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着力点 精彩大课堂

    何冰艳

    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设计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师的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教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因此,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精准定位学习重心和知识能力目标,设法找准课堂的着力点,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一、抓文体,定方向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教师在寻找课堂着力点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小说、戏剧各有特色,教师要根据文体特征来进行学习目标设计。

    例如,在讲解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时,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为文艺评论和随笔,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这类文体的特点:或讲解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往往能够起到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的教育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锻炼辩证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然后,教师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论证思路,可以根据课文找论点、看论据、学论证。二是由于文艺评论、随笔等漫谈性质的文章大多知识面广、学术性强,审美性较为突出,因而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增强自身的文艺评论能力。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而言,对课文的逻辑梳理能力和鉴赏能力就是课堂学习重点。《咬文嚼字》在论点的呈现、论据的选择以及论证方法等方面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够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因此课堂的着力点就可以确定为“从《咬文嚼字》看议论文写作”。《咬文嚼字》可供学习的要素有:论点方面,可开门见山亮论点,也可由引子引出论点,并在结尾处再次印证论点和升华主题;论点要简明扼要,字句要表意清晰并富有韵味;拟设分论点要做到在并列中呈现递进思维。论据方面,论据类型要多元,话剧、散文、小说、诗歌的例证可以随手拈来,事例详略安排得当。选取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老例子也可以谈出新见解。论据的分析论证要紧扣中心论点。论证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灵活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表现手法为文章增辉添彩。

    二、捕主线,定基调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很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面面俱到,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自然也不会有真正的收获。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突出主问题,让主问题带着学生去思考,让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需要注重的是,一节课仅有45分钟,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较为合理,学生的活动和讨论时间会比较充分。

    例如,在讲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时,笔者将课堂内容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教学主问题设计为“樊笼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诗人形象对比,要求学生在对比中深入解读诗人的心灵世界。学生通过寻找意象并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可以体会诗人的精神世界,发现从“樊笼”到“自然”,从冲突到和谐,诗人的“归”实际上是寻找丢失的自我。诗人走过了漫长的人生旅途,终于回到了灵魂的家园,最终找回了朴拙本真的自己,这便是诗人历经13年获得的顿悟,也是最深刻的反省与超脱。

    第二個课时的教学主问题设计为群诗阅读,即选择陶渊明的作品中四首含有“鸟”这一意象的经典诗歌,要求学生以“由象观心,以诗读人”的方式来品析《归园田居》(其一)、《杂诗》(其五)、《饮酒》(其四)、《饮酒》(其五),从羁笼之鸟、高飞之鸟、失群之鸟、群飞之鸟的意向与象征意义来解读陶渊明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追求。笔者通过这种方式来组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主问题由浅入深,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诗人和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融现实,定格局

    语文学科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是漫长的,因而部分同学难以把语文和现实生活很好地对接。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相通。从这种意义上讲,语文课堂的着力点可以放在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对接上,让语文课程能够很好地结合现实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例如,《人间词话》有这样一则论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即作家该有的基本素养——既要重视外物,深入到生活中,细致观察体验,掌握丰富的创作素材;又要超脱外物,从生活中跳出来,把握生活本质。这段文字蕴含的思想,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意义。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对待课堂上的每个知识点,既要求学生深入研究每一个知识点,又应该进行概括总结;对待别人的经验,既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又需形成个人的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既应该遵循规律和经验,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条。这种贴近现实的课堂着力点才能培养学生的人生大格局和大视野。

    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站在一定高度解读文本,发现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内容、手法、语言、结构、主题……这些都是可以探究的内容,但哪一点最值得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就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眼光。我们要善于发现最新颖、最耀眼、最值得探讨的那颗珍珠,这种发现闪光点的能力正是教师文学素养、鉴赏水平、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师发现并研究具有深度、高度和广度的教学素材,再把它升级成核心问题,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根课堂,以问导学,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推动师生共同探究课堂内涵,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