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比较复习模式初探

    张霞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因此教师是“善诱者,善导”,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诱”和“导”呢?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因此,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使得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在初三的语文复习里,古文的复习教学一直是初三一线教师的“重头戏”。然而对于古文的复习,传统的复习教学模式是:老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练习巩固,这种填鸭式复习模式效果甚微。那么如何使得古文复习教学变得有质量、有效果呢?

    笔者认真研读考纲发现,中考的古文考查的知识点繁多而杂乱,考查的是学生记忆和理解、迁移等能力。而复习效果甚微的主要的原因是:考查的篇目太多了,学生容易混淆内容,知识点就会张冠李戴。如果能把这些考点整合成一个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勾联新旧知识,获取知识的本质联系,从而能由此考点联想到彼考点,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的复习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初中语文的24篇课内文言文,如果按照体裁不同可以分成三类——叙事类、写景抒情类、议论类。而每类体裁的文章内部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运用比较法去复习,挖掘这种联系,进行深入探究、知识迁移,形成这一类体裁文章的知识网络,使得学生由这篇文章联想到同一体裁另一篇文章。

    比较复习法,就是将内容相近、形式相似的課文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它的基本原则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运用比较方法,发现不同文章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同中求异则是对类似的文体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文章的不同点。通过这样比较方法,学生既发现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挖掘了事物的个性特点。在比较复习中,学生不仅理清古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还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朱熹曾说过:“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在24篇课内文言文阅读中,有八篇是属于借景抒情类,这八篇文言文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这八篇文言文的内容和知识点。在借景抒情类的比较复习中,笔者主要是抓住了景物特点和文章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去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1.比较景物特点。首先笔者用表格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这8篇古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各具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比较,学生发现有前4篇古文都描写了山和水这两种意象,笔者马上引导学生背诵关于文中描写山和水的名句,并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上赏析这些名句,使得学生发现名句中的异同,从而使得学生巩固了记忆;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其中的异同。例如《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山水,但这两篇文章描写的景物有何不同?又例如前三篇文章都同样描写水,但水的特点一样吗……通过老师的多方面的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比较法对不同的古文进行研究,分析每篇文章的异同。

    2.比较主旨异同。这是比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正所谓:知人论世,要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先了解作者的经历。所以笔者让学生认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发现了这8篇古文的主旨基本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贬谪后的情绪、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但在这三类的主旨中也存在细微的不同,例如《与朱元思书》与《小石潭记》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看到秀丽景色后抒发的感受有何不同?又如《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的作者都是被贬官后所创作的,欧阳修与范仲淹在文章中都提到了“乐”,内涵一样吗?又如何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忧”呢……笔者在深入的引导中,使得学生对文本就理解更为深刻了。这次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文章之间的联系规律和个性特征,提高了他们对文章的探究和理解的能力。

    通过这种文言文比较复习模式,学生掌握了古文的学习和复习的规律,不再是“死记硬背”,对古文学习更有信心了。笔者也寻找到了文言文复习的突破口,深入钻研文章,挖掘古文的内部联系,运用比较法复习古文。这样,学生不但对古文有了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而且也能把每篇文章的名句背诵出来了,既基本解决了古文名句默写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运用文言文比较复习后,大部分学生还会举一反三,他们自觉把这种比较方法运用到古诗词复习和名著阅读复习中去,通过这种文言文比较复习模式,笔者认为达到了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师生采取比较方法进行复习,大大提高了文言文复习的教学质量。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松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