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主题影片的多重光芒

    刘雪松

    

    如同英国人喜欢以英国女王及皇室成员为题材、法国人喜欢以拿破仑为题材一样,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对毛泽东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满怀着永恒的敬意与怀念。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品貌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感召力,中国人从小学时期就开始“认识”毛泽东,他们眼望墙上悬挂的毛主席像、朗诵课本里的毛泽东诗词,成年后还可以从许多书籍、许多教育场所、许多影视作品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毛泽东,所以毛泽东对中国人的影响无法替代。因此,有关毛泽东的电影创作一直是中国影视界最热衷的主题,中国每年都有多部与毛泽东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特别是2013年前后,恰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划时代贡献,弘扬老一代革命家的开拓精神,拍摄毛泽东主题的电影既符合观众的需求,更有政治意义和很好的观众市场。

    于是,一代代的电影工作者满怀着对伟人毛泽东的敬意,精心制作了各种艺术样式的毛泽东主题影片,以不同的艺术版本和多角度的选材,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观众介绍这位影响了整个人类的伟人的生平伟迹,在这种语境中,毛泽东主题的影片就成了一种值得探讨的艺术文本。

    一、 故事片中的毛泽东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正是因为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才有了毛泽东主题影片的宏大与丰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主要人物的故事片风起云涌,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毛泽东的故事》(1992)、《毛泽东与斯诺》(1999)、《毛泽东在1925》(2001)、《毛泽东去安源》(2003)、《毛泽东与军规》(2008)、《毛泽东和他的卫士》(2008)、《毛泽东在上海1924》(2014)等。这些故事片以不同的主題元素、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展现这位伟人的精神风貌和私人情怀,使出现在银幕上的毛泽东既有艺术的美感,也有真实的史感。

    《毛泽东的故事》(1992)是早年毛泽东主题影片的代表作,影片采用了倒叙手法,从晚年毛泽东的回忆开始写起,以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毛泽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片段为选材角度,描绘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从抗战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各时期的光辉历程。与以往表现历史人物的影片不同的是,导演并没有从大型的历史关头去展现领袖风采,而是选择了毛泽东的情感波动和生动细节作为主要情节,从陕北东渡黄河解放全中国到重返韶山、从痛失爱子毛岸英至国庆大阅兵、从平常的吃饭穿衣和幽默睿智的言谈举止,以及与普通民众接触时的随和质朴,一个充满魅力又儿女情长、一个可亲可近又与民众血肉相连的伟大领袖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影片在将毛泽东主题故事开掘出新的领域,对展示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有了创新型的设计。

    影片《毛泽东与斯诺》(1999)将视角转换至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之间的友谊上, 该片以1936年至1972年毛泽东与斯诺长达36载的真挚友谊为主题,以历史回顾与现实回忆交织的“双线”展开叙事:一条主线辉映着两个伟人之间友谊的发展过程,一条辅线关照斯诺的晚年生活,充分展现出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战争形势下和东西方尖锐对立的冷战期间,两位中西方重要人士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如诗如画地描绘出毛泽东与斯诺不同寻常的交往与友谊。影片中既有毛泽东的君子儒雅风范,也有西方记者斯诺尊重友谊追求真理的个性描述。该片最大的特征就是突破了毛泽东形象的高大定势,在一些细节上深入挖掘:如毛主席为飞马探望红军伤员、送给斯诺4块银元、斯诺临终前注视着主席戴过的八角帽等小事,最能激起感情波澜,也折射出新中国外交的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所以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的埃德加·斯诺研讨会上,《毛泽东与斯诺》影片受到了与会美国代表的关注,专家评论说,该片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与斯诺两人的友谊,也没有回避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东西方文化与观念的碰撞。这说明即使是在海外,毛泽东主题的影片仍有很好的观众群体。

    影片《毛泽东与齐白石》(2013)从独特的角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领导人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毛泽东和齐白石之间充满人文精神的友谊。虽然这两位湖湘巨子一生只见过一面,却留下了令人炫目的情感火花。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势力撤出北平之前,即对文艺界人士采取了攻心政策,此时,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北平文艺界人士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共双方为争取文艺界人士展开了一场无声的战争。齐白石正是国共双方争取的重点对象之一,就在齐白石惊恐不定之时,徐悲鸿给他捎来了中共和毛泽东的慰问,北平解放后,艾青受毛泽东委派上门拜访齐白石。当毛泽东得知齐白石的住所破旧不堪,立即安排有关部门进行修缮,齐白石深受感动。1949年10月1日,齐白石应邀出席开国大典,自此,齐白石的画风也别开新境,象征着和平友谊的和平鸽在他的笔下应运而生,而毛泽东的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伟人风范,也熠熠生辉地展现于银幕。

