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人性缺失的悲鸣曲

    李雪

    《别让我走》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主要讲述一群克隆人在黑尔舍姆校舍的庇护下而逐渐成长,接受着教育和学习,直到捐献器官、生命终结。他们在“出生”时就注定悲惨的命运:随时要做好为人类捐献器官的准备,随时做好离开这个世界的心理准备。从人性缺失、人性异化这两个方面上,通过深入解读克隆人的悲惨命运,在利用克隆人悲惨的命运以此来折射出人们在对待同类弱势群体时,所体现的冷漠、无情的态度,对现代社会人性的缺失和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 人性的缺失及异化

    在电影中,开篇就是向观众展示许多的DNA数据,然后表现出了人类的突破,并说明了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疾病都能得到治疗。人们的寿命到了100岁以上。在影片中,没有直接表明这就是一种克隆人技术,而是将这种人类称之为大学生。其主要原因是这类人群与正常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1]在影片主人公凯西的记忆中,克隆人是一个与正常人相似的群体,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年龄、体貌特征、衣着等,让人看到时总会感觉到这个人群到底来自何方。但人们却一直无法寻找到答案,对于这个人群的分辨,只能通过其手上所佩戴的手环来进行。从这样的影片开端,让人们联想到了克隆人这一行为是否合法,其道德关系与伦理关系是怎样的?这并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克隆人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群体,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人类在对待它们时的一系列非人性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我们人类剥夺和压制其生命权,仅仅是由于我们人类制造了它们?这些都是在《别让我走》影片带给我们深入的反思。[2]人类发明了克隆人,并将他们看作是器官的基本载体,将他们所有的权利都剥夺了,这种行为显然是不道德的,是一种缺失人性的行为,而引发我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克隆人可以为人类捐献器官,为人们的利益而提供各种服务。在人类将克隆人异化的情况下,一次次捐出自己重要的器官,然后被人类“终结”,从某方面上,人类对待克隆人的行为是自私自利的,甚至有些残暴的,在捐献克隆人器官时体现出的残酷和漠视的态度,吹起了人性悲哀的一首曲子。

    二、 假借教育口号实施伪善教育

    在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凯西回忆自己的童年欢乐的时光,自己与汤米、露丝之间纯洁的友情。他们之间也曾起过冲突,也出现了令人纠结不已的三角恋。他们三个在黑尔舍姆接受各类型的教育课堂,如玩游戏、剪字、画画等,有自己小小的交际圈。他们三个的童年生活是非常丰富的,黑尔舍姆每三个月都会举行一次“交易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力与集体认同感。所发生的一切,都让在黑尔舍姆接受教育教学中逐渐长大的克隆人渐渐有了内心情感,并不断丰富,他们与人类一样,有情感、渴望友谊、渴望自由,并渴望着有美好的未来。但在实际上,黑尔舍姆教育并不是真正在办教育,而是打着教育的旗鼓,实施一种伪善性的教育,究其教育的根本,在于是为了让学生长大之后可以全面的捐献。教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与“捐献”有关的事情,但却似懂非懂,监护人从来没有正面与他们提过关于“捐献”的事情,但捐献却成为了整个黑尔舍姆不想明说的公开秘密。[3]显然,人性缺失的教师的看法和态度:克隆人是由人造的,而克隆人的出生方式也就决定着它们要为人类而服务,首先将它们物化,在物化之后为人们提供服务。随着他们逐渐地成长,也开始意识和懂得自身将来的归宿:他们身体的器官会一次次捐献给需要的人类,一直到在他们所认为的“正常人”说“终结”。这样总结来,他们一生非常简单:“强迫出生”“强迫捐献”“强迫死亡”,这些环节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循序渐进的,从他们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他们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他们的。他们没有未来,更不可能有一份像样的工作,甚至连一份卑微的工作机会也没有。而我们人类高不可攀将这些克隆人将其归结成为“非人类”,把这些克隆人看作成为生来就是为人类而服务的,他们的器官就是备用的。很多读者不禁感慨,这些克隆人的价值只是在于科学试验品上,人类需要就拿过来用,不需要就抛弃。黑尔舍姆学校的建立,看起来是给予了克隆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克隆人能够更好地捐献,从而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服务。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伪装人性的利己行为。在电影的结尾,黑尔舍姆学校等关闭,看似所具有的一丝人性意味也没有了。

