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囧途:《博学无术》对大学教育的漫画式讽刺
石欣鹭+田晓膺
《博学无术》(Piled Higher and Deeper)这部电影首映于2011年影片片名翻译得相当巧妙,从中文题名中,观众们已经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所反映出的一对矛盾:“博学”本是指一个人的学问非常广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而“无术”则常常使人们想起“不学无术”这个词汇,意为没有正经的道术。但正是这一组看似互相矛盾的词汇,却组成了今天看到的电影译名:“博学无术”。单从题目来分析,已经可以感受到这部电影那浓重的黑色幽默。可是一旦从影片开头观看,随着兴味盎然的情节不断推移,才发现这个电影的过程比它的题名更加幽默,这种幽默也更加充斥着黑色。正是因为片中无所不在的黑色幽默,借用前些年颇受称赞的电影《人在囧途》的名号,将《博学无术》的主旋律定义为“学在囧途”。常言道“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身在问学之途的麻省理工学院各层级学生,好像并没有丝毫“苦”的意思,相反,他们借用各种名号去逃避大学评介制度,只担得起一个“囧”字,“学在囧途”可以一字不换地拿来形容《博学无术》中出现的角色。
而事实上,通过观看全片,便可知道《博学无术》并不是一部简单的黑色幽默喜剧,而是在各种喜剧情节背后,隐藏着对大学教育的相当深刻的反思,只是这种反思是通过讽刺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就使得整部影片的幽默加上了反思的力量,并上升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按照哲学思索的理解,通过现象可以直击本质。
一、 以逃避、延期为杀手锏的麻省本科生
在短短65分钟的《博学无术》中,情节安排相当紧凑、应景,这部反映大学生活的影片恰恰是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被分成绪论、正论和结论等方面,让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观感亲切。众所周知,高校教育的基点开始于本科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在影片刚开始的几分钟里,电影首先呈现了刚升级为朱教授助理教员的西西莉亚所面对的一群令人无奈的本科生。当西西莉亚以助教的身份,异常兴奋地走入教室时,已提前到达课堂的本科生们全部在玩电脑或手机,他们对突然走进教室的人,只是冷漠地抬头看了一眼,随后又继续将眼睛定格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然后便是西西莉亚为本科生们发送上课要用到的课件,沉迷于手机和电脑的本科生们再次抬起了头,随后又再次低下了头。这次抬头与低头的节奏如出一辙,对知识和学问的冷漠也表现一致。这一镜头前后不足一分钟,在场的所有演员没有一句台词,场面也十分搞笑,但正是这种类似于哑剧的场面,却对现实的大学教育进行了十足的讽刺。这里既表现出一个怀揣科研梦的助教的失落之情,又表现出作为治学基点的本科生的懒惰与随性。
镜头慢慢推移下去,上课的朱教授终于走进教室了。他首先热情洋溢地向他的本科生们介绍了他的新助教西西莉亚,并且将之赞许为最得意的门生。朱教授所作的这一番介绍,自然是怀着极高的热情,也极其希望他的本科生们可以以西西莉亚为学习的榜样,从而在科研路上走得更高更遠。但是《博学无术》的黑色幽默在此又发作了,整个课堂在朱教授气冲云霄的热情之后,瞬时转化为死一般的沉寂。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这恰与朱教授刚刚制造的热烈形成“残酷的对比”(用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妙语)。麻省的本科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西西莉亚的自我介绍和朱教授热情发言之后的课堂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博学无术》似乎要秉承蒲松龄“写鬼写妖入木三分”的手法,还没有停止对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的讽刺。如果说西西莉亚自我介绍后的课堂反应是“入木一分”,朱教授发言之后的课堂反应是“入木二分”,那么朱教授下课以后各位麻省本科生的反应便堪称“入木三分”了。因为在朱教授下课以后,作为助教的西西莉亚自己坐在办公室里,随后课堂上的一个男生找她寻求帮助。西西莉亚耐心地询问他有什么可以帮忙,男生吞吞吐吐地说到他想申请延期。西西莉亚简直惊呆了!她冥思苦想,也搞不懂这个男生为何这么早就要申请延期,因为这才是第一节课!《博学无术》的讽刺艺术绝对堪称一绝,硬是将这么罕见的事情,以一种戏剧化的口吻表述出来。尽管西西莉亚相当不解这位男生的想法,但还是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讽刺的步伐片刻不停。接下来又出现了第二位学生要求延期,她申请延期的理由竟然是自己姐姐结婚,她要跟家人一起旅行游玩。相信任何一位高校学生都知道这个申请理由的荒唐之处,因为本科生进入大学时要以学业为重的,怎么可以因为亲戚结婚便放弃对知识的学习和对学问的求索?这个时候,西西莉亚似乎渐渐明白麻省理工学院这些本科生的真面目了,一种难以掩饰的失望感浮上脸庞,假使角色可以更换,观众绝对相信西西莉亚再不想做朱教授的助教了。
真实的麻省本科生当然不像影片呈现的这样不堪,但是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可能不对事实做出一丝一毫的更改。而《博学无术》对事实做出的更改,是有典型性的。换句话说,他将大学本科生陋习提炼,赋予麻省理工本科生。这样一来,影片中呈现的本科生的弱点,便不仅属于麻省本科生,实际更是全美本科生的基本样态。《博学无术》讽刺艺术的高明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
二、 遗忘梦想、与世浑浊的硕士研究生
