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生态构建策略
【摘要】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个月的“网课”,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重要性。技术已经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过程中,知识点的选择;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实施;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评价手段的落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探索。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教学;课堂设计;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099-02
【本文著录格式】苏水彩.浅谈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生态构建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34):99-10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手脚忙乱的“十八线主播”教学经历,让众多一线教师空前一致地达成共识:是时候该真正关注教育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了!当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深度时,原来的教学手段常常显得有些无力,技术与人工智能必须介入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三个方面,对事说是做,对个人长进说是学,对他人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但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特别强调,“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挥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资源,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网络问卷调查、考试评价反馈、利用大数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已有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借助移动终端,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
然而,纵观现实,普通高中的大部分语文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还知之不多,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很熟练,当疫情来袭、需要线上教学时,不少人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在“中国知网”输入“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查询结果共1817篇文章(含期刊、报纸发表,会议交流,硕、博论文等),其中只有83篇文章与高中教学有关,占比不足5%;与高中语文教学相关的就更少了。输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查询,结果有316条,与前者一致的是其中的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是高等学校、中职学校教师,出自高中教师之手的文章非常少,高中语文教师的作品更是寥若晨星。高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应用频次之低,研究与探讨之稀少,由此可见一斑。
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普通高中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没有太大兴趣呢?毋庸置疑,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较普遍的是,有的老师对计算机的使用不太熟练,制作课件费力费时;有的老师对flash制作软件的功能不太了解,制作的课件太过呆板,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消减了老师的兴趣和热情。对这些原因,本文无意做深入的探讨,仅就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生态构建的策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主角——教师、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教、学;联系的介质——教材、教具(包括多媒体);联系的过程——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所谓“混合式”学习生态,就是在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中,适当地增加第三个主角——机,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良好的“混合式”学习生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识精品化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探究的前提在于真正的、充分的 “自主”。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究的兴趣,我们需要在知识本身下功夫,打造精品课程,“以质量求生存”。备课时从学生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出发,基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选取教学素材,大胆创新,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相联系,通过内容的剪辑、整合、拓展,赋静态的知识以新鲜的时代气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演讲情境、寓意情境、成语情境、作文情境、表演情境等。通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体悟和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走进思维的殿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可以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画面片段、康桥风光图片和课文朗诵融合在一起录制成微课《你是人间四月天——走进徐志摩》,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诗歌朗诵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立体化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具有显著的个体行为特征。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统一性和同步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创造性天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这好比包装商品,精美的包装会吸人眼球,同样,适当的呈现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但绝不可完全依赖技术手段,唯技术至上,只负责知识打包发送,而忽略了教师本身的积极参与。有的教师课堂上只是照着念课件,有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看视频,完全忽略了教师有声有色的个性讲解和点拨指导,“机”讲取代“人”讲,华而不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当前智慧课堂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其丰富性、灵活性、时效性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课内+课外,电子白板+移动终端,资源共享+分层推送,集中解决+个别辅导,传统板书+动画演示,听说读写+思辩问答,独学+群学,组内+组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层次、不同要求的系列化“套餐”,立体化覆盖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人成才。
三、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评价指标多元化,知识+能力,基础+提高,自主+合作,习惯+兴趣,等等,一切与学科有关又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智力的、非智力的因素,尽量拿来作为评价激励学生。评价对象多元化,鼓励学生、同伴、家长、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评价,教师和学生均可据此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评价过程多元化,注意搜集整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能表现出其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的各类文字或视频材料,如优秀作业、测试试卷、读书笔记、个人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文本表演活动等,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评价手段多元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制作出学生个人发展曲线图、时段对比柱状图,多元化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教材中“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设计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更促使我们要由教学走向课程,由单一走向“混搭”,今后的优秀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技术型教学专家,还应是策略型课程专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王惠丽.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浅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
[4]景岩.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1).
[5]李季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前置阅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9(1).
作者简介:苏水彩,1979年生,女,河南省禹州市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中学高級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教育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