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之美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发现生活之美”观察习作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本文展现运用归纳教学策略,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体现习作教学的趣味性、过程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079-02
【本文著录格式】姜丹.发现生活之美——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观察习作”教学单元的思考[J].课外语文,2020,19(34):79-80.
一、内容的选择及依据
(一)内容分析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表达的重要手段。“发现生活之美”观察习作单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分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两类。《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本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对于实现该内容目标的价值分析
(1)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切实高效的方法。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正是将单元中《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设置在“给校园的动植物做名片”这样一个大的情景中,形成一个教学单元。在教学单元之初,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只有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要给自己选中的动物或植物做名片。每一节课都是在为完成这个任务而进行的逐级准备,整体进行教学。在学生与多个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知识发展的过程,来发现观察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习观察的方法;归纳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也就学习了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在习得每一种方法之后,还要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小练笔,及时巩固所学方法,帮助学生将方法转化成写作技能。在运用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牢牢扎根于指向语文学科本质的知识体系之中。(2)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突破“习作畏难”的教学难点。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这也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一致。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对本校三年级4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提到“对写作的喜爱程度”,89.5%的孩子都会摇头,呈现一种“习作,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特点。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的第一条就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见,习作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突破习作畏难现象是重中之重。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将以往的老师教给方法的“要我学”,变成了学生自己思考、同伴交流、运用发现的“我要学”。有效突破“习作畏难”的教学难点,同时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学情调研与分析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学习起点,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开始本单元的教学之前,我们对三年级42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的写作方法欠缺是导致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主要原因
问卷涉及写作情感和写作方法两个维度。问卷结果显示:427名學生都知道什么是写作文,有29%的学生在校外的辅导机构学习写作文,有89.5%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其中不知道写什么(习作选材困难)和不知道怎么写(习作方法欠缺),是导致学生不喜欢写作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对观察方法还停留在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层面,对观察方法的认识模糊
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细致观察,100%的学生知道观察就是仔细看。那么该从哪些维度来进行观察呢?有8个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了观察方法,有98.1%的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认知是模糊的。可见解决通过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是本单元观察习作教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任务设计
(一)范文2+n,于群文阅读中归纳观察方法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材问题。由于本单元就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已经安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这两篇课文分别从抓住特点和抓住事物的变化两个维度进行观察,为学生学写观察作文提供了非常典型的观察方法范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2”。只有这两篇文章是不足以说明这样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这两篇文章的时候,分别引入了和这两篇文章写法相同的片段,即我们所说的“n”。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很容易归纳出:抓住特点和抓住事物的变化是两种有效的观察方法。学习了方法之后,教师在课堂上给出要观察的实物,请同学运用已经学习的方法来写一写。明确了写作对象,又有方法在手,习作就变成了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学练结合的方式,将新知及时得到巩固,也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有效落实了写作方法的运用。
(二)改读为用,于生活经验中归纳观察方法
教材中有一篇习作例文是《我爱故乡的杨梅》。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观察的方法。而运用感官观察是中年级学生最常用也最简单的观察方法。研究团队教师决定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的方法也引入到大单元的教学之中。但是文章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温婉细腻的江南水乡,这与学生有地域上的差异;作者选取的水果是东北学生不常见的杨梅,学生与文本有距离感。反观观察习作例文的作用,是感受作者丰富的观察结果,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课标在第二学段对习作的要求:要养成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我们设计大单元的初衷也是想要解决习作起步阶段孩子积极的情感活动——唤醒学生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鼓舞他们不断观察,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本着对教材和课标的尊重,对大单元的服务,对习作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联系的关注。研究团队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将这节课设计成一节习作活动课。并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仔细观察水果,用通顺的语言介绍水果,并归纳出,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的方法。(2)用习得的方法练习描写水果,完成水果推荐卡。(3)激发学生的寫作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自信心。学生在实物水果的帮助下,介绍自己拿到的水果。老师将学生介绍时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当介绍很多水果之后,引导学生来归纳刚才运用了什么方法。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都是很好的观察方法,即我们所说的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三)读写结合,于具体情境中练习写作
在单元学习之初,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是走进校园,选择自己想描写的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写作对象。在学习了三种观察方法之后,再回到大单元之初,用已经学过的几种观察方式,利用课间时间再次走进校园,仔细观察自己要写作的对象,补充观察卡片,完成观察习作。
四、成果展示
在本单元最后,学生们对自己选择的动物或植物进行写作时,已经对自己的写作对象进行了将近一周的观察。教师们发现,有419人能够在习作中运用两种以上的观察方法,说明孩子们确实掌握了多种观察的方法。在批阅学生们的观察卡片时,教师们还发现,学生很关心动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所以在最后形成的作文中,教师还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究了变化的原因。有的学生写的是变化的科学原因,有的同学写的原因是自己内心的猜想,充满童趣。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也体会了观察带来的快乐,使习作变得有深度。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习作中流露出或喜欢、或担心、或钦佩、或感动的情感,让习作变得有温度。
跳出传统习作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习作方法,更让孩子在课堂上有体验,有生长,有收获,最终达到唤醒孩子创作的兴奋和体验的快乐。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日子,乐于创作。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什么?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习作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悦纳自我,积极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海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艺术科技,2019(7).
附? ? 注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课题编号:GH1959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