    三、 将克隆人作为捐献器官的载体

    在克隆人离开了黑尔舍姆学校之后,所有学生们都被分到了各个地方,等待着心智完全成熟之后,对人类展开捐献。凯西被分到与世隔绝的村舍,在这里渡过了一段时期,罗德尼与克丽西是一对情侣,他们在一年前到的这个村舍,他们告诉凯西其看到了露丝的“原型”。在迈入到青年期之后,对自身身份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每个克隆人都会对自身前身有着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是能够找到自己“原型”,就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或许还可能预知自己的将来。对于没有归属感和没有未来的克隆人而言,通过找到自己“可能的原型”,想象自身的未来,这对于他们来讲诱惑太大,也正是由于这样,他们总能看见希望。于是,克隆人开始满怀信心地开始寻找自我。露丝与自己的同伴一起去找寻她“可能的原型”,但在通过多番磨难下,终于看见了那个身穿蓝色服装的女性,這位女性大约50多岁左右,皮肤和身材都保持得很好。但细细看来,这位女性与露丝一点都不像,露丝此刻心里完全崩溃了,她这才意识到:她们是从社会最底层中复制出的,有妓女、酒鬼、吸毒者等,甚至还有杀人犯,只要没有精神病就可以。露丝是一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但她很难以接受自己的原型竟然是自己一直都嗤之以鼻的妓女。[4]我国一直有句古话,叫作“落叶归根”,但这些克隆人并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在完成捐献之后,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去往何处。因此,他们就像一根没有线的风筝,四处飘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坠落。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断打动着读者,这些克隆人与我们人类一样有思想、有感情,也有着细腻柔软的内心,他们希望有自己的职业,可以与人类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他们是克隆人,从他们被人类制造出来的那天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被确定,就是要捐献出自己的器官,直到生命终结。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制造出克隆人,希望可以解决在现代医学上不能解决的疾病,并以移植器官来维持,也正因为如此,这成为了克隆人活着的唯一意义。在克隆人被制造出智慧,人类便开始肆意地剥削克隆人的所有权利。显然,人类就是为了掩饰自身对克隆人的冷漠和残酷,为自己找了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他们生来就是与人类不平等,生来就是为人类而服务的,也正是由于克隆人被贴上这这些标签之后,人们便开始问心无愧地接受克隆人所提供的所有服务。

    四、 克隆人的悲惨命运

    影片中向观众展现了克隆人一直都希望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并希望能够将自身的生命进行延续。在这样的一种诉求背景下,出现了黑尔舍姆学校,可以看作是人类良心发现的一个小进步,他们让克隆人接受教育,并把他们保护起来,让他们能够得到艺术及知识的熏陶,尽力成为有理想和有意识的人。黑尔舍姆曾经积极支持和鼓励克隆人能够展开艺术创作,很大原因在于美术作品能够全面展现出其灵魂。在画廊之中所挂上的克隆人画作也证明出克隆人是有思想的、有灵魂的。此外,在电影中出现的艾米莉小姐与克劳德夫人,为了让克隆人可以得到更加人性化的对待,付出了很多努力,提供给克隆人一个庇护所。克隆人与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克隆人也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但是,在被迫离开黑尔舍姆后,克隆人就被分到了不同的地方,开始了其作为看护员或者是捐献者的生活。并且,在黑尔舍姆学校有个很“人性”的规定,如果克隆人在校期间能够证明出他们真挚的情感,他们很可能会延长捐献周期,从而延长自身的生命。凯西是一个很优秀的看护员,与汤米、露丝取得了联系,并再次拾起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凯西与汤米成为了一对情侣,也获取到了克劳德夫人的地址,他们开始申请延期捐献,以此来争取更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机会,为了可以证明出他们之间真心相爱,汤米亲手制作了很多动物画,每一幅画都让人感觉到很可爱,甚至有些可怜、脆弱,看得出来他画得很用心,画中也体现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画出了生命的脆弱。他们的生命最多四次捐献,在捐献完成之后,也标志着他们的生命的终结,因此,他们非常希望通过爱情来延长捐献期限。但是,他们在努力服务于人类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生命,创造出更多甜蜜而脆弱的希望,只是这种希望归根结底无非是潘多拉的盒子,或者是不曾存在过,换言之他有爱的渴望,却不曾有爱的权利。对于人类而言,他们是弱势群体,人们对于他们的冷漠堪比故事之中的体制。在很多寻求人类帮助的面前,人们选择了冷淡。这些情况每天都在人类周围发生,但人们却从来没有理会过,以漠视对之。人类研究克隆人的那天,就是为了让他们为人类服务,一次次地捐献出自己的器官,而那些在底层苦苦努力往上爬的人類,他们生存的意义在于为同类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自己则一步步开始走向死亡。他们与克隆人一样,都被人类看作是弱势群体,没有权利和利益而言,是人类眼中的“异类”。

    结语

    总而言之,《别让我走》这部由同名小说所改编的电影,“人性”的缺失与“异化”注定了克隆人悲惨的命运。作者借助克隆人悲惨的命运来映射出社会最底层弱势群体的命运,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由此窥豹一斑,这部电影震撼了很多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共鸣,共同呼吁着广大人类能够保护、尊重弱势群体和克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