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想象之花收获思维之果
韦丽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与培养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在一以贯之地发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能力的同时,将在学生“语言提升”和“思维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语文思维的教学刻不容缓,而作文教学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问题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以2017年全国卷Ⅰ的高考作文题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笔者有幸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的作文中存在几大思维问题:一是审题方面,有不少考生根本没有想好要跟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哪一方面,所以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或者是选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这就说明他们在审题方面没有构思,没有自己的思维。二是在选关键词方面也暴露出学生的不少思维问题,他们能把毫无关联的两个或者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介绍,比如共享单车、美丽乡村、长城等,这就说明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够严谨。三是看问题比较片面,没有辩证思维能力,比如有考生写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夸大了问題。这些问题都说明考生思维不够开阔,角度单一、肤浅,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有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再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还经常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看出人家所未曾看到的,思人家所未曾想到的,写人家所未曾写到的,大胆同中求异,旧中求新。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新颖、奇特、不落俗套,也就避免了作文的雷同与肤浅。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第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画一幅图画让学生观察、作文,写出设置情境的段落。先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再是东拉西扯,感情贫乏的了。例如,有一次我在黑板简单画了两个鱼缸,让学生想象如果鱼缸里都有一条鱼,会是怎样的状态?学生很快就有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认为那两条鱼有可能默默看对方,羡慕对方的生活;也有学生认为它们各自沉思,考虑如何回到大江大海,找到能施展自己魅力的海域;也有学生认为这两条鱼很满意自己的生活,每天有中意的美食,有欣赏自己的主人……
第二,注重观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观察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学校的“地理园”“植物园”,乃至校园的花草和商店都可以是学生观察的地方,观察后再写作,这样学生“胸有成竹”,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形象生动。我在上完史铁生的《合欢树》之后,叫学生观察校园的树木,并仿《合欢树》写一篇小短文,学生经过观察之后描写的树的姿态也能为他们的主题服务了,他们笔下的树也有了感情。
第三,重视教材,利用源头活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品佳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人物描写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继阅读之后巩固扩展学习成果,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再加工,所以更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因而,我引导学生用好课本的例子,教会他们积累课文中的事例。我在教《登高》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很辽远,而且远处还传来了阵阵凄厉的猿声。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第四,关注身边事,胸怀祖国情,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祖国的变化,民族发展的前途。如,从报刊、广播、电视上了解生活,并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统一的方法看待问题。如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高铁上“让座事件”“吃方便面事件”,让学生从事件双方当事人去分析,也可以从当前人们的普遍心态方面去分析。让他们全面地看待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思维得到发展,语文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各学科都要利用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作为语文教师,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训练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等方面展开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者通联:广东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