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贾微
中华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小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审美品位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那么如何以课堂和活动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在现代文中渗透经典古诗词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现代文中适时渗透一些经典古诗词,让学生受到熏陶。
例如,《飞奪泸定桥》一文在描写泸定桥的地形易守难攻时,引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学生只知道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但想象不出有多难,也就不能理解攻打泸定桥的难度了。于是,教师出示了《蜀道难》全篇,让学生读一读,并找出李白描写蜀道难行的句子。学生找到了文中出现三次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找到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由此,学生从中体会到这里的路走起来有多艰难,红军战士攻打泸定桥的难度有多大。又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引入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学生做事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二、推荐并引导阅读《论语》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上的第二课是《孔子与学生》,这正是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论语》的最好时机。于是,教师给学生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及其政治理想、言论对其学生和后人的影响,甚至国家领导人也会借鉴《论语》中的思想治理国家。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读《论语》了!”就这样,从一开始只有几个学生读《论语》,到后来全班学生都开始读《论语》,进而在全班掀起了读《论语》的热潮。
“半部《论语》治天下。”学生虽然可能对其中的内容一知半解,但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论语》有助于学生明事理,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都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纸短情长之读写一封信
书信是传递情感的一种交流方式,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正在被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所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笔者借助教材中“书信”这一单元为学生介绍了有关书信的规范格式及其种类,讲述了我国最早出现的战地家书等,使学生们了解到:由于材质的不同,信曾被称为牍、札、简、贴;因为尺寸的不同,曾被称为尺素、尺纸、尺书;因为信使的不同,曾被称为鱼书、鸿雁、青鸟、梅花;因为信封的不同,又被称为书筒、函。
笔者还带着学生一起查找、搜集了与书信有关的诗句,并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探讨古人对书信的不同称呼,还一起欣赏了很多带有家国情怀和亲友相惜的诗词等。例如,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中的“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这一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读到了诸多与书信有关的诗词,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在学生了解了有关信的文化后,就开始写信的习作教学。在上课之前,笔者与家长们沟通,让家长们亲笔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家长们将自己平时想说又难以说出口的话写在信纸上,句句平实,句句入心。当笔者把家长们的信分发给学生时,他们感到既新奇又兴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用书信与家长沟通过。当信读到一半时,有些学生就开始泣不成声了,被家长语重心长的文字所感动。随后,学生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给家长回了信。这一活动体现了书信纸短情长的特殊作用。这次教学活动后,有的家长说:“我从来没有用文字与孩子沟通过。有很多话不愿意当面说出来时,用文字表达却能道出心底的声音。”有的学生说:“读了妈妈给我写的信,我才知道,原来在妈妈的心里,我是这么重要,我在思考长大后怎样做才能孝顺我的父母!”一封信使父母与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尽显风采的诗词达人秀
结合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的诗词大会,笔者在班级里也开展了诗词达人秀活动: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篇小古文,并能在课堂上恰当地引入某一句传统诗词。渐渐地,很多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作文中。于是,当学生看到池塘中的荷花时,会不由自主地说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看到相关的景物,学生会尝试吟出相应的诗词。
学生因为喜欢上了诗词,进而也喜欢上了“飞花令”。一下课,常有学生拿着自己的唐诗字帖来与笔者对飞花令,学生也会三五成群或两人一组地参与这一活动。笔者曾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词活动,让学生展示平时积累的诗词,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其中有一名学生还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的诗词大会并获得了冠军,使全班学生倍受鼓舞。
五、对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注意古为今用。语文教学也要做到古今结合,让学生学完了能够应用。教师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联系生活解读古人的诗句,怎样让古人的思想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在教学参考中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建议。实践表明,如果能举办一些相应的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依据学校的诗词大会,创设相应的情境,分年级统一进行诗词诵读,定期开展诵读比赛,既为诗词大会储备了人才,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传统文化的传授与继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自身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了,才能培养学生谈吐优雅、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