虽然按照高校教育的阶梯,本科生之后才是硕士生。但在电影中,出现顺序却恰好相反,首先出现的是两位硕士,一位男性,一位女性。观众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导演和编剧作这样的安排是有深意的。
男硕士是本影片的男主,影片从一开始就在以各种镜头描述他在硕士一年级开学伊始便急切寻求博士生导师的镜头。在他接触的形形色色的博士生导师中,可以说是没有一位称心如意的。史密斯教授虽然热切地向往最高深的学问,而且也是甘于为科研工作奉献终身的人,但当男主向他提出希望考取他博士研究生的心愿之时,史密斯教授却坏坏地调侃道:实验室正好缺一位拖地的人。后来男主再次去找一位女教授,希望可以被录用,但是没想到这位女教授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心听取男主的谈话。男主探访的第三位教授是位老人,但是精力实在有限,以至于听着听着便睡着了。这一路颠簸,男主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乐于收下他做博士的导师,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位导师刚刚与学校解除合约,自己寻求到美国中部的三流大学执教。
男主的遭遇必须从两个方面去做分析,才能彻底理解《博学无术》对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刻讽刺。从男主这一方面来讲,固然表现出他在学问的路上上下求索的热情。但从各位博士生导师的层面来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无论是哪位教授,都希望收到高徒来协助自己工作,并完成自己未竟的理想。而影片中的这些教授,或冷嘲热讽,或虚与委蛇,对热切向往学问的男主根本不理不睬。长期下去,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利于学术发展的。男主在片中的遭遇无疑充满着灰色的戏剧感,但这却正好反映出《博学无术》批判的锋芒。
女硕士则是刚刚毕业后升任朱教授助教的西西莉亚。影片在开始的一部分也为她设置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场景。在那个镜头里,西西莉亚穿着一件稍微过了时的衬衫。她的室友塔基惊叹道:“我的天啊,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衬衫呢?”西西莉亚回答道:“这是我大学一年级参加活动时,活动方免费赠送的。那个时候梦想着攻读硕士,然后一辈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获得成果。”塔基跟着问道:“那梦想实现了吗?”西西莉亚意味深长地回答道:“就像我这件衬衫,已经褪色了。”言下之意很清晰,也就是说她的梦想已经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完美。然后塔基问她今天的行程是什么,西西莉亚说:“今天是我升任为朱教授助理的第一天,相信会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塔基却暗示性地说到:“还是换换你的衬衫吧!”在这一组对话里,衬衫无疑是梦想的喻体。在西西莉亚对新生活充满憧憬之时,塔基却让她换换衬衫,也就是换换这种憧憬,言外之意当然是认定了西西莉亚不可能在助教的岗位上开心地工作。事实也正是如此,她一上任便遇到了本文上一节所提到的本科生的冷遇与懒惰。
西西莉亚的衬衫也是影片中寓意很深的要素。西西莉亚本是一位富有理想的女硕士,但是到后来她却认为自己的梦想黯然失色。她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转变,影片并没有交待具体的原因,但是观众并不难知晓真正原因是她在高校多年的爬摸滚打所见识的硕士质量逐渐降低的现实。从这一角度来看,《博学无术》对高校硕士教育的体制真是分析得很深刻。
三、 贬值越来越烈的博士研究生
影片以男主寻求博士生导师而拉开序幕,全程又从未离开对博士生活的表现。但是与影片表现本科生和硕士生略有不同,它对于博士生的呈现,还有以第三人称表述台词来实现的情况。例如塔基跟西西莉亚的第一次交谈,便有一句夸张的台词说道:“在肯德基打工的服务员都比博士赚得多。”这对于博士是极大的讽刺。再如男主初次拜访麦克·史莱肯恩尼的时候,后者所说的一句话:“光看门的博士就有5000多个。”以及男主进入史密斯教授实验室的时候,一位黑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在他的祖国却仅仅能够获得一个出租車司机的工作,这都是能够表现出《博学无术》对美国博士质量的讽刺。
如果从电影情节来分析影片对博士制度的批判,也可以找出一些例子。例如男主进入史密斯教授的实验室时,实验室的人员都向他提醒:“询问研究进度,是最不礼貌的行为。”然后男主便问麦莉她主要研究什么,麦莉说:“这是比询问研究进度还没有礼貌的问题!”博士本应是乐于搞科研的人,现在询问其研究进度,竟然是整间实验室最大的禁忌,博士敬不敬业,在这些情节的暗示中,已经昭然若揭了。
出现在《博学无术》中的所有人物和情节,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滑稽,但是滑稽背后却是冷冷的讽刺。剧中角色都像漫画中的人物那样,具有高度夸张扭曲的特点,但却全部植根于现实。在漫画中展现得越滑稽,讽刺则越深刻。电影是源于现实、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形式。滑稽的大学教育模式为《博学无术》提供了素材,《博学无术》又高度凝练地对这一素材进行了暴露与讽刺,从这一点来看,这部电影堪称对大学教育的漫画式讽刺。素材或许只是一枚苍白的铁片,而《博学无术》则像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那样,对素材进行点铁成金,终于形成了我们今日可以看到的这部电影。
《博学无术》是一部极具批判力度的影片,他以喜剧的形式和黑色幽默的台词,塑造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美国高校形象,而表达出的批判力确是相当尖锐的。这是这部电影最杰出的部分,“学在囧途”,电影留给观众思考的核心问题大概就是这四个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