    二、 纪录片中的毛泽东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力与个性。与原创故事片相比,纪录片中因有大量的历史镜头,用黑白两色的历史影像直接向后人展现了人物生存年代的特征和生存状态,纪录下大量的重要历史场景与生动的生活细节,所以具有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毛泽东主题的纪录片里,毛泽东本人的历史影像、故居旧址、遗作遗物、成长环境、考察过程等,都成了展现这位伟人的政治立场、生平往事、思想情感与高风亮节的有力见证。大量的黑白影像资料在现代科技手段的配合下焕发出惊人的光彩,一段段真实的记忆就此唤醒,一件件平常的物件精彩万分。12集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独具匠心地选取毛泽东具有代表性的遗物为话题,呈现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的生活细节。如一双补了又补、也几次险些被当成垃圾丢掉的旧拖鞋,一件有着73件补丁的白睡袍,体现着毛泽东从乡村的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节俭习惯与一贯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隐寓着毛泽东的坚信内心修养胜于外表装饰的理念。一张张英语单词卡片,见证着毛泽东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发奋自强。当新中国面对着一系列国际问题时,英语成了打开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也是洗清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屈辱的有力手段。当掌握外语具有强烈的时事政治功能时,毛泽东便自觉地把英语当成了改变世界的工具,他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去学习外语,甚至在飞机上也要抓紧时间背英语单词。一张奇特的小饭桌表现着毛泽东不改家乡口味的饮食习惯,还有他奇怪的“擂鼓”式健身法。《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带着领袖的体温和手痕,带着领袖的平凡与伟大,展现出毛泽东在革命活动、建国治国过程中的所有过的情感波澜、思维方式、日常习惯等,看着这些真实的物品,毛泽东似乎近在身边,成了观众亲近的朋友。

    由中共湖北省委与东湖宾馆联合出品的《东湖梅岭的毛泽东》,以毛主席在武汉的日子为讲述原点,讲述了毛泽东与三峡、武汉钢铁厂、长江大桥的系列故事,并回忆了毛泽东与武汉的情缘。纪录片采访了上百位与毛泽东接触过的工作人员,有大量的老武汉的珍贵镜头,还有毛泽东与武汉交往的旧址旧物。毛泽东以新中国的缔造者的宽阔胸怀,设计着长江的未来,设计着新中国的未来。在一幅幅珍贵的镜头下,导演用“客觀、平实、温暖”的风格描绘了一个“接地气”的毛泽东形象,而且融真实性、纪实性、故事性于一体,以最细节生动的刻画使观众对毛泽东在武汉的生活有所了解,所以具有强烈的文献价值和教育意义。

    三、 动画片中的毛泽东

    现代的动画片制作者认为:如今的动画片早已成为网络时代最容易被人接受的艺术形式,动画片构图活泼、色彩鲜艳,接受门槛低,可以穿越时空、有效整合多样化的历史与现实资源,是最具接受度的现代艺术。所以动画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形式,更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人文表达。随着电脑制作动画技术的普及,动画技术正在不断地渗透到公众的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公众吸收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年纪小、识字少,自觉阅读纸质文本能力差的低年龄儿童来说,动画片更是他们接受知识与进行艺术娱乐的重要文本。基于这种考虑,动画片《四渡赤水》是党史专家与影视专家对低龄儿童进行党史教育的集体创意,是一部面向青少年及中小学生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历史纪实动画片。为了让儿童能够感悟这段历史,了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领袖与先烈们的风采,制作者在亲自到贵州遵义等地采风,深入挖掘历史细节的前提下,用全新视角和精致的动画描绘了这段历史。动画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毛泽东的动画形象,卡通版的毛泽东身着灰色的旧军装,跃马扬鞭,特别是毛泽东挺立于高山之巅诵读诗句的画面,这位青年领袖英姿勃勃,充分展现了“红军之勇、用兵之神、精神之伟”的主题,这段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也借助于精彩的动画画面,自然而鲜明地渗透入儿童的心田。动画片《四渡赤水》开创了用动画纪实方式再现党史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先例,是向少年儿童进行党史宣教方式的开拓性创新。

    动画片《少年毛泽东》(2015)讲述了韶山冲里一个叫石三伢子(毛泽东乳名)的成长过程。动画片中的毛泽东被塑造成一个中国传统年画上的胖娃娃,他留着粗长辫子,穿着简洁的蓝布衫,无拘无束地与小伙伴们在乡村的草地上游戏,观看家乡的皮影戏,一起抓野牛、斗母鸡、战蝗灾,经历了一系列朴素的农家传奇。动画片里石三伢子能文能武,敢为人先,他站在房房梁上应对小诸葛的问题时机智非凡,他即兴作诗时文采飞扬,他爬上大树眺望远方时心存高远,他在蝗灾之年能为乡亲们请命。再加上属于孩子特有的小顽皮行为,影片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性格丰富、却又十分可信的少年毛泽东形象,展现出一代伟人不平凡的成长之路。同时,动画片《少年毛泽东》的中所运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风格,色彩鲜艳,风光秀丽,造型生动,犹如同一股清流,在当今西方的魔幻、科幻、玄幻等动画片充斥的现实中,让观众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1]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要讲好中国的历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里所浸润着的和谐发展理念,这是中国文化的担当。因此,从“战略传播学”和“文化叙事学”的交叉视角之下来看,进一步挖掘毛泽东的精神,用各种文本去讲述毛泽东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融通渠道与对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史学理论的发展和中国影视技术的提高,会有更多、更好有关毛泽东主题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出现,由此,毛泽东思想更能在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的国际文化认同、形成具有舆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发展话语权、引领人类发展的宏伟前景上,产生出无法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