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运用研究
杨应兴
摘要:阅读课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性阅读,才能真正地深入文本内核,探究作者的独特情感和写作意图。笔者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究体验性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以自我阅读为主,主动产生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阅读是阅读者与文字和语言产生心灵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需要切实“代入”自己,去体验作者笔下的万千世界和人生百态。体验是阅读的特性,应该伴随阅读的始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通过平等的对话对文本进行重构,从而激活课堂。体验性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撬动课堂,唤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
一、创设生活情境,触发体验性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性学习讲究亲身经历、感知、咀嚼、揣摩。同时,体验性学习应该是潜在的、缄默的,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触发回忆和再认。
首先,在文本的矛盾处创设情境,挖掘体验点。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没有人怀疑骗子?其实文本当中有许多疑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具体如下:衣服特点可疑,文中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个衣服”;衣服还没做成骗子就多次索要财物,如开工后骗子急切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生丝和最好的金子;换衣服的环节可疑,骗子作为织工不仅替皇帝制衣还主动替皇帝更衣,而且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学生初读文本找出可疑处,难免会有疑问:为何没人怀疑骗子?教师抓住这一矛盾点,引导学生围绕童话的文体特点进行探究。学生明晓童话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讽刺性。童话作者有意让骗子行骗成功是为了表明真正的骗子是“全城的百姓”,文章意在告诉读者:当个体淹没在群体中,慢慢地也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变得盲从。
其次,在文本晦涩处创设体验情境。比如,在学习《老王》一文时,学生对文本的时代背景比较陌生。为了还原这段历史,教师可紧扣文本晦涩之处,以语言为抓手,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如下几点:“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为什么要组织起来?为什么“载客三轮都被取缔了”?“单干”是什么意思?“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为什么?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结合文本中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事情体悟老王的“善良”,以及多年后“我”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二、运用体验性活动,激发言语表达
首先,体验人物心理,进行有效言语表达。感受文字,最佳方法是化为声音;研读形象,最佳方法是有代入感。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两位诚实善良的官员,但是面对骗子说“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也选择信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还原当时两位大臣的心理。下面是两位学生补写的大臣内心独白的片段:
生1:难道我愚蠢吗?我从来没有做出不称职的事情啊!不成,我是称职的好官,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我依然是皇帝心目中的好官员。
生2:根本就没有布料,皇帝哪里穿衣服了。但是我不是愚蠢的人呀!我也不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们说没有就没有吧。
由此,学生在大臣的内心独白中进行人物心理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题。
其次,引入互文性材料,激发思维,有效表达情感。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本文的主旨,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引入相关互文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如下:
我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孩子看的,而且是写给老头子和中年人看的,孩子从我的童话中更多的是得到了乐趣,大人应从我的中读出包含的深意。
——安徒生
一旦进入群体,群体的意志就会占据统治者。个体被群体吞噬与群体的传染性有关。
——勒庞
由此,学生结合这些材料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进而探究为何骗子能够行骗成功,并且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表达。具体如下:
当所有的个体都隐藏起了自我真实的感受,消失在群体当中的时候,这个时代就很危险了。文中的骗子之所以能够行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设下了游戏规则,谁违背规则谁就是与权威对抗。正如安徒生自己所言,他的这部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更多的是唤起成人麻木、盲从、愚昧的思想。而最后童话中用可爱的孩子发出的声音,其实也是在呼唤我们守护正义的责任感。
三、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化体验性学习
首先,借助形象化的画面,还原情感体验。经典的文本中都会配有形象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故乡》一文,教师可以利用“少年闰土”的插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少年闰土。学生可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有效联想,从而进行有效表达。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仿照课文中“少年闰土”的轮廓,为“中年闰土”绘制画像。学生在对闺土画像的形象感知中体会出了人物前后性格的变化,并且探究出造成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
其次,重构画面,进行情感体验。比如,学习《台阶》一文,每一个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一篇文章多个典型细节的精妙,挖掘出一个细节可以有多次描写的神奇。同时,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其配上一幅插图。由此,学生在绘图中情感体验得到了还原,喚醒了个体的生命意识,从而有助于其形成有效表达。学生写作例文如下: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旁的台阶栽着一棵桃树。父亲抽着旱烟,目光注视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不远处几棵柳树婆娑摇摆,父亲陷入沉思。
由此可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还原文本中父亲的生活场景,从而理解父亲当时的心境,体会父亲对高台阶的羡慕、向往、执着的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重构、丰富个体有意义的阅读世界。体验性学习可以让阅读教学走向更为丰富的领地,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甘贵香.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外交流,2017(11).
[2]刘莉.独辟蹊径“巧”引领 ?落实理念“妙”辅助——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4):93-94+96.