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初中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教育建议

    谭成玲++邵献平++孙灯勇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给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初中学生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通过对巴东县某中学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梳理出该地区初中生的思想现状:总体上学习态度积极、学习目标明确、爱国热情较高、道德判断基本正确、有法律意识。但也存在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化、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协调、心理调试能力欠佳等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形成合力:家庭应注重家风培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社会需营造良好环境,创新闲暇新方式。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生;思想状况;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63-02

    一、研究背景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01)。人的思想和行为,均受制于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种社会关系。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与其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P.151)。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初步确立时期,他们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当前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快速发展,给初中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为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给了他们。恩施州巴东县因区位、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教育发展较慢,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一些理念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了解该地区初中生思想状况,以便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有的放矢。

    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试图在了解现状基础上,分析和发现问题,并探索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开展新时期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恩施州巴东县初中生的思想状况调查

    (一)调查概况

    本问卷调查在巴东县某中学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4份,有效问卷450份。其中学生的基本构成是七年级117人,八年级206人,九年级127人;男生47%,女生53%。本问卷涉及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理想目标、爱国情怀、道德法纪和心理调适等方面。通过数据分析、访谈和文献研究,梳理出以该中学为代表的恩施州巴东县初中生思想状况。

    (二)调查结果

    1.學习态度积极、目标较明确,但压力较大、学习目的功利化

    首先,调查发现59%的学生对学习比较感兴趣,15%的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兴趣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学生注重课外阅读,在课外具有较好的看书习惯,33%的学生经常看书,49%的学生有时候看书。

    其次,该中学大部分学生都有较为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对未来的职业设想。55%的学生希望未来理想的工作是当公务员和在事业单位工作,43%选择了其他,69%的学生希望将来的工作地点在省城或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目标对于他们当下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客观反映了他们对于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

    调查也发现,该校学生学习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压力较大、目的功利化等。48%的学生对学习感到苦恼,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将来有能力找到好工作和挣更多的钱,认为学习是为国家社会的发展的学生仅7%。

    2.爱国方面:爱国热情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八年级的学生表现相对较弱。他们主要通过电视媒体(55%)和互联网(31%)了解国家和社会消息,7%通过学校教育了解。92%的学生会因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94%的学生会认真看待升国旗奏唱国歌这样的活动。

    3.道德方面:道德判断基本正确,有法律意识,但部分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太协调,是非观念不清晰

    数据显示,94%的学生会讨厌在公众场合吸烟、随地吐痰这些不良行为;82%的学生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 ;54%的学生会和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44%的学生会以集体利益为重,52%会公私兼顾。94%的学生认为初中生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有法律需求和法律意识。

    但调查显示部分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太协调,是非观念不清晰。对“老人摔倒了会不会扶”这个问题,有52%的学生会扶,43%的学生会视情况而定,4%的学生不会扶。从年级分布来看,老人摔倒了“会扶”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视情况而定”和“不会”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4.心理方面:心理苦恼较多,心理调适能力欠佳

    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初中生心理苦恼首先表现在对家庭关系的苦恼(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其他人之间), 占比24%,亲子关系的苦恼(17%);其次是朋友关系的苦恼(23%),师生关系的苦恼(12%)和其他的苦恼(13%)。遇到这些苦恼时,35%的学生会向朋友倾诉,34%会自己找一种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吃东西、运动等),20%的学生会憋在心里,15%会向父母倾诉,1%会向老师倾诉。最关键的是有20%的学生将苦恼憋在心里,而不采取任何排解措施,这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针对该地区初中生思想状况的几点建议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由此可见,思想道德对于一个人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上述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为提高该地区学校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一)家庭方面:注重家风培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谈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优秀家長营造优秀家庭,问题家长促成问题孩子。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个问题家长。[2](P.8)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外,还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率先垂范,给孩子以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有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本次调查对象中,来自农村的占78%,只有19%的学生在周末有帮助家人做农活的经历。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劳动,培养孩子智育之外,注重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学会感恩等品质。

    (二)学校方面: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育。在本次调查中,该校大多数学生寄宿在学校,但在遇到心理苦恼时,仅1%的学生会向老师倾诉,这从侧面反映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有研究认为,教师积极的情感模式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消极的情感模式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3](P.25)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努力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模式。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还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训练和心理咨询辅导。学校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长期并随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走进学生心里。此外,学校要在学生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重视思想品德课,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三)社会方面:营造良好环境,创新闲暇新方式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互联网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政府应加强网络制度建设与网络监管,强化法律、制度等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范性作用。另外,对于农村地区而言,政府可以整合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尝试设立少年宫、文化馆、乒乓球馆、篮球馆、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设施[4](P.40),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让初中学生节假日可以进行健康的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我国家庭教育的现 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1).

    [3]刘兴奇.教师的情感模式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 [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5.

    [4]姜永霞.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D].河北:河北大学,2010.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