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发展
田瑞苗 李伟杰
【摘? ? 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
经典诗词一直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着眼于民族文化的群众基础,立足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示中华优秀古诗词的文化魅力,让观众在参与互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感受古人的情怀,领略历史的博大精深。
一、《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中华几千年的沉淀,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力量的必由之路,如今已成一种渐进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独领风骚数千年。中华诗词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中国诗词大会》这档文化节目可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突围
《中国诗词大会》凭借优质的内容、精心的创作团队以及创新的比赛机制,深得观众喜爱,获得了极高赞誉,唤醒了人们对于诗词的记忆与热爱。
(一)国家政策支持,文化方针引导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由此可见,文化的进步得益于文化交流和互动。[2]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弘扬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获得了较高的口碑,更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带动了全国人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推出,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人们在观看中增长了见识,擂台式的比赛机制和问答式题型提高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节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满足了各类受众的多层次需求。
(二)优质的节目内容,精心的创作团队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质的节目内容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激发了全民的参与热情。诗词题目紧紧围绕诗词内容本体,將其视作“古人的情感日记”来解读。节目选材贴近生活,关注现实,通过讲述传统诗词的经典故事和社会风貌,用真情实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用哲理启迪观众心灵,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结合。
《中国诗词大会》能够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离不开团队的精心策划。节目所选嘉宾: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四位老师,凭借自身的学识和人生阅历,通过对诗词的阐述,去点评历史、文学、作品,乃至选手本身。他们能把晦涩难懂的诗歌转换成浅显易懂的语言,传达给观众,在诗歌与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比赛机制的创新,传播形式的扩展
全媒体指整合媒体的内容、功能、渠道,注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4]《中国诗词大会》以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利用网络新媒体,实现了全媒体的传播,营造了学习诗词文化的氛围,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选手可以现场答题,观众可以利用互联网、微信小程序和互动答题类程序等实现同步高效答题,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实现大众传播传递信息、教育大众的功能。诗词比赛节目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创新比赛机制,促使全民共同回顾古诗词,逐步唤醒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进一步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中国诗词大会》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一)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者均为普通的群众,有九十岁的老者,也有六岁的孩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只要是喜爱中华诗词,喜爱传统文化的人,都可以参赛。节目的参赛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易激起人们参与以及答题的积极性。如果不能亲临现场,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电视下方二维码,与现场选手同步答题,从而弥补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这样的“虚拟在场”激发了人们的参与乐趣,让人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华优秀的古诗词,在沉浸式的实时情景中,产生情感共鸣,一起营造一场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
(二)重拾传统文化,营造健康氛围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静下心来学习似乎已成为一件难事。大众传媒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文化传承。现如今市场上的许多节目只求收视率,在利益面前,遗忘了肩负的文化传承的职责,很显然这样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相比其他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可谓一枝独秀,节目带领大家一起重温古诗词,重拾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三)构建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诗词大会》现已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承担着发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从第一季播出到第五季,从节目的收视率就可以看出,它已经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这样一个文化品牌的建构源自中华民族本身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源自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
四、文化类节目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力求新颖创新,打造亲和力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的文化类节目当中脱颖而出,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首先在于它的亲和力与趣味性。节目的任务是普及中华诗词知识,但《中国诗词大会》并没有生硬地对观众进行说教,而是通过精彩的赛制,专家的点评,主持人的解说等对观众进行寓教于乐的熏陶,这极大地激发了受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今娱乐节目市场鱼龙混杂,有的娱乐节目甚至不惜哗众取宠,以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类文化节目,既贴近群众,又活泼有趣,在保持节目质量的同时,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因此,文化类节目要注意大众的诉求,力求把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进而喜爱传统文化。
(二)重視新媒体运营,拓宽传播渠道
文化类节目在内容上要立足根基,但在传播形式上要与时俱进。以往的“诗词大会”都只通过央视电视频道和央视网播出,首播完毕之后,才上传到其他网络平台上,这就延缓了节目传播速度,也减少了节目的受众面。现如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这离不开它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及时、交互性强等特点。因此,文化类节目在宣传推广上,不仅要借助主流媒体发声,更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传播。
(三)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深化,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媒体在全球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既顺应了世界全球化的大方向,又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渠道。不断精心打造和推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与此同时,文化类节目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亦要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书写与传承。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在各式各样的文化浪潮冲击下,电视媒体人要不断开拓进取,创作一些蕴含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节目,帮助世界各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为讲好中国故事和塑造国家形象增砖添瓦。
结语
放眼当前我国的电视荧幕,真正有深层内涵的文化节目少之又少。《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优质文化类节目,通过诗歌比赛的形式,成功打造出原创文化的中坚力量,肩负起向广大群众普及诗词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对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J].求知,2012(12).
[2]周向军,傅永军.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跨文化交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15-21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41.
(作者:田瑞苗,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伟杰,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