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W传播模式的高校在线教学探究
邹艳雪 刘惠莉
【摘 ? ?要】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动了教育模式由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向在线教学的转变,而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教育平台的成熟搭建为线上教学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与平台环境。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环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开展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策略,以期更好地持续推进高校开展在线教育。
【关键词】在线教学;5W传播模式;大学生群体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其中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1]为改变大学生群体因疫情影响而面临“在家待学”的窘境,亟需探寻新的教育模式。
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动因
(一)疫情直接推动高校开展在线教学
针对疫情造成的高校不能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现况,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2]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教学造成的影响,高校纷纷要求师生展开大规模在线传授活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信息的传播与接收。
(二)技术环境赋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
疫情的出现迫使高校需要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智能技术的发展早已为线上教学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为塑造教育信息化的4A特性(Anywhere,Anytime,Anyone,Anydevice),智能技术支撑塑造的技术环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直播技术及大数据。5G技术的发展给予在线教育发展新契机,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利用5G技术,丰富教学场景,着力打造沉浸式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吸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构建学生知识网络,精准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推动及时性的反馈,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推送,促进个性化教学,提升效率;直播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直播画面的清晰度、画面卡顿的问题都得到逐步改善,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與互动性;大数据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运用,可以分析学生的特征与学习状态,精准描绘用户画像,掌握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与投入度。利用智能技术通过对教学、管理、评估等教育全过程涉及的资源、行为、情境、管理等教育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整合,可以建立具有智能导学、精准推荐、精细评价等特点的学习生态系统,实现对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的重塑与创新发展。
(三)平台环境成就高校开展在线教学
在线教育平台的数量不断扩充与内容持续优化为在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支撑。如MOOC学习平台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广大学习者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窗口,是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渠道。[3]目前,国际三大MOOC平台为Coursera、Udacity和edX,国内主要的MOOC平台为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泛雅平台等,这些平台为知识传输与知识共享作出了贡献。
二、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现状分析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阐释了传播活动的过程和要素,5W模式将传播过程分为Who(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5个环节。在线教学活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符合传播学基本原理,可适用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线教学过程可看作是对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五类要素进行重新设计组合的结构,通过其相互作用,达成线上传道授业的目的。为了解在线教学活动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客体以及传播效果的运行现状,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线上有效问卷439份;随后以学院为单位对10位教师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进行了线上深度访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线教学的传播主体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在线教学的传播者主要分为两部分:统筹教学管理的学校与执行教学活动的教师。目前,关于在线教学的制度建设较不完善,围绕在线教学的平台搭建仍不成熟,轻视对教师群体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是高校进行在线教学面临的现状。另外,采访发现高校教师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缺乏基本的线上授课经验,缺乏相应的在线教学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如何快速实现在线教学中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身份转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现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在线教学的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基于线上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异地性特征,专业性的在线教育平台与互动性的社交媒体成为实行在线教学的主流媒介。问卷对学生的线上学习平台的使用数量进行调查,发现49.41%的学生使用数量为2个,33.72%的学生使用数量为3个,两者占比超过80%;对使用种类进行调查,发现使用较多的线上学习平台为超星学习通、智慧树与雨课堂等,使用较多的社交媒介包括微信、QQ与腾讯会议等。目前,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上呈现出“学校主导搭建、学生被动接受”的特点。
(三)在线教学的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一般包括特定内容和传播方式两部分。就传播内容而言,采访发现教师的教学资源目前主要来源于教学平台提供方自带资源、学校购买引进的第三方教学资源、网络开放获取的教学资源、教师改编资源、教师自建资源等。就传播模式而言,调查发现主要有三种形式:以依托学习平台的视频点播为核心,辅之以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讨论答疑,占比超过70%;以依托学习平台或社交软件的视频直播为核心,辅之以资源发布,占比超过20%;以学生自学为核心,辅之以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资源发布与讨论答疑,占比最低。现阶段,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来自于专业教学平台发布的专业教师创建的精品课程,并通过“引用课程”的方式引入自己的课堂,但直接进行资源引用未必能迎合“课程目标建设的差异化与学生知识需求层次的多样化”样态;引用已有课程的录播视频与单一的互动答疑为当前主流模式,依旧凸显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线上教育时代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仍未彰显。
(四)在线教学的传播受众
传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与传播活动的反馈源。高校在线教学的受众主要为大学生群体,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因长久的沉浸于互联网环境中,本身呈现出两大特点: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可很快适应在线学习环境;对信息化平台与知识内容具有更高的个性化要求。为此,对大学生群体在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等在线教学环节存有的需求进行了调查。
