和挑战。最终,使得这件两平方米画幅的毛泽东主席真迹在柯棣华故居博物馆重现光彩(图5)。

    6 问题讨论与建议

    6.1 问题讨论

    匠人之心,以心换心。书画修复是一个精细活儿,离不开一双灵巧的手,留住时光里的文明记忆。当一名修复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手巧?耐得住寂寞?细心?当然是细心。修复的要义,不在于让它重新变新,而是能够让它维持现状,断绝目前病灶,不再继续老化下去,“修旧如旧”。它更需要修复师有一种平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一种坚守和传承技艺的信念。文物修复工作是一个遵循本心的过程,需要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凝聚着修复师的智慧、汗水与坚守。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历经20多天的紧张修复,凭借几十年的修复经验与潜心努力,按时零失误圆满地完成了修复任务。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修复工作,而是两国文化的交流和两国友谊的体现,更是中国政府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对柯棣华国际主义精神的缅怀。非常荣幸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亲自修缮毛泽东主席的真迹。这是我一生的幸事。

    6.2 建议

    为使修复后的文物得到长期妥善保存,建议保存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8—24℃,温度波动≤2℃;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相对湿度波动≤5%。大环境的控制主要依靠空调、加湿器等电气设备进行。

    后 记

    2017年1月10日上午,在印度孟买大学季羡林研究中心为已修复完成的由毛泽东手书的悼念援华印度柯棣华大夫挽词原作举行揭幕仪式。参加仪式的嘉宾有: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负责人Sudhir Kulkarni、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夫妇、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孟买总领事郑曦原。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表示,这件历史文物不仅被完美修复,还得以在新建的中印文化交流场所与大家见面,这是中印两国铭记历史、共创未来的又一范例。同时,《印度时报》、印度马邦电视台、中国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汇报》等十余家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参考文献:

    [1]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WW∕T 0026-2010 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S].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2010:2.

    [2]冯鹏生.中国书画装裱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49.

    [3]周家胄,著.装潢志图说[M].田君,注译.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