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描写的三种境界

    何力

    鲁迅认为,要极俭省地画出人物,莫过于画眼睛。《祝福》截取祥林嫂生活的几个断片再现其悲剧一生,虽对祥林嫂肖像着墨不多,可形神逼肖,个性突出,显然得力于画眼睛的艺术。小说十多处写到主人公眼睛,每次着笔都很干净,用白描,极富张力。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变化,人物的眼睛也在变化,从死了第一个男人后“顺着眼”的顺从,到死了第二个男人和阿毛后“直着眼”的抗争,最后是“眼睛窈陷下去”的绝望,以及死前“眼珠间或一轮”的麻木,眼神的演变生动勾勒出人物的命运轨迹。分析小说中画眼睛的艺术,肖像描绘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写肖像的外部特征,二是写肖像的内部特征,即神态,三是间接写肖像。

    肖像的外部特征即肖像的视角特征,描写外貌特征是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

    人物的内心世界总是通过面部或动作表情逼真地传达出来,最富表情的自然是眼睛。读完《祝福》,祥林嫂的眼睛到底长什么模样,读者没有具体印象。全文只有眼睛“窈陷下去”及眼圈变黑等极少描写,可见其外部特征,显然也是为突显人物的内心绝望和痛苦。

    作者总是把眼神描写置于动态的情节发展中,在对话等特定语境,眼神烘托出极复杂微妙的心理。祥林嫂的悲惨际遇在灵魂掀起怎样的波澜,通过她的眼睛窥见得很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轮”反映眼珠的迟钝,而“间或”生动反映痛苦得麻木的表情。作者对祥林嫂眼睛主要用神态描写,不仅生动展现命运给她怎样残酷的打击,其顽强愚昧的性格也因此鲜活地逼于读者眼前。

    写神态虽常见,却并非肖像描写的最高境界,最富于魅力的是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指不直接写肖像外部或内部特征,也不用他人侧面烘托,而是用抽象的语言说明,却能引起读者丰富逼真的想象。

    画祥林嫂的眼睛有两个特别的字眼:一是“顺着眼”的“顺”,二是“直着眼”的“直”。“顺着眼”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眼神。“顺”是抽象的字眼,模糊的表达。“顺”到底表达什么意思?教材注释为“垂下”,“顺着眼”即垂下眼,但字典里“顺”的义项没有“垂下”或“低下”的含义。更有意思的是这里远不只“垂下”的含义,“垂下”只是把“顺”的表情特征解释出来,而且是根据语境推测的一种含义。分析语境,“顺”至少还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从小说整体分析,祥林嫂的性格有本能反抗的一面,但顺从安分是其本质特征,“顺”是顺从性格的直观外显,从“顺着”的眼神获得性格的逼真印象。二是从情节分析,祥林嫂刚死了丈夫,而且膝下无子,她又死守“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意味着终身守寡,“顺”是悲戚灰暗的生动表情,家庭无望,未来无望,孤苦伶仃,都浓缩在“顺”字里。一个“顺”字,把祥林嫂丰富的内心冲突逼真地刻画了出来。

    第二次到魯镇后,祥林嫂向人述说死了的儿子——阿毛的故事时,作者用“直着眼”写她讲故事时的表情。这个“直”也是间接写眼睛,从“直”的字面意思看,似不可理解,视线不是“直”的,难道还有“曲”的么?可从情节分析,“直”的情境内涵很丰富,至少有这样两种理解。一是死了儿子悲痛绝望的表情,仿佛让读者看到她述说时那不转移的视线,而她的眼睛根本看不到眼前的听者,完全沉浸于悲痛中,是“直愣”“呆愣”的麻木表情,表现放弃人生万念俱灰的绝望。二是人们不再理睬她时,她仍“直着眼”讲,“直”既是深刻痛苦,又是倔强的表情,纵然没有人再听她的故事,她也要讲给自己听,似乎表达着对炎凉人情的不屈抗争。

    由此看来,间接写肖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神态不作定型的描写,而是用模糊抽象的说明;二是模糊的语言并非给读者模糊的印象,而是引起读者丰富逼真的联想和想象,达到如睹其人的效果。作者不是一定要用这种手法写肖像,而是因为在特定冲突中,人物情感复杂微妙,表情难以把握,不得不用抽象的含蓄笔法,可并不影响艺术效果,反而为读者创设自由想象的天地,表情不仅生动而且内涵丰富。

    在学生作文实践中,只要指导得法,间接写肖像并非不可能。首先,必须把人物置于尖锐冲突,使人物表情十分复杂,甚至很矛盾,难以直接写表情。然后,创设具体情境,调动学生想象,琢磨人物表情,间接写肖像。模仿鲁迅的写法,用动词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复杂的表情。比如,写蛮横者理屈词穷时强词夺理,用“横着眼”。“横”字的表情内涵就很丰富,既是蛮横性格的生动外现,又给人逼真丰富的想象,从视角看是斜着眼,从表情看既有强横又愤怒等意味。由此拓展,傲慢者“别”着眼,谦虚者“埋”着眼,无聊者“空”着眼,堕落者“虚”着眼,顽强者“定”着眼,等等。此外,我也指导学生学习写眼睛的手法,即揭示眼神的内涵,用“他的眼睛仿佛在说……”的格式,令人想象眼睛丰富的表情。比如,听朋友解释误会,他注视朋友,仿佛在说“用得着解释吗”,令人联想到眼睛的坦荡、释然等丰富表情。更亲切的情景:孩子违纪被老师叫去,恐惧地觑老师,陡然镇定,发现老师脉脉瞧着自己,仿佛在说,“你用不着害怕,我只是为你遗憾而已”。令人想象到老师眼神里亲切和蔼略带严肃充满希望和爱等表情。

    自然也可创设情境间接写面部表情。比如,写无赖借了人家的钱,人家找他索还,他倒显出“债权人的模样”。这“债权人的模样”就引起逼真丰富的想象,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更有意思的情境:孩子严重违纪,面对老师的震怒,左冲右突却没有逃路,正要习惯地冲向逆反的方向,可瞧见老师的脸色不仅没有发作,反而深深震撼;老师的表情仿佛在说,“我是怎样为你痛心啊!”就这么简单的说明,让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生气、疼爱等丰富复杂的表情,又含着执着的期望和鞭策等,甚至有富于智慧的表演。

    对于间接的肖像描写,如果阅读能培养想象力,仿写就更能激发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