据表1可知,大学生对教师的线上传授能力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媒介平台作为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窗口,对其系统运转与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对教学内容如知识的专业性与形式的丰富性表现出强烈的需求。
(五)在线教学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传播主体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及引发的社会效应。在线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其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而作为传播受众的效果反馈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本次对大学生现阶段的在线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调查。
效果调查从有用性、满意度与接受意愿三个方面展开,据表2可知,目前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效果评价整体趋于良好,但也存在相应的效果提升空间。
三、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对策探讨
为推动在线教学的持续开展,可从5W传播模式的各个环节入手优化建设路径。
(一)提升在线教学传播主体
在线教学的传播主体包括学校与教师两部分。为实现对在线教学的优化管理,学校可从以下两个部分入手:第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在线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作为评估指标纳入教师绩效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制度、职务晋升制等,建立奖励机制;第二,建立培训机制。学校与学院内部依循常态化与差异化的特点分别形成在线教学培训机制,学校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形成稳定的培训与交流模式;学院内部根据教师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培训,日常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与问题反馈。另外,在线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持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素养,熟悉线上教学的课堂结构,锻炼线上教学能力,包括线上课堂的管理、知识输出、互动沟通等能力,这些是保证在线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强化在线教学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
为强化在线教学的媒介搭建与内容呈现,可注意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优化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严格控制并合理设计教学平台的使用数量,既要通过平台的互补使用实现高效的信息传播,又要避免平台的频繁转换影响教师的授课连贯性与学生的接收注意力。注意引用资源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与课程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层次需求相吻合;重视对教学资源的改编重组与自建工作,以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教学并满足学生的层次化学习需求。
第二,重构教学模式,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學生为中心”的转变。如以构建虚拟课堂为基础,课前发放线上通知明确学习任务;课中通过问卷检测进行知识回顾,利用视频直播或点播进行知识传输,通过抢答、投票、测验等环节进行知识巩固;课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需求,指导学生搜索网络资源形成知识拓展等,最终实现线上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融合发展。
第三,实现知识可视化。在线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4]“自主性往往是和选择性联系在一起的,而选择性又是以兴趣为基础的”,[5]知识可视化是满足学生兴趣的核心环节。首先,实现知识架构的可视化,如利用思维导图、图表等符号形成知识图谱直观展示给学生,并附加查询功能链接至具体的知识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查询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传播;其次,实现知识内容的可视化,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片、声音、动画与网页链接等多媒体表现手段打造全媒体生态,赋予知识内容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呈现,并保证知识传输的多终端接收。
(三)分析与引导在线教学传播受众
大学生作为在线教学的内容接受者与译码者,也是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环节,决定着在线教学的实施效果,需要及时进行分析与引导,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在线教学模式。首先,调查大学生的群体结构特征与群体心理状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与知识架构接受情况,据此建立大学生在线教学信息库,方便进行整理统计与问题分析。学校与教师可以通过分阶段的学生调研、分析学生学习统计数据、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听取学生意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其次,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促使他们从“被动捆绑”走向“主动接纳”的在线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培养大学生对线上学习平台的使用习惯,营造有趣的线上媒介使用场景,增强他们的线上学习热情。
(四)实施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各个环节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传播效果需要通过及时地评估与反馈,以指引传播活动的持续与循环发展。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仍需持续优化在线教学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升大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同时,本次效果调查仅呈现了以结果考核为导向的反馈指标,为完善在线教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还应将以过程考核为导向的指标纳入体系,如学生活跃度(问疑、互动、讨论等)、任务完成度与知识输入效果评价等。另外,应参考传统教学考核模式,形成在线教学督导评价体系与教师同行评价体系。基于督导评价的在线教学评价指标,如授课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资源的选用、授课模式的操作等方面的契合性与创新性;基于教师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如教学反思评价,同行评价的在线教学评价指标,如同事对在线课堂的导入创新评价、过程创新评价、结果创新评价、可借鉴度评价等。最终,实现对在线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为传播主体持续进行在线教学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意见与建议。
结语
在线教学的开展,从短期看顺应了教育部当前“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从长远看更是符合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及时关注在线教学的发展现状,积极调查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为在线教学建言献策,才能真正实现在线教育理念的落地与普及。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2020-01-27.
[2]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EB/OL].http://www.cac.gov.cn/202002/05/c_1582443227948955.htm,2020-02-05.
[3]马金钟,马森.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国内主要MOOC平台比较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4-110.
[4]陈品德.教师如何快速从“课堂教学”转换到“在线教学”[EB/OL]. https://mp.weixin.qq.com/s/BTVJV-eNi_Clff_MUtu8o3Q,2020-02-19.
[5]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6-9.
(作者单位:邹艳雪,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刘惠莉,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