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胡荷芬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学习语文的过程,需要不断内化,积累语言材料并进行实践运用。本文将从阅读方面谈谈语言文字的积累。
【关键词】
积累 ? 运用 ? 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积累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本层次。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写的。连接口头和书面语言被称为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语文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丁佩忠先生曾说:“语言是一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一种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这个工具,你不用它,只要使用它,就有必要给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受。”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要在走更远的语文之路,首先要在低年级打好字词基础,开始进行字词积累和初步学会文字运用。那么低年级的孩子该如何进行词语积累和运用呢?
一、课本中的积累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词语积累必须在课堂上从课本入手,并在日常中不断重现。
1.画一画:借助图画积累汉字
每次上完新课,我都会让孩子们积累好词,然后给好词配上与相应的图画,比如 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里,课后有好几个好词:宽宽的公路、弯弯的小路、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学生就会在一张字卡上写下这些好词,然后画上小路、天山、公路,雪莲、天安门等,并涂上与之相符的颜色,做得好的贴在“我的词海”展示栏进行展示。这样的积累方式学生非常喜欢。这样做学生理解了词语,也记忆了词语,还激发了学生积累汉字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2.理一理:归类积累运用
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安排了8个单元,每单元安排3-4篇课文,每单元一个主题。在单元复习时,学生们会把这板块的此卡带到教室,老师进行指导归类,理解运用。如第二单元以关爱为主题,通过做词语卡片,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描写关爱的好词好句,我便让学生以关爱为主题写话,用上词语卡片里的好词,也来赞美身边的人和事,似无形却是有意把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学生这样写:“生活中看似平平常常的东西,原来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 “在蒙蒙的细雨中,留下了我的小脚窝。”
3.写一写:每日写一句话
加强说话、写话训练是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语言,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的途径,而且能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想写什么就怎么写的,那老师就让他们能写多少写多少,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读学生写得话时我们会发现除了真实性,还有更多的趣味性。如“妈妈要生小弟弟了。邻居都说妈妈有了弟弟后会不爱我了,但是我不信。”“我家的小仓鼠在我给它买的运动场上玩得很高兴,多么希望我也能变小钻进去和它一起玩。” 看似每天只有一句话的心情记录,实际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知不觉中还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素材。
二、课外阅读中的积累与运用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做课外读书笔记
低年级每周有一节绘本课,让每个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早上读,绘本课读,晚上读。边读边划出你认为作者写得好的词和句。再选两个好词模仿着写写句子;配上可爱的插图更好。学生越做越熟练,越读越有兴趣,阅读成为他们一天中最为快乐的事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积累下去相信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2.剪一剪,记一记,积累生活中的好词佳句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为了培养孩子们做个有心人,我让孩子们看电视时留意广告词,把你觉得有意思的广告语记录下来;让学生把看到报纸杂志里好的词句剪下来,贴在读书笔记里;让学生去玩的时候留意一下有趣的广告标语也收集起来。平时从身边的话中記录一些好词。班队课时让孩子们一起分享。学生们很感兴趣,尤其是少儿电视台中的广告词,学生们能够倒背如流。
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提升?就得靠语言文字运用的加强。而这些,必须从低段抓起,从培养习惯做起,从小养成积累字词的好习惯,养成看课外书的好习惯,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多样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苦功夫,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瑛.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J】.陕西教育,2004(10)
【2】王尚文.新课程的当务之急【J】.语文建设,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