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本”视角下的一次微课程实践
方莉华
课程作为促进儿童成长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学前教育关注的焦点。在此,从“以儿童为本”的视角出发,对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以微课程《像狼一样嚎叫》的建构过程为例,对课程实施的途径、价值进行了思考,提出只有尊重幼儿选择、追随幼儿兴趣、遵循幼儿特点,才能实现幼儿与课程的融合,从而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现状剖析
一是整齐划一,忽略了幼儿的存在。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为了使课程得到有效乃至高效的实施,很多教师在实践中一直沿用“民主集中制”,即先通过集体讨论后确定主题方案,再分头制定子方案,然后集体审议子方案,最后分班级实施子方案。纵观整个过程,整齐划一,但从中却看不见幼儿的影子。
二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主题课程是由若干个活动组合而成的。因为能力和精力有限,常常是方案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修改还未开始,活动就已按预期设计展开了。这将幼儿阻隔在方案之外,使课程成了照本宣科的载体。
三是舍本求末,漠视生活。在网络化的今天,为了取得更大的成效,教师们常采用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即采用“资源开发—网上查寻,主题网络—电脑生成,活动方案—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这使幼儿当下的生活淡出了整个教育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回顾办园理念,笔者脑中又闪现出“自主发展”四个字。可见,作为幼儿教师,最大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引领幼儿,并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课程当以幼儿为本,重视幼儿参与,关注幼儿体验,促进幼儿成长。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引领下,师幼开启了一次微课程实践之旅。
二、课程建构
一是自由借阅,追随自主阅读之趣。开学之初,教师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幼儿园提供、幼儿自带等方式,在班级阅读区投放了大量图书供幼儿们借阅。一个月后,教师对借阅情况进行了统计,列出了最受欢迎的图书排行榜。其中,《像狼一样嚎叫》位居榜首。为了追随并支持幼儿的兴趣,首轮重点阅读书目也随即确定。
二是推荐讲述,开启课程生发之门。教师在班级“好书推荐”栏目隆重推出了《像狼一样嚎叫》。除了让已借阅的幼儿和家长一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撰写该书的推荐理由外,还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现场推薦。有的幼儿以“我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为话题展开介绍,如:“这本书的名字非常特别,我想知道莫卡为什么要像狼一样嚎叫。”还有的幼儿以“我最喜欢的一页”为讲述方式与大家一起分享,如:“莫卡一个人对着月亮在山顶嚎叫,好美啊!可是,他也有点孤独。”随着讲述的不断深入,幼儿们的困惑也随之而来:为什么米雪儿那么爱莫卡,莫卡还要离开她?此时教师敏锐地觉察到,幼儿已由短暂、表面的阅读向持久、深层的阅读发展。随着问题越聚越多,教师就需要介入了。值得注意的是,要使幼儿真正理解文本,应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让师幼、幼儿之间全方位互动起来。
三是分享交流,推动探索发现之旅。在尊重幼儿阅读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幼儿进行了集中分享和交流。活动中,笔者借助“问题卡”和“分享卡”适时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幼儿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精彩纷呈。如有个幼儿对莫卡上山的画面提出质疑:画面上莫卡的脚都离开了地面,好像飞起来了,可狗是不会飞的。经过仔细观察,大家确定画面上莫卡的脚的确离开了地面,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其中有一个幼儿说:“莫卡只是像飞,并不是真的在飞。”笔者立刻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指着莫卡身后的弧线说:“这些弧线都是从地面开始的,说明莫卡刚刚还在地面上。”另一个幼儿还做了补充:“这些弧线还表示莫卡跳得高、跑得快,像飞起来了一样。”笔者继续引导:“莫卡为什么要像飞一样奔跑?”幼儿们纷纷表示:因为莫卡很想快点获得自由。由此,幼儿们体会到了莫卡获得自由时的激动之情。幼儿们基于分享与交流,不但加快了探索发现的进程,还习得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关注细小的地方、前后连起来看等。这些发现和获得来得那么自然,真正体现了“以儿童为本”。
四是多元创编,体验心灵交汇之乐。在与幼儿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幼儿对莫卡因不安于现状、向往自由自在而出走做狼的情节特别感兴趣。某一天,小泽(化名)对着小米(化名)正在看的有关猴子的书在画画,还神秘地告诉笔者:我猜小米一定想做猴子,所以帮她画了一个“像猴子一样乱窜”的故事。笔者灵光一闪:大班幼儿的独立意识已经开始萌芽,莫卡的经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何不通过创编让幼儿再作一次心灵的交汇呢?游戏评价时,笔者请小泽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果然,他的做法引起了同伴极大的兴趣,大家纷纷表示也要创编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样××”的故事。于是,各种奇思妙想纷纷出炉:“像鸟一样飞翔”“像孔雀一样美丽”……幼儿们急切地想把设想付诸行动。于是,在充分欣赏和感受绘本的表现方式之后,在楼道里、走廊上、大厅里,都有幼儿在那里或绘制、或讲述、或表演,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愿望、故事轮番上演。
不经意间,师幼们一起进行的课程实践在且行且思中从自发走向了自为。这次实践在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儿童观的同时,也使幼儿得到了发展。
三、价值追求
一是彰显主体——我的活动我做主。本次课程实践体现了教师视角的转变——明确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平衡。教学中,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指引着课程实践的方向,推动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在实践中体验着自我成长的快乐。
二是立足丰富——造就个性儿童。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像狼一样嚎叫》的课堂实践,每一个幼儿都得到了尽情的展示。他们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探索途径、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此多的不同,造就着更具个性的儿童。
三是促进成长——发展才是硬道理。幼儿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在“以儿童为本”的视阈下,幼儿不仅获得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同伴互动等能力的发展,还收获了快乐和自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幼儿们会带着主动发展的意识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在“以儿童为本”视角的指引下,教师虽然有了以上的行与思、得与成,但在课程实施方面还需不断践行、反思与重建。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