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张卫东 张琳

    摘要:近年来青海不断转变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目前青海特色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因此,要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投入足量资金,推进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來青海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树立了突出特色、延伸产业链的发展理念,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目前青海特色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合理选择发展重点,积极投入足量资金,推进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引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青海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青海特色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存在特色产业发展科学布局不够合理,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不够准确,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转型升级风险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技术型人才培养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弱等困境,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低端水平。

    (一)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不够合理,领军产业作用发挥不强

    青海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不够合理是我们的短板。目前,我们多数特色产业布局在特色农业、生态畜牧业、高原文化旅游业、盐湖资源开发及太阳能、风能等产业领域。一部分产业刚完成布局,尚未形成规模,市场前景不好判断。一部分因产业链链接技术不成熟,市场开拓难度大,成本过高,处于亏损状态。一部分产业规模较小,产出率不高,效率低,是散户经营为主的发展模式,多数生产尚属于自给自足阶段,无竞争力,并出现了许多同质性的产业和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一部分特色产业尚未有领军产业推动,产业终端产品少,产业与产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动严重不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难度较大,远远达不到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随着特色产业广泛发展,必将引起地区间竞争加剧,这就必然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产业链链接和高端产品开发,使得特色产业逐渐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这对于青海而言难度甚大。

    (二)发展理念较落后,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不够准确

    目前,青海发展理念较为落后,缺乏创新发展理念,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相当一部分群众、领导干部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特别看好,难以舍弃,坚持传统的、小规模、低技术的生产方式、生产线,严重阻碍了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存在着换领导换思路、换规划的现象,致使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选择变化快,发展定位前后不一样,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理念基本上尚未形成,做不到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各地区有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各打各的牌,各做各的“菜”,使得特色产业发展低端化,形不成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不利于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特色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转型升级受到限制

    现阶段我国深度开放、特色产业强劲发展的区域仍是东部地区,其产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特别高,产业转型升级快,出口和利用外资仍占主导地位。而青海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弱,无力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特色产业发展空间机遇很小,很难在整合地域差异中谋求空间拓展,只能在省域合作中实现协调发展。特别是青海在尚未走完工业化道路程度上,首先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政府善治为前提、以生态公民为主体、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种模式下青海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难题:一是青海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特别广,产业发展缩小,引进大企业发展重点项目的难度巨大。近几年,我们尝试了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引导产业向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总量扩张、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但是效果不明显。二是由于产业发展机制、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影响,要素不能向特色产业集聚,始终无力解决特色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特色产业市场化发展,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市场配置过程中能够理性流动和合理调整,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链链接,推动区域间特色产业发展。而现实是,产业转移承接地很难给予比较优惠的投资政策、公共设施建设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加之,青海生态脆弱、社会相对贫困,必须深度考虑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等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受到限制。

    (四)特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较低

    青海特色产业强劲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为特色产业发展非常稀缺产业要素,现阶段必须把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进行重新评价。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将把特色产业与新型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增添动力,但事实上青海现在尚未解决好这些问题。正如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落后,尚未完全掌握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设备和技术,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发达地区提供。同时,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带动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产业化水平特别低,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整个生产方式转变特别缓慢,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特别弱。

    (五)特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缺乏,技术型人才培养滞后

    从青海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形成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一部分事业单位及大型国有企业层面有些专业、领域已具备高层次人才。第二个层面是基层农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缺少高层次人才,甚至有的领域缺少劳动力资源,基层农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农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与人才服务之间的差距还甚大,面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许多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技术更新速度满足不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方面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青藏高原由于高寒缺氧、环境条件较差,缺乏技术、技能、知识更新机会,一部分人不愿意在此地生存、发展,高知识结构的、有技能的年轻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农牧业基层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整体素质偏低,思路不宽,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是一个现实问题了。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吸引高层次人才发展优惠条件、工资待遇特别差,各类人才创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六)资金投入不足,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弱

    青海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服务功能较弱,服务质量差,导致了特色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活力不强,投资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发展等密切相关的供水管网建设、电力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对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效果不明显,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特别薄弱,无力吸引经济组织、企业资金注入特色产业领域。

