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诗歌大门 走向深度学习
黄志娟
[摘 要]现代诗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一个现代诗歌单元,这是教材的一个创新点。在教学中,如何将单篇的诗歌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对比导读是一种好的方法。在对比导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自由、情感的真挚、风格的独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习不断走向深入,而且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对比导读;深度学习;诗歌教学;单元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06-02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四首现代诗,这是整个小学阶段唯一的以现代诗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走向深度学习呢?
对比导读,有利于学生的审美体验走向深入。本单元编排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首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深度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自由、领悟诗歌情感的真挚、感受诗歌风格的独特。
一、对比导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自由
中国的现代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不受旧体诗格律形式的束缚,押韵自由。长短的句式使诗歌节奏明快,丰富的想象让语言富有独特的美感。本单元教学要从押韵、节奏、语言三个方面来了解诗歌表达自由的特点。
(一)体会押韵的自由
诗,是一种韵文。现代诗和古体诗都富有韵味,但又有所不同。这样的异同比较离不开反复诵读。《短诗三首》课后练习第一题就明确指出“体会诗歌的韵味”。反复朗读三首短诗,就会发现《繁星(一三一)》中有三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有共同的韵母“ang”,即“光”“香”“响”,这是现代诗和古体诗的相同点——押韵。再次诵读对比,就会发现其他两首小诗并没有这样的现象。此时,学生在心里就会产生疑问:“現代诗的押韵到底有什么特点?和古体诗相比,有何不同?”
教师再引导学生朗读本单元的其他诗歌,感受到艾青的《绿》整篇都不押韵,《白桦》却以句末“桦”“花”“洒”等字入韵,《在天晴了的时候》全诗押“ou”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诵读已学过的古体诗。如,杜甫的《绝句》让人感受到古体诗平仄相对、押韵和谐的特点。通过对比,学生明白现代诗可以是句与句之间押韵,或隔行进行押韵,甚至可以全篇不押韵,从而理解现代诗表达的自由、不受拘束的特点。
(二)体会节奏的随性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这是本单元“日积月累”中编选的朱光潜的名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现代诗节奏的美感。
现代诗节奏的随性最鲜明地体现在句式的长短不一、自由变换上。在对比诵读中,学生发现《短诗三首》中每首诗的诗句都很短。如,“这些事——”“大海啊!”“母亲啊!”简短的三个字就独立成行;“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等以一个短语成行;有些甚至把一个完整的长句拆开进行分行,如“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分成“哪一次我的思潮里”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两行。这样的有意安排,其实是诗人创作时内心世界起伏的体现,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无论是句式的长短还是行数的安排,现代诗富有节奏的变化就是诗歌所表现的语气的抑扬、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在朗读中,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这种节奏的随性之美。
(三)体会语言的独特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语句一般都比较短小。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指出诗歌的语言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丰富的想象。如,将“阳光是绿的”与“阳光是红的”这两句话进行比较,学生一下子就会发现前一句是诗意的语言,后一句则是我们平常的表达。诗歌语言的新奇之处常与诗人当时的独特感受相一致。本单元这样诗意的语言很多,如“寂静是朦胧的”“小草炫耀着新绿”等。这种语言带给读者的是一种陌生的感觉。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通过独特的文字感受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艾青说“阳光是绿的”,那是因为在作者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绿的,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都是绿的。诗人叶赛宁用“寂静”修饰“朦胧”,那是通过感觉赋予白桦以高洁之美。小草能“炫耀新绿”,那是诗人戴望舒丰富的想象激发了诗性,用拟人的手法让雨后天晴的事物充满生机。对比导读中,抓住独特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新奇。
二、对比导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情感的真挚
(一)抓住不同的标点符号,体察情感
郭沫若曾说:“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同样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察作者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除了关注字词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有意义的标点符号。
本单元的几首现代诗,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意境,传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繁星(七一)》中“这些事——”的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暗含着诗人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繁星(一三一)》中三个连续的“?” 表示反问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对大海的挚爱之情。《绿》一文中有三个省略号,但内涵值得细细洞察。第一处“到处是绿的……”这里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哪些地方会是绿的;第二处“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是让学生想象绿的丰富;第三处“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里可让学生想象大自然中有哪些飘动的绿,如河边的垂柳、田野中的小草、山间的竹林等。如果说第一处想象的是静态的绿,那么第三处则是动态的绿。它们都是诗人对绿的感觉,对美好大自然和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借助不同的关键词句,理解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读到的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把诗人的感觉转换成自己的感受。
本单元在课后练习题中安排了借助关键词句来想象画面的练习。如,《短诗三首》练习第二题:“‘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想象母亲或其他亲人怎样给自己念儿歌、唱童谣、讲故事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三)根据不同的意象载体,体验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内在核心。深入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除了借助标点符号、关键词句外,还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进行体验,因为意象总是通过一定的事物来承载的。
《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都是对母爱的赞美,但它们凭借的意象是不相同的。《繁星(七一)》借“明月”“藤萝”“母亲的膝上”来营造母爱的温馨。《繁星(一五九)》则借用“风雨”“鸟儿躲到它的巢里”“躲到你的怀里”来抒发母爱之情。当“天上的风雨”来临时,巢便成了鸟儿的避难所,这象征着孩子身体的安全;当“心中的风雨”来临时,母亲的怀抱给了孩子心灵的抚慰,这是温馨的精神家园。从自然界的居所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世界,这是诗人情感由客观走向主观、由现象步入意义的过程,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传递。
三、对比导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风格的独特
(一)领略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
风格就是人格。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他的精神个性是紧密相连的。在欣赏本单元的诗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几位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经历。这有助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体会诗歌独特的风格。
本单元四首现代诗选自中外不同作家的作品,它们虽以母亲和自然为主题,但创作风格各不相同。冰心的三首短诗选自《繁星》。因为冰心崇尚“爱的哲学”,喜欢记下平时的自由随感,加上当时正流行小诗,所以她的第一部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的诗集《繁星》便应运而生。诗集中对母爱的歌颂占了很大的比重。
《绿》《白桦》同时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诗歌的风格有所不同。《绿》创作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作者期待新生事物能推动社会变革,于是借用丰富变幻、富有生机的绿来表现祖国蓬勃发展的态势。文中没有具体描写大自然绿的事物,“绿”只是诗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而《白桦》是苏联诗人叶赛宁创作的。诗歌之所以用白桦为意象来表达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是因为白桦是苏联的国树,是家乡、国家、民族的象征。
(二)领略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作者传达思想和描绘表象的唯一工具,不同的文体决定语言风格的不同。《绿》的课后通过“阅读链接”补充了宗璞《西湖漫笔》一文的片段,旨在让学生比较艾青笔下的“绿”和宗璞笔下的“绿”有何异同。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是都描写了绿的丰富、绿的广泛,都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是《绿》是现代诗,主要写意,给人以迷幻、新奇的感觉;《西湖漫笔》则是一篇游记散文,主要写实,具体描写作者一路游览西湖所看到的实景。
现代诗的语言风格还体现在它没有严密的逻辑性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这与一般的散文有很大的区别。
用对比导读的方式开展现代诗歌的单元整体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十分有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發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