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突破还是情怀消费?

    李鼐

    

    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过去20年牢牢地与周星驰绑定在了一起。随着《大话西游》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争议的声音逐渐消失,后现代的故事剧情,突破性的人物创新,幽默多情的周氏语录已经逐渐为观众所接受。而2013年《西游降魔篇》在票房上的成功,想必也给予了周星驰更大的自信,令他敢于去做出更大的突破。今年春节贺岁档上映的《西游伏妖篇》,承接《西游降魔篇》的剧情发展,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更为大胆出格,人们多给予“黑暗童话”之称。该片由著名导演徐克与周星驰共同打造,由吴亦凡(唐僧)、林更新(孙悟空)、姚晨(九宫真人)联袂出演。徐克和周星驰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两人的合作更是让观众体会到了别样的享受,享受着这份相当新鲜的可能性。这部影片带来的不仅是视效上的享受,更多的是两位大师个人才华的极致展示。某种程度上说,自由洒脱的周星驰宛如孤雁一般,而徐克自最初的作品《蝶变》以来,不断地追求着电影技术,不断地述说着自己的电影语言。他们的结合,正如同孤雁蝶变般的涅槃一样,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本文认为,尽管影片在某些地方确实有所欠缺,但这部影片必将在近年的国产影片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草蛇灰线,羚羊挂角了无痕

    《西游伏妖篇》承接《西游降魔篇》的剧情,以唐僧对段小姐的思恋作为主线展开故事,讲述了在唐僧感化齐天大圣孙悟空之后,他带着悟空、猪八戒,沙僧踏上了取经之路。在这途中,以九宫真人为首的妖怪势力试图阻扰他们取经。影片提取了《西游记》中经典的三个故事——盘丝洞蜘蛛精、比丘国、三打白骨精作为原本加以改编,可以看到,其中的盘丝洞和白骨精无疑是周星驰的情怀牌。

    在故事方面,《西游伏妖篇》乍看之下,似乎显得有些破碎与散乱。倘若不仔细观看,会认为影片开场前半个小时的故事和后面的故事难以衔接。前半个小时主要是起了介绍人物的作用,故事以唐僧梦中到了天竺国,佛祖颁给他“终身成就奖”为开端,醒来之后,唐僧莫名说了一句:“开始一场驱魔表演吧!”在一场华丽而又充满破坏美学的驱魔表演过程中,四人的性格充分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更恰当地说,是被改编过后的,凸显其性格之中极端面的人物形象。后面的故事则是以蜘蛛精、白骨精、九宫真人的轮番上阵为主线,最后揭示出了九宫真人才是幕后黑手,前面的红孩儿、蜘蛛精、白骨精都是它派出的手下。影片的联系粗看之下并不明显,妖怪们一个接一个的出场,互相之间仿佛没有联系一般,这样使得九宫真人的登场有些突兀。观众在这些地方可能看到的只是师徒们与妖怪们的斗法,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唐僧师徒对于自己心灵障碍的一次次突破。其实影片在一开始就已经以象征的方式,极高明的草蛇灰线般的埋下了伏笔。而这一象征,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乌云群。

    例如,在影片的开场中,师徒四人彼此之间互相都不友善,没有信任感,影片以乌云群黑压压的覆盖作为暗示,而乌云群是由九宫真人所变幻而成的,所以乌云群在影片当中成为了黑暗的象征,影片整体色调的变换也代表了唐僧师徒四人身处的环境。在这里,其实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唐僧等人并非真心实意的想要取得真经,他们同样也不信佛法。这一象征,确实是有些突破和激进的。

    其次当唐僧二进皇宫之时,唐僧对假扮的国王说出“来一场驱魔表演”,悟空随即出手了。在这句话之后,影片的整体色调再度变换,乌云位于银幕的四周,这里所营造的氛围与压迫力度都充满了徐克导演的风格,乌云覆盖了四面八方,象征着黑暗的进攻正式开始。在最后,悟空假装吞下唐僧的做法成功地刺激了九宫,当九宫现身之时,四周的乌云聚在银幕的中心,九宫真人缓缓而出。见九宫真人终于出现,悟空将唐僧吐了出来,唐僧说出了关键性的一句话:“你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这是很妙的一句话,下文还将继续分析。但此时,这句话所代表的是,本来弥漫在四周,没有实体化的黑暗,终于显露了出来,象征了最后的大决战。

    从最初黑暗的乌云群到中间围绕于荧幕四周的乌云,乃至最后最终实体化的乌云。这一伏笔埋藏得极其高明。倘若没有细心观看的观众,只会将乌云当作是表现其心境的艺术处理,而难以想到,那其实代表了九宫真人从一开始就对他们的觊觎和窥探。这样一来,前面略显松散的故事也就能够完整的连接。大师的手笔可谓是羚羊挂角,了无踪迹。而除了这一伏笔之外,影片的伏笔类似的还有许多。实际上,影片的镜头单位信息量远比观众所要想象的多。例如,唐僧所拿到的“终身成就奖”代表了他和孙悟空后面的行为,都不过是演戏给妖怪看而已。导演们已经在唐僧醒后说“开始驱魔表演吧”时,就已经这般善意地提醒了观众。