    二、青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青海要积极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合理选择发展重点,积极投入足量资金,推进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确定发展思路长期不变

    目前青海绝大多数特色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部分产品成本过高,产业布局过分集中于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且技术不成熟,产业链接短。因此要着力对空间布局和技术线路图进行重新设计,制定特色产业长期发展的机制制定,提高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引导力,以产业技术路线图来集聚特色产业的高端资源。加快特色产业与新型产业融合,促进衰退产业要素的有序退出,要把衰退产业要素退出的资金、土地、劳动力有序投入到特色产业,为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增添动力。要尽可能减少“未经评估的特色产业”大规模上马,发挥顶层政策对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引导力,提高公共资源对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使用效率,形成适度规模,促进青海特色产业全产業链融合发展,形成产业与产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动,防止出现许多同质性的产业和产品恶性竞争。逐步形成以高原生态中藏药、蔬菜、枸杞、藜麦、油菜、蚕豆、蕨麻、马铃薯、樱桃、花卉、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锂电、金属合金新材料、高原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格局。

    (二)合理选择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领军产业作用

    着力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扶持方式,扩大市场需求,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拉动力,除支持在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外,还需要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全力支持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开拓市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上实施优惠政策。要以引进和培育核心企业为基础,通过分享专用性基础服务设施和产业的约定分工,助推企业进入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要着力助推国有企业进入重点的特色产业领域,增强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原动力,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领军企业的形成。要广泛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变发展思想理念,防止出现换领导换思路、换规划的现象,确保发展重点不变化,力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重视私营经济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组建各类合作社,引进和培育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型主体,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各种类型的特色产品交易市场、产品网购平台,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流通体系,带动产业发展。

    (三)提升特色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高度防范产业转型升级风险

    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按照突出特色、培育新型产业、优化升级结构、提升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特色产业要素和制度融合,不断建立市场机制、合作发展机制,强化区域产业间协同互动机制,以产业战略联盟来提高特色产业的控制能力。因地制宜调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性,通过对特色产业发展技术、产品以及组织方式进行地区间合理配置,按照地区连片生产方式进行特色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防范产业转型升级风险。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科技推广等各环节紧密联结起来,实现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产业向市场化、大型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着力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保护青山绿水的特色产业发展,挖掘特色产品,广泛发展以独特产业、独特产品和独特服务为主的特色经济及生态经济,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合理推进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和科学性的运行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建立产业与学校、研究机构、资本合作机制,鼓励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组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开展战略合作,实施成果转化,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资”的合作互动新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建立创新研究平台。要推动产业技术市场化发展,以企业为中心,围绕特色产业的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增大特色产业链接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要合理引进特色产业发展高端技术,改变原有动力、材料、结构、工艺,采取新的技术路线,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在本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链的链接,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五)引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合理使用技术型人才

    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切实解决各类人才创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完善高层次人才、企业专业人才、乡村实用人才的引进培育制度,全力制定吸引培育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来加快产业知识化进程。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化人才引进培育、艰苦环境发展、专业化成果转化的发展机制,吸引培育更多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进入特色产业,切实解决特色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不足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和专业化监管体系。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专业培训力度,调动发挥基层农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作用,调整人才结构,解决好农牧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技术人员年龄老化问题,解决好住房、工资待遇等问题,不断提高基层农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要。

    (六)积极投入足量资金,推进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合力解决特色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精化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助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导向机制构建,有利于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稀缺资源的空间富集程度,减少要素流动的盲目性。着力建立社会资金流向特色产业的引导机制,制定出一套适合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及相关政策的激励体系,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真正投向特色产业领域,真正成为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推动力。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投资、融资的风险规避机制,特色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融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通过健全产业投融资的风险规避机制来解决。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放大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引爆力,要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对特色产业风险投资,引导银行根据特色产业的特点,以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量体裁衣,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特色产业融资要求。要充分发挥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在特色产业培育中的经验移植、管理监督、辅助上市的作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

    参考文献:

    [1]詹华,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13-10

    [2]任春晓,我国非均衡工业化格局下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江汉论坛,2013-02

    [3]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4]葛美君、亓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平阴玫瑰小镇为例,山西农经,2019-02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