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和新时代形成的党的重要法宝

    刘能杰

    当前,总结新时期和新时代的重要历史经验恰逢其时。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关口和难得的窗口期,全面小康攻坚决胜阶段进入最后三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小康决胜之年、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五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所以,深入总结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和重要法宝,时机最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依靠了什么秘密武器和重要法宝成功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伟大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呢?回顾和总结近40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根本性变化、历史性成就和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四大重要法宝,即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法宝,也是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更是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治国理政方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在新时代新的长征路上抵御“四大风险”、经受“四大考验”的锐利武器。为什么呢,这四大法宝犹如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四大法宝与“四个全面”战略是一致的,其中,全面小康的实质是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是科学发展在当今中国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是科学发展在现阶段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的具体化。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不管把它们叫作重要法宝、宝贵经验,还是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或者叫作四个治国理政方略,它们都来源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都是与时俱进、没有止境的,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都是一直在路上,也永远在路上。

    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推进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同志看得很远、想得很深。这说明,我们党早就估计到,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开启了中国梦新征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时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鲜明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全面深化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管总的目标就是既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又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正因为如此,才使全面深化改革大有作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2.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变革。科学发展、全面小康就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形成的战略目标,经历了最初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提升过程。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开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态势,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创新驱动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但同时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够强的矛盾和问题,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当前中国对战略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所以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美丽中国、智慧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伟大革命,是确保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受到我们固有的一些落后观念文化的束缚,而且受到特权习惯势力、利益诱惑和利益藩篱的阻碍。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义无反顾的勇气,猛药去疴,扭转乾坤,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开展“猎狐”行动,坚持扎紧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中国法治建设由惩治、压制、管制、管理为主的形态逐渐转型,发展成以治理、合作为主的法治建设。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决战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全社会对公正正义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要求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力,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权力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

    4.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续建设的生死攸关的伟大工程。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建设好纪律严明、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及其领导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履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以“八项规定”为突破口,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从党的建设来看,也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思想建设、党性教育,一手抓制度建设、从严管理;一手抓反腐倡廉建設、一手抓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手抓“关键少数”,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始终确保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时代篇章,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科技创新、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整体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部分领域从以跟踪为主进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这是自中国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变。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法治方式和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增强改革举措的权威性和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破”更有力度,“立”更加稳固,而且契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所有这些特征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显著成就和重要经验,简单扼要说,也就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这四大重要法宝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经验的集中总结,尤其是对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果和实践做法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是目标,改革开放是动力,依法治国是保障,从严治党是关键、核心和统领。其中,后三大法宝都聚焦和服务于实现科学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贯穿于四大法宝的核心和灵魂是党的领导和以人为本、人民中心这个价值取向。四大法宝来源于、统一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们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