    当武侠风的徐克遭遇了后现代的周星驰,所营造组合出来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两名老怪颇有隐士高人的风范,不愿意将全部内涵直白于观众,而是寄托于观众自身,希望观众自己去寻找。其实,这也是一个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式。试想,太过于简单的作品,观众即便漏看一点,也无关紧要。我们知道,无论是单独的徐克或者是周星驰,都不会有这样的故事效果与象征表达,魔幻之中有中国气息,传统之中有奇思妙想。这就是他们的相遇所带出的化学反应。

    二、 大师联手,孤雁的蝶变与涅槃

    上文简要分析了电影中所蕴藏的最大伏笔与象征,在了解了这一伏笔之后,由这一伏笔所衍生的枝叶自然一通百通。禅宗中常说,但得其本,其末自至。电影内容的本如同上文所说,但电影的本,则是来自于周星驰和徐克两人合作所产生的绝妙张力。

    如前所述,周星驰就如同不拘的孤雁一般,而这部电影,正是这只孤雁似蝶变般的涅槃后的产物。时间回溯到2013年,徐克执导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成功挑战华语电影的CG技术巅峰,而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则塑造了新时期周式幽默的无厘头手法。2017年,由这两位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大师所合作的《西游伏妖篇》则给传统的西游系列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而两人的联手,自然也就在作品的内部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特效,包括作品的理念传递等等。可以说,本文之所以认為这部作品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恰恰是由于他们内部所形成的这种张力。

    首先,《西游伏妖篇》构思完整,伏笔也多,甚至一句台词也值得细细推敲,这是周星驰电影所特有的现象。影片倘若是作为周星驰与徐克之间的个人才艺展示,那么它也是一部极致的影片,徐克在这部影片当中展示出了高超的个人才艺,师徒们对阵红孩儿与九宫真人的场景想必是近年来最为好看的特效场景之一了。可影片由于有着大量的特效场景占用了时间,每一个时刻都透露着不少的信息量,使观众从头到尾都没有喘息的时机。徐克对于电影有着极强的个人特色,当他执导西游系列时,很明显的发现动作戏比前作好看许多,可动作戏份却过多的夺取了观众的注意力。就西游系列而言,人物之间情感的表现还是很重要的,过多的突出动作和特效场景对于西游系列而言,可能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徐克的加入同样有着好处,过往的西游系列对情感的处理过于优柔寡断,本次的情感线却是点到即止。徐克凭着十分强悍的视觉效果,从始至终的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可以说,影片的每个段落都有着令人意外的地方,这是徐克给周星驰带来的新东西。

    而西游系列的电影始终有着一个深刻的印记,是来自于周星驰的影响。影片有着许多的交叉剪辑,最为明显和重要的一段剪辑是悟空与段小姐之间的交叉剪辑。在本片的设定之中,悟空的金箍是段小姐赠予唐僧降服悟空的信物,所以当悟空戴上金箍之时,唐僧旧情难断,难免会引发对段小姐的思恋。这是周星驰的风格,在他的眼中,无论是悟空还是唐僧,都有着七情六欲,绝非圣人。两位大师的风格,乍看之下并不相融。可正是这些看上去十分矛盾的属性,当它们相结合之时,才会形成一股极其强大的张力与魄力,而这股张力与魄力恰恰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本片让人感到独特的地方正在于时而徐克、时而周星驰以及两人合作的新风格体现。

    当两位大师协同合作时,无论是周星驰的无厘头还是徐克的侠气,都诉说着一个相同的愿景:尽自己最大的力度,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西游伏妖篇》,正是那部耳目一新的作品。在当前技术的支持之下,徐克打造的妖魔不仅更加具有魔性,在这份魔性之余,周星驰的无厘头不断地穿插于影片当中。周式无厘头来自于现实的加工,各种网络热门词汇在周星驰的手中转变为全新笑点,同样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代入感。两位大师的合作带来的是许多新鲜的可能性,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西游世界。

    结语

    总之,这部影片有惊喜也有遗憾,有享受也有疲倦。惊喜的是双方的合作所帶来的全新享受,两位大师在视觉表达上都追求着更强大的魄力,此次的西游人物设定更是一视同仁。周星驰自《西游降魔篇》之后,所有妖怪之间的造型都堪称相当异端化的形象。而在本作之中,由于徐克的加入,无论是九宫团队还是唐僧的三个弟子,统统变成了最为异端化的存在,所有的妖怪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追其本质而设计出来的妖怪形象。在喜悦之余,两位大师的协同合作同样带来了些许割裂感,这是由于二者的镜头语言不同而导致的问题。本作的剧情变得更加紧凑,而安插其中的无厘头笑料则割裂了这份紧凑感,导致电影的整体节奏出现了些许问题,幕与幕之间的衔接不够完美。

    无论是周星驰还是徐克,两位具有极强个人风格的导演合作,实质上是一场自我否定与自我蜕变的进程,正如影片当中唐僧与悟空之间的互相否定与互相进步一般。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或许不属于大众所认可的审美观念,可电影人应当是引领审美风向的存在,并非是过分的追求票房而进行妥协。最终就结果而言,周星驰此番与徐克的合作是令人惊叹的,在自己的基础之上求新求变,当自己陷入瓶颈之时,徐克的出现则带来了更加新奇的视觉效果。两人之间的风格相得益彰,在周星驰所构建的西游世界的基础上,徐克有了一种放矢的安定感,那份凌厉的气息在西游世界之中寻找到了有张有弛的平衡力度。

    【作者简介】李 鼐,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