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让数感教学更有效

    罗会

    摘 要:“数感”的教育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数学化思考。然而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对“数感”认识不足,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数感”的培养。本研究主要从调查小学“数感”培养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数感;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59-001

    2001年7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同时,在三个学段中分别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一词首次作为九个核心词汇之一明确进入我国数学课程,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的一个全新的重要内容。

    一、“数感”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让学生立足于实际生活去思考,而不是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某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数数之后,看到袋子里的苹果,他能自然地去数数袋子里有几个苹果,并且能够比较两个袋子里苹果数量的多少。该学生在无意中利用自己的“数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其个人数学素养形成的关键。

    2.有利于小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数感”是一个有关数量、数字、运算及其关系的整体的概念,这些概念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被灵活的运用。如“今天好冷啊,有零下9度呢。”“你们家房子这么大,有100多平方米吧。”等。把数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数感,例如:“妈妈想买一辆自行车要399元,要几张一百元呢?”399是300和400之间,3张一百元是不够的,所以要4张一百元。

    二、“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1.教学“功利化”。新课标虽然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维目标,学生参加考试的内容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直接导致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反复讲题和反复做题虽然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缺乏背后的数学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密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喜欢照搬书上例题不做拓展和补充,比如在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单元时,编者意图是将乘法分配律和相遇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但是在生活中不仅有相遇问题,还有追击问题。

    三、影响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因素

    1.部分教师培养学生“数感”的认识不足。笔者所在学校的老师对“数感”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大部分教师只是在集中培训的时候了解过“数感”,仅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有老师强调说,自己也认识到“数感”的重要性,但是要把这个内容融入课堂中去,感觉有点无从下手。

    2.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单一。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分数来量化,但是“数感”这个概念不好量化,只能做一些简单测试来判断“数感”的高低,这些都阻碍了对“数感”的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深入分析。

    3.教材没有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与代数部分就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素材和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相关运算。实际情况中很多老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潜在价值,更不要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1.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感”不是通过教师的简单传授就可以得到培养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尽可能多的找到我们身边可以培养“数感”的教学资源,一步一步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实际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体验生活。例如:到操场上去跑一跑、走一走、量一量和测一测,让学生感受1米和10米,50米,100米和1千米的距离和时间。去超市看一看、估一估、称一称各种蔬菜的重量,感受50克、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具体重量。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的喜爱,把课堂“搬出”教室,到生活中去学习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课程标准》中对“数感”的主要表现提到: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比如: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是4455元,妈妈一个月的工资是3688元,每个月家里的日常开支是3165元,那么,一年家里大约可以结余多少钱?学生可以通过估算,每个月的开支和妈妈的收入相比,还可以结余大约500元,这样,加上爸爸的收入,一个月就可以结余近5000元,一年有12个月,再乘以12即可,这样最后得出结果一年大约有60000结余。当然,答案不唯一,只要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即可,做出的解释合理即行。

    3.在综合运用中丰富。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在运用過程中“数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比如:光明小学要去春游,全校有589个学生和53个老师,每辆校车可以有50个座位,至少要几辆校车?学生通过计算(589+53)÷50=12……42,体会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12和余数42表示什么意思,得出至少要13辆车。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认为一辆校车坐50个人,老师有53人,坐一辆车还多三个,学生有589人,加上3个老师,还比600少一点,600人要12辆车,所以一共要13辆车。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时候,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对运算结果的解释,并且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素材的价值,让学生感受数的含义、大小、概念等。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都要意识到“数感”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数感”。此外,还需建立有效的“数感”培养的评价机制,激励小学数学教师将